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

作者 | 柯博

越来越重要的口碑与单一的评分系统

2017年至今,电视剧收视与口碑倒挂、电影票房与口碑倒挂的现象依然存在,但是从电视剧超级爆款《人民的名义》和电影超级爆款《战狼2》来看,口碑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如果一部剧、电影或者综艺的口碑不佳,那仍然难以称得上是一部大爆款。

2017年1-8月国产电视剧收视TOP10: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1张图片

2017年1-8月国产电影票房TOP10: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2张图片

在传媒1号(zcfhxy)之前的《数据详解“流量剧”VS“良心剧”:热度与口碑谁与争锋?》(点击查看详细内容)一文中分析过几部流量剧与口碑剧的收视走势:

《白鹿原》(豆瓣评分8.8分)收视走势: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3张图片

《择天记》(豆瓣评分4.3分)收视走势: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4张图片

口碑好的《白鹿原》呈现出明显的“低开高走”的趋势,收视率呈倍数增长;而口碑差的《择天记》收视则一直比较平缓,大流量+大IP并没有成为期待中的爆款。良心剧依靠“口碑”转换为“收视”的几率越来越大,而烂片扑街的几率也越来越大。

《战狼2》(豆瓣评分7.4)票房走势: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豆瓣评分4.2)票房走势:

这一点在电影中的表现更加明显,上图分别是经常拿来作对比的《战狼2》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票房走势,《战狼2》的票房在上映10天后依然突破2亿/日,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票房在上映之后就开始迅速下滑,影片的口碑在其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口碑日益重要的今天,口碑的评分系统却非常单一。中国第三方评分有豆瓣、时光和猫眼等,后两者公信力以及影响力很小,而各大视频网站的评分则基本上不具备参考意义。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来,传媒1号(ID:zcfhxy)在内的许多公号,包括毒舌电影、南方周末等影响力非常大的号,在说到口碑的时候,都把豆瓣评分当作是标准。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5张图片

豆瓣评分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在如今能够独占鳌头,它确实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但是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并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评分标准。

豆瓣从来都不是也不想成为评分标准

2015年12月豆瓣创始人兼CEO阿北发了一篇《豆瓣电影评分八问》的文章,详细解读了豆瓣评分的打分人员、算分方式等等。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6张图片

豆瓣电影评分的主旨和原则从来都是: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可以看出它属于大众评分系统,并没有专业评分这个系统。

豆瓣的每一个注册用户都可以对电影进行评分,打一星到五星,然后豆瓣的程序把一到五星换算成二到十分,加起来除以打分人数,就得到了豆瓣评分。

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豆瓣的注册的用户可能包括专业的影评人,但更多的是普通观众。每个注册账号都只有一票的权重,“一人一票”唯一的例外,是豆瓣的程序判断是“非正常打分”的帐号,也就是水军。

阿北承认豆瓣是有水军的,但是豆瓣评分很难刷得动。豆瓣的评分程序不断升级,以能更好的判断出“非正常评分”,并把它们排除出去,尽量保证评分的公正性。

以上就是豆瓣的评分方法,它自身也存在着许多缺陷。

首先豆瓣的评论多为主观的、感性的,并没有太多值得参考的专业影评。

豆瓣的注册用户在2015年的时候已经超过了一亿人,但绝大多数为普通观众,并不具备太多的影视专业知识。

大部分普通人对于表演、剧情、画面、镜头、特效、音效、道具、服化、道具、场面等的评论,只能发表一些主观感受,好或者不好,很难从一些专业的硬指标去评判。

《人民的名义》热门短评: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7张图片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热门短评: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8张图片

《楚乔传》热门短评: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9张图片

《我的前半生》热门短评: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10张图片

《欢乐颂2》热门短评: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11张图片

《深夜食堂》热门短评: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12张图片

《孤方不自赏》热门短评: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13张图片

《择天记》热门短评: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14张图片

以上是传媒1号(ID:zcfhxy)截选的今年几部比较火的电视剧的热门短评,有评分比较高的《人民的名义》《我的前半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有评分较低的《楚乔传》《欢乐颂2》《深夜食堂》《择天记》《孤方不自赏》,但是这些影评的共同特点是不专业,甚至与该剧完全没有关系,有的只看演员就来判定一部剧的好坏,比如《我的前半生》的陈道明大大提高了这部剧的bigger。

其次是豆瓣评分受用户的主观影响大,而用户的想法也及其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大部分普通观众并不具备太多的专业知识,他们只能从一些明显的差距或者主观的感受去判断一部剧的好坏,而主观的感受恰恰是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

佳片和烂片的波动程度并不大,毕竟影片的质量摆在那儿,这就属于明显差距的范畴。比如年初的烂片《孤方不自赏》遭遇水军讨债一事,也说明了豆瓣的评分还是很难刷的。

但是普通片的波动程度就十分大了,不同观众对于普通片的感受是有很大差距的,其中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这就更多的决定于主观感受。

人的主观感受是极其容易受到影响的。一是群体,大多数人总认为许多人的评论就是客观的,但是有时候并不是,反而会因为群体效应(俗称跟风)而出现更大的偏差。比如豆瓣上国外的片子一般偏高一些,国产片子一般偏低一些。

二是营销,营销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它可以把片子和负面词紧紧结合在一起反复向观众灌输,观众自然会建立一种联结,认为这部片子是烂片,而不会怀疑它是否真的是一部烂片。比如年初的《西游·伏妖篇》,许多人因为期待太高或者对吴亦凡的偏见,纷纷说它是烂片,但是实际上真正看过的人并非都是这样认为的。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15张图片
▲2017年第2季度电视剧与网剧豆瓣评分对比

除此之外,打分人群是否是影视剧的目标用户,这也很能影响到影片的评分。知名度比较高的影视剧的评分要比知名度比较低的影视剧的评分稍微低一点,比如电视剧和网剧,网剧的评分要比电视剧稍微高那么一点,但是否能够说明网剧的质量比电视剧好,并不一定。

《黄大妮》热门影评: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16张图片

如果一部剧过度营销,把不属于它的目标用户也圈了进来,那用户不喜欢自然会影响剧的评分。电视剧的国民覆盖度很广,一般会把各个层次的用户都圈进来。比如山东卫视的《黄大妮》,平均收视率破1,但是豆瓣评分只有2.9,《黄大妮》的受众主要就是中老年,但是他们不上豆瓣,而豆瓣的用户明显不是它的目标用户。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17张图片

如果一部剧的知名度很低,而且知道它的人都比较喜欢它,那它的评分自然会比较高,比如网剧《毛骗 终结篇》,豆瓣评分9.6分,与国产剧豆瓣最高分《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同分,但它最大的知名度在于它的豆瓣高分。

最后是数据污染的问题。

豆瓣已经尽最大努力去保证评分的公平性,但是并不能彻底解决水军的问题。随着豆瓣评分的地位愈来愈突出,豆瓣也成为重要的粉黑战场,豆瓣能否应付得来还未可知。

比如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排名前几十的热门短评都是在影片上映前评的(影片8月3日14时上映)。这也反映出豆瓣评分的一个缺陷,它并不能判定用户是否真的看过这部剧。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18张图片

现在,豆瓣评分是中国唯一一个比较公正地反应观众喜好的参考,但是它不能成为唯一的参考指标,甚至成为判断影片质量好坏的标准。

中国需要更多样化的评分系统

许多媒体和自媒体在写文章时,喜欢把豆瓣的评分直接作为评论影片好坏的标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媒体和自媒体在评价一部影片时,应该用更加专业的知识去评价,而不是用豆瓣评分。

这也恰恰说明了中国的评分系统不够多样化,目前只有一个豆瓣评分能够参考,久而久之,媒体、自媒体和许多网友就会习惯性把其当作权威,而都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

媒体和观众加诸在豆瓣身上的责任太重了,超出了其承受范围,它只是想要“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而不是做一个评分标准和权威。

豆瓣是一个大众评分系统,而时光、猫眼、各大视频网站都是大众评分系统,中国还缺少一个专业的评分系统,由专业影评人评出的分数。

国外的评分网站烂番茄和Metacritic值得我们学习一下,其评分分为专家评分和观众评分。专家评分由各大专业媒体以及影评人对电影进行评论评分,而最终的分数则由所有评分加权平均而成。换言之,越著名的媒体或影评人,在电影评分上就更有发言权。

其实每一个评分系统都是不完美的,烂番茄和Metacritic也会被质疑某些人对于电影分数的影响过大,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但是最重要的是中国现在非常需要让评分系统多样化,有多个参考指标,而不是让一个网站的评分成为唯一的参考。

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_第1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除了豆瓣,谁还能成为口碑的评判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