高更:多悲伤,多绝望,才对生命的反思如此深沉?
———赏析高更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正如《麦田上的乌鸦》并非文森特·梵高的临终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也并不是保罗·高更生前最后一幅画。
但是这幅富含哲学意味和神秘主义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却是高更整个艺术家生涯中最知名的一幅大作。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高更所创作的最大的一幅油画,创作于1898年上半年,尺寸为139.1cm*374.6cm,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这幅巨大的油画,不仅被高更自己认为是一幅空前绝后、艺术创作登峰造极的作品,而且还是向世人表现艺术家高更个人内心思想、精神世界、艺术理念,以及对世界对生命本身的沉思和哲学认知的一个最佳的窗口。
首先从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开始说起。
高更于1895年9月第二次为了追求艺术灵感而自我放逐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时年47岁。当时高更的处境非常不乐观,作品没有销路、贫穷、脚踝骨折、心脏病、酗酒成性,而且还患上当时很流行的一种病:梅毒。
一个划时代的艺术家生活到这种境地,不知道高更先生当时后悔选择走上艺术这条道路不?
生活的打击还在继续。
1896年底,高更被一位相恋的土著女子抛弃后,跟他另一个土著模特兼伴侣(14岁左右的帕胡拉)生育的一个女儿不久便不幸夭折了。
然而此时:
高更的悲催命运结束了吗?
属于他的时代来了吗?
他的幸福生活开始了吗?
———遗憾的是并没有。
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其他一切都没有,致命的一击紧接着又来了。
1897年1月19日,高更最宠爱的女儿艾琳因肺炎去世,终年20岁。他5月份从妻子梅特那里得知消息后,一下子整个人生跌入谷底,身体和精神都被打击到崩溃的地步。
挨了半年,依然无法自拔,看不到任何生活的希望,于是高更于同年12月30日服下砒霜,试图终结自己半生命运多舛的艺术家生涯。
然而对于一个潦倒却有才华的艺术家,尤其是还没有创作出标志性伟大作品的艺术家,上帝怎么也不肯带他走,于是高更被救活了。
像是在一次濒死体验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也像是经受住了上帝的种种悲惨考验后终于得到了上帝的指点,重新站起来的高更决心要画一幅大作,一幅视觉感受最强烈、最有表达效果的,现实世界和灵魂状态相统一的,生活和梦境互为一体的大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调理,于1898年2月高更已经完成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草图和方格纸设计图,但是整个作品直到同年夏天才最终完成,而后寄给了巴黎的画商沃拉尔,于秋季在沃拉尔的画廊中展出。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创作过程是很艰难的,用了半年之久,一方面是因为高更健康状况不断的恶化,多种疾病需要治疗,出于身体原因他不能长时间进行创作。另一方面因为没钱治病,他不得不在帕皮提当地的地籍办公室做文书,做一些绘图和文件抄录工作,以便能够支付治疗费,这样他也没有足够的自由时间进行创作。
虽然当时这幅巨作没得到足够的认可和回报,这也是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共同命运,都是需要经过时间的发酵和考验才得以最终的确认,有时候是几年,有时候是几十年,而有时候是几百几千年,往往很多伟大的艺术家等不到世人的鲜花、掌声、荣誉和金钱便已早早谢世了,如梵高,也如今天的主人公高更。
为了进行自我包装,也为了对画作本身进行包装,高更曾宣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他才能的即兴发挥,他说自己没有草稿,没有模特,不分昼夜地画着这幅画,他在“面对着我们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这种谜团,在一种飘忽的折磨和痛苦的感受之中”完成了这幅画。
无论高更所言夸张与否,这都是一种不得已,是艺术家的不得已,是艺术创作的不得已,也是艺术家生活和生命的不得已。
无论高更对画作包装夸张与否,都不影响这是一幅精彩绝伦的伟大之作,不管是对画作主题思想,还是对画作风格技巧,亦或者是对画作内容背景来说。
高更有一种叛逆精神,对文明世界叛逆,对欧洲社会叛逆,对传统艺术叛逆,对正统的生活叛逆,对客观反映自然的绘画传统叛逆。
于是高更孤独而自命不凡地编织自己的艺术梦想,简单而纯粹地从文明的反方向去追寻自己的艺术思想。
原始、单纯、象征性、神秘感,直接性地表现个人主观思想的创作理念,都在高更的艺术创作中体现。
观者看《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第一感觉便是奇怪,色彩奇怪,人物和景观奇怪,线条奇怪,整个画面组合搭配都是奇怪。
大面积的蓝色和绿色,点缀着几处褐色和橙黄色,给人一种神秘莫测、阴森恐怖的感觉,甚至看上去会让人背脊发凉。这是真实的自然的色彩,还是高更眼中、心中的色彩?亦或者兼而有之。
近景的人物、动物、佛像、树、石等,和远景的森林、海、山等错综复杂,互相贯穿交错,富于抽象性,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
简单的轮廓,平涂为主的绘画手法,装饰性的线条和色彩,原始的环境和原始的土著人物组合,怪异的肢体动作,人、动物、神和自然等等都交融出一个如梦似幻的景象。
总之,整个画面跟我们之前看到的传统的西方画作都大不一样,彷佛一点都没有优雅、没有美感,而这些正是高更所追求的叛逆与神秘,画面强烈刺激观者的眼睛和神经,进而更深层次去探究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理念。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从名称上已知要表达三个主题,三个深思,三个艺术家对自身短暂人生的回顾总结与生命意识和意义的探索,三个由艺术家个体的“天问”推及到普世共同体的终极之问。
三组人物从右到左分别代表了孩童、青年和老年,而左下方又有一个小组合强调了孩童、青年和老年,少年、青年和老年的排列象征着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三个过程,分别对应了画作名称中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和“我们到哪里去?”。
右下方三个女人和一个睡着的小孩子,象征着人类的诞生。
中间一个采果子的年轻人,象征着人类的中间发展阶段。
左下方蹲坐的一个蜷缩着、抱头、满头银发的老人,则象征着生命的尽头。
这是典型的象征主义的三段式表达方法,只是画面中还有其他的人物,结合高更当时创作的背景,我们应该还能从画中看到高更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以及他对自己、对家人、对生命的反思。
再看画中的第一个人物:睡着的小孩子,这里应该是作者自己的表达,自己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在“三个女人”也就是家人的保护下安全地熟睡着。
接着长大成人,一方面“采摘果子”自力更生,一方面养活着家人,旁边吃果子的小女孩则代表了家人,两只猫和一只羊则代表了组建的家庭。
采摘果子的后面稍远一层背景还有一处三人组合,“两个穿着绛红色衣服的人在交流思想。一个巨大的人物形象不自然地蹲踞在透视范围之外,朝着天空举起一只手,并且惊讶地看着那边在交流的两个人,诧异他们竟敢思考自己的命运。”这里应该是高更后期在塔希提岛上的思想,他跟土著人一样赤身裸体生活着,经常想起欧洲的文明生活(两个穿着绛红色衣服的人所代表),进而质疑他们思考命运,同时也象征着高更在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属于自己的命运。
左下方的三人又构成一个组合,小女孩、年轻女子和老年人,老年人前方一只奇怪的白鸟落在她的脚边,两爪抓着一只蜥蜴,象征着死亡,老年人和白鸟都象征着死亡,而年轻女子侧坐者紧密地朝向老年和白鸟,也即意味着年轻女人朝向死亡。我想这里应该是代表着高更自己的女儿的身份,他养育的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但是却过早地不幸逝世,本该成长到银发老人的那一天,结果却没有,于是年轻女子紧密地贴近死亡。
后面还有一个小场景是一尊将两只手神秘又奇特地举向空中的佛像,旁边一个穿着绿衣服的年轻女子背对着佛像在倾听佛诉。这里佛像象征着神秘,象征着未知,象征着生命的茫然;而年轻女子则再次象征了高更的女儿,女儿倾听佛语,背对着佛像,明显是没有听懂年轻的生命过早走向未知,年轻的生命过早消逝。
在高更当时所处的塔希提岛的土著环境中,远离喧嚣,更加接近人类生命的本质;再加上高更糟糕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打击,种种因素最终导致高更会对生活生命进行一种痛苦的抽象的思考;而他用身边的触手可及的塔希提岛素材,结合头脑里最强烈的对生命的思考,对家庭的思考,对死亡的思考,尤其是对女儿的生命的思考,一种无意识心理作用下,一幅超强视觉感受的画作应运而生。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画面是高更所有情感和认知的具象呈现,是高更对人类、对世界本质叩问的回响。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更是被高更自己认为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幅作品,原因也在此。
他的艺术理念、创作风格、内心思想、精神世界,以及他对自己和女儿的生命本质与意义所进行的终极探索,以己及人地神秘而痛苦的思考人的一生和人类存在的本质之谜,使得观者也不由自主的引起反思。
正因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蕴含的如此深刻哲学思想,使得其成为超越艺术自身的灵魂升华之作。
也正因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存在,使高更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