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合集,1894,相当于200页的9本书。
理论上来说有两个月读完就可以了
一共有223封信。希望自己在春节结束就可以完成
因为如果每天10封也得需要20天。
所有人都面临着思维方式的升级。
未来的时代将是一个洋枪洋炮对大刀长矛的时代。
世界上有一些受益于这个时代的人,他们的武器不是计算机,而是思维方式,将这种思维方式用于工作和生活中就是一种方法论。
这是一种适应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和人本能的思维完全不同。
人的智能是一个个体行为,机器的智能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络效应,但是并非所有人所有机构都能自觉地采用适合智能时代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学习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在今后智能时代赢得胜利的唯一方式。
过去十年Google能够长期稳健的发展就是受益于比别人更好的方法论。
未来我们通过4个模块构建出完整的课程体系,
第一 Google的计算机思维,
第二 改变人类的发明的逻辑,
第三 世界一流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
第四 社会和职场中的人生智慧。
001
职业天花板来自认识的局限性。
人对大小的概念理解受限于具体的生活环境,当你习惯了某一个环境的度量,其实很难理解,在量级上大得多的世界,对大部分人来讲1亿等于财富,自由等于无穷大。
认知决定了思维方式,当我们算不清的时候,我们发明所谓围棋文化这种思维方式。
需要换脑筋的不只是it人士,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人。
未来十年世界上什么东西增长最快,或者世界上什么地方会变化最快?
信息增长最快,互联网手机时代。
002
思维方式决定商业模式
在计算机的世界里,几乎任何常见的问题都已经有了优化过的答案,作为从业者首先要擅长使用专业人士给出的验证了无数次的答案,而不是自己凭着生活经验拍脑袋想出一个做法。
互联网时代早期内容不算多,形成了以雅虎为代表以分类目录组织信息的门户网站。
而计算机时代让网页数量从几百万增加到今天的几百亿,因此门户网站很快衰落,但只以Google这样的搜索公司。
今日头条不得不靠个性化筛选,新闻新闻门户网站的每况愈下和今日头条的兴起,实际上就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对决。
利用IT技术解决医疗问题的人力长盛公司和谷歌的大数据医疗公司,从一开始就是把自己的定义在大树世界里,他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传统的药厂完全不同。
对数量大小的认知决定了商业模式,也决定了企业的成本。
智能时代我们是否需要学习计算机编程,吴军觉得对大多数人没什么必要。
更重要和有益的恐怕是在思维方式的提升,这样才容易成为新时代2%的受益者。
人其实对大数字是没有感觉的,能否从人的这个局限思考一下
如何做好报告。
列举123加上图片,太多则无意义
003
工程思维:直觉和极限。
聪明的计算机会不会自己进化出主动意识呢?
知觉和生活常识非常有用,但是有时缺乏知识的直接会欺骗我们。
谷歌要求对产品经理的要求是在没有数据之前,不要轻易的给出结论。
基线对工程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任何产品的性能都有一个物理上无法突破的极限,这个极限并不需要等到工程上接近它的那一天到来时才知道,而是早就可以通过已有的结论直接给出。
只有缺乏工程思路的人才会想随着科技的发展,任何人间奇迹都是可能的。
是推翻物理学上的极限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数学上的极限推翻它也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数学是严格建立在逻辑之上的,不是根据实验观察得到的。
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常常需要跳出问题本身,如同你看蚂蚁的爬行轨迹时,不要跟着它到后边,而是要从它的上方,
看所谓掌握工程思维的技巧,就是要比生活超越一个层级。
为什么有一个结论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可能长期维持在7%以上。
不知道答案 留个问号❓
004
为什么计算机不是万能的?
图灵博士被认为是神一样的人,在20世纪全世界智力上可以和爱因斯坦平起平坐的人,只有图灵和冯诺伊曼两个人。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上,常人想问题的方式是先做一两个能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机,然后越做越复杂,实际上知道图灵之前计算机的发展,就是沿袭这个思路进行的,这种思路称为工匠式的,也就是只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从量变到达质变。
而图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常人相反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的中期图灵就在思考三个问题
世界上是否所有的数学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
如果有明确的答案,是否可以通过有限的步骤计算得到答案?
如果有可能在有限步骤里计算出来,那么假想,一种机械让它不断运动,最后当机器停下来的时候,那个出现问题就解决了?
总结一下人工智能的边界
人工智能所能解决的问题只是实际上问题的一小部分,对于人工智能来讲,我觉得现在世界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太多,无论是人还是机器,都应该想办法解决各种问题,而不是杞人忧天,担心人工智能这个工具太强大。
的的确确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上帝也不知道有没有答案,而且这样的问题比没有答案的还要多得多。
图灵猜测人的意识来自于测不准原理,这是宇宙本身的规律。图灵从此得出结论,计算是确定的,意识是不定的,两者不可能画等号。
我们经常讲要和比自己的强的人在一起,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认知才能提升,反之如果总是和臭棋篓子下棋,只能越陷越臭。
这个句子也对我提出了一些想法,我们一定和比我们强的人在一起生活,这样才会越来越好。
005
量级和职业发展
数量级每查出一级数据相差10倍左右,比如我们说的个十百千万就是数量级的差别。
量级简单的讲就是芝麻,橘子,西瓜,大象山,地球太阳银河系这样大的差别。
有了量级的概念,我们就要有以下的一些分析。
小量级和大两级的东西放在一起,前者必须被忽略掉,当做不存在。
几个小量级的东西放在一起远比不上一个大两级的东西,这在投资上很重要
好的工程师要懂得把精力放在从量级上改进工程方法,因为这样的收获是几百倍几万倍甚至更多。
好的工程师一定要能够梳理出一个难题中各个因素在量级上的不同,然后知道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从自己的问题清单上删掉,没有经验的人这是什么问题先来就解决什么问题,以至于可能费力不讨好。
这里和我们生活当中去安排重要紧急的事情,是很有相似性的。
比如今天晚上元元和他的学习,在纠结到到底是先看书还是先去看电影的问题上,这种选择就能看出一些很大的调整和进步来。
成功=成功率x事情量级x做事速度
一个人刚到公司的时候,常常从小事情开始做起,如果人好高骛远,成功率永远等于零一辈子会无一事无成。,如果脚踏实地做一段时间之后,成功率会提高,效率高了之后做事的速度也会提高,这一点大部分人能够做到,但是在职场上大部分人做不到的事是提高事情的量级。
有位投资人非常自豪地讲,他给很多的公司写出了第1张支票,但是作为一个投资者的老兵,还经常在写第1张纸片,这不是荣耀而是耻辱,如同一个战士打了一辈子仗,还在津津乐道,最近一次亲手杀敌一样
真正有成就的投资人投资规模都是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往上涨。
还有一个在国内作为培训的金牌讲师,对商业有独到的见解,而且人们很广,能够找到很多同样好的业界人士为他站台。但是在过去的5年里,他的业务没有任何的发展,他自己当然也非常努力,还拓展到国外进修,但是生意做不大。
所以他的建议是,如果俞敏洪也是金牌讲师,但他如果还是于老师,课讲的再好也不过是挣一份辛苦钱,但是俞敏洪成功的从于老师转型成了于校长,这就有了量级上的突破。
因此对于这些自己办学的金牌教师,要精进的不是自己的业务,而是当好校长的水平。
就是从技术性人员到管理型人才,否则永远是一个辛苦的挣钱。
为什么很多明星的媒体人创业很少成功,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完成,从主播到台长的转变量级一直没有上去,至于说量级怎么提升,以后会专门再讲,但是有两个简单的经验做参考。
第一在工程上量级的概念很重要,不同的量级差距多大,而且越到后来差距越大。
第二要改变习惯,对投资人不要老沉醉于写第1张支票,而想办法写出最大的一张支票,对于讲师不要热衷于搞了多少次讲座,而要想如何当好校长。
对于工程师,不要老想多做1%的事情,而要想着如何在更有影响力的事情中参与1%。
对于产品经理不要老想着省1%的成本,要想怎样能让用户为你的产品多掏一倍的价格。
006
在边界里做事情。
有生之年我不担心图灵机的边界问题,当然有,你有可能会问为什么大家不试图改变它,原因很简单,突破它几乎不可能,而改变它并不能比原来更好。
对待各种科学上边界的态度,是衡量职业科学家和民间科学家的试金石。
今天就边界的话题谈几点感受
第1点技术可以提高,但理论的极限无法突破,不要做徒劳的事情。
第2点我们所能做的事情,不过是在边界内找到相对好的答案。
第3点写清楚的边界不让外行过去。
比如小孩子不小心吃错药后很麻烦,因此在美国处方药上打药,瓶子一定做成小孩子打不开的,但是常人做事情的时候,常常不会在边界附近设防,以至于是不是闯祸。
第4点,很多厂家常常利用大众对边界的不了解来赚钱。
比如很多相机号称2000万像素而一个单反相机像素也不过2000万。
比如人缺乏了维生素当然不行,但是吃多了也没有用,因此每天需要的维生素有个上限,这就是边界超过了上限的摄入量,全部被排出体外不会产生任何的效果。
面对同样的边界,有的人在边界内玩得精彩,也有的人总幻想边界容易突破,最后处处碰壁,因此孔子讲随心所欲不逾矩,只有不逾矩才能随心所欲。
不自律则无自由。
人生的边界呀
007
苹果成功的奥秘。
科学和技术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你想买单只股票,要买那些细分市场上未来5年的第1名的企业,不要贪便宜买第二第3名,因为2、3名不仅一直会受到第1名的打压,而且永远拿不到第1名的市盈率估值。
如果国内企业到美国来,通过收购公司获得技术时,建议是关注第二第3名甚至是第4名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的收购价格会要便宜,但是在技术上的差异通常只是8%~7.8%的差别。
我们投资时要看重技术,但绝不要认为全世界技术第一的企业就一定会比第2名取胜的可能性大很多,因为创业成功需要很多的因素。
技术上细小的差别肯定不能弥补其他地方上量级的欠缺,这种量级上的欠缺,时间越长差距越大。
苹果成功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第1 了解时代的技术边界。
第2 技术没有公司边界和国界。
第3 技术上不越界,并且采用开放形态,苹果基本上不做基础研究。
第4 在边界内整体上做得最好。
从苹果做事的风格来讲,你看不到半点科学的影子,而是单纯围绕技术和利润开展工作。
所以目标是均衡的一个产品。
例如一位被信任的医生绝对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还包括外表、亲和力、做事的方略、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等等
008
把事情做好的三条边。
这里有一个z字的表示
上下两根线,中间斜线是方法。
下线是一个基础,可以理解为到今天为止人类掌握的工程知识。
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条线的基础上,而不是从它的下面开始做起,这一点很重要。
为什么民间发明家花了一辈子时间搞出来的发明,除了让人家笑话没什么实际价值呢,因为他们的起点远远低于这个时代的基线
今天绝大部分人不会去当民间的科学家或者发明家但是很多人在工作中的方法和民间发明家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立足于一个非常低的基线,而想要把工作做好,首先就要提高基线。
在工作中很多对专家来说是常识,但是对另外一些人就是高深的心知,可以想象一下这两类人谁有可能更把事情做成功呢?
比如绝大部分的散户投资和民间发明家造飞机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从地下室3层开始做起,交了半辈子学费,是否能够做到地平线的水平也未可知。
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基线。
为什么不主张大学生退学创业呢?因为这让他们的基线太低。
上面的一个极限工程上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一个差别在于是否了解极限的存在
工程师和科学家有一个不同科学家常常告诉大家这件事可以做,但是工程师要明白怎么做。
刚才的斜线,上面画的粗,下面画的细,是因为靠近技术的部分,全世界做的人很多,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有很多,越到上面越接近有难度的目标,常常就没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选择,因此很多道路要靠自己去探索,因此越画越细。
工程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是有一些相对固定的章法,可以遵循的可以把它简化成三条线过于简单但是便于记忆和操作
很多工程师有着良好的训练,上下两天线都不欠缺,但是缺乏找到第3条线,并且沿着它上升的本事。
找不到前两条线是忙干傻干,找不到第3条线永远只是纸上谈兵。
009
上帝喜欢笨人【上】
对于投资资金还是手工管理,有很多辅助管理投资的工具一直没用,
很多人会顺便做一些事情,以便节省时间,不过他本人会专门为此跑腿送一趟
今天做不完的事儿,想不明白的事儿一定要放到明天,
明明有很多省钱的方式,基本上不用免费的东西很少去拿。
活动安排要提前好几个月开始计划谈生意,
懒得讨价还价差不多就行了。
吴军有一个颇为聪明的想法,上帝给每一个人的福祉是一个常数,一个人在一个方面要求过多,会影响其他方面的福气
他的想法很简单,既然自己能力有限,就按照有限的精力尽力而为就好,不要以为有了什么高科技的时间管理工具,就能做更多的事情,人有多大本事做得到的事情。
010
上帝喜欢笨人【下】。
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聪明的人,只缺少傻子。
作为一个傻子,不会像聪明人那样天天门庭若市,后面跟着一大堆的追随者,但是能够得到自己应得的生意伙伴,合作者和朋友。
我们都不喜欢别人,特别是下属在我们面前耍聪明,我们是会眷顾聪明人,还是笨人呢?
一件事儿一件事的做,不要并行处理,或许是效率最高的工作方式。
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做事情都不在于开了多少个头,而在于结了多少次尾
如果你是老板,一定不喜欢同事做很多事情,却做得丢三落四乱七八糟的人,你宁可要一个做一件事情是一件事情的人,因此上帝肯定也喜欢,后一种人也会出垂青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