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课

今天考试,一道题是:温故而知新中的“而”是什么意思。温故一定知新吗?未必。温故和知新中间所隔高山,只能靠悟性爬山;温故和知新之间所隔大海,只能靠悟性渡海。这悟的过程其实就是备课过程中自己动脑筋思考,使文章如出自我口,使“我”与作者无限接近的过程。

互联网给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名家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比较容易获得,一定能上出名家的感觉吗?关键还是要自己悟课,独立思考。

肖培东老师在教学《孔乙己》的时候,有学生读课文:店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如果是我,可能说,你再仔细看看,是仅仅在店内吗?或者直接指出错误:应该是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你漏了一个“外”字儿,读书的时候不应该随意加字减字。肖老师如何处理呢?他反问学生店内外的“外”字可以删掉吗?为什么?和学生讨论明确,孔乙己到店充满快活空气的不仅是店内,还有店外。酒客之外的其他人已经形成了习惯,围观孔乙己的窘态,等着看他的笑话。嘲笑孔乙己的人在咸亨酒店内外,也在鲁镇内外,所以孔乙己的结局一定是死了。同样的例子,在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有学生把文章开头部分“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误读为“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肖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询问学生,这里可以写“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吗?为什么?如果这样开头,文章其他部分要如何调整?所以,当我们在课堂上,觉得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正是检验我们对教材是否完全吃透了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没有教学机智,其实是课文没有悟透,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吃透教材就是上课基础的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