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怎样把力用在刀刃上?

今晚又一次下乡入户扶贫,与农户面对面交流,了解经济收支动态,收集和更新有关信息,进一步解读政策。

要达到后年脱贫目标,没有所谓的一批批“乡贤”带领,很难!笔者负责联系的三个贫困户,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和因缺乏技术致贫,都一一涉及,或者交叉呈现。一句话,造成他们贫困的原因不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总体是文化教育落后根本所致。

偶然翻阅光明日报一份报纸,发现名为“脱贫不能遗忘的角落”文章甚合己意,欣然之余,谨以此作为本周习作话题。

要有“新乡贤”。
我眼中的乡贤就是带头人,一种致力于自己富了不满足还要带领身边的人一起致富的好人。其实,放眼天下,这种人并不缺乏。关键是我们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官员有没有发现他们,能不能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最让人心寒的事情是“乡贤”的厂房还没有盖好,接踵而来的“调研”、“视察”就使他们整天忙于接待竟然无暇顾及个人了。

《钟山飞出世界级美国华人兄弟学者》(陈健文)一文里,记述了韦梧昌、韦超兄弟勤学苦练终有出息,实现跨长江过黄河夙愿,实现了以自己的学识回报社会反哺家乡的美德。一是通过报纸关注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二是通过电话向家里人了解家乡的变化情况;三是回乡讲学汇报,鼓励青年一辈。此外,通过赠送个人著作和提合理化建议服务当地政府和人民。韦氏兄弟以及他们的妹妹、妹夫,时刻不忘家乡,不管在哪里即使身居异国他乡,仍然心系故里,不愧是时代楷模,家乡的好子弟,他们就是引领潮流的“乡贤”。

固然,人有长短,能力有大有小,重在一种情怀,一种一人富了不算富众人富了心始安的情怀。

要有“新思路”。
扶贫不是形式主义,不能走过场,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多次下乡入户,其结果仅仅是完成有关部门的材料,而贫困户切身利益没有丝毫改善,无疑这是一种有损无益的盲目的旅行。

读的书多了,你会发现,以前从未注意过的大千世界,竟然如此鲜活,手机屏幕之外,自有一番万水千山;读的书多了,你会发现,在无涯的知识海洋面前,再大的烦恼,也只是沧海一粟。就算最终你跌入繁琐,洗尽铅华,面对同样的工作,你会有不一样的心境;面对同样的家庭琐事,你会有不一样的情调;培养同样的后代,你会有不一样的素养。这,就是世界对努力学习、重视教育的人最大的奖励。但这一切一定是值得的。

有一个故事,它大意是这样:法国富翁巴拉昂去世后,留下了一份遗产——谁能猜中问题有奖: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筹码是高达100万法郎的遗产。一时间,竞猜者纷至沓来,答案也五花八门。最后一个小女孩猜中了——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是的,是“野心”成就了诸葛亮,留下《出师表》旷世之作。

要有“新产业”。
随着食用菌等技术普及,特别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战略的纵深推进,社会化大生产区域合作资源共享已成燎原之火,促成就近就业:参与农业合作社拉动经济收入或企业管理,成为当务之急,也是不二法门。一节约成本,有效吸收社会富余劳动力,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多特点;二产业脱贫,为许多贫困户在家门口解决就业问题,减少交通食宿费用,有效脱贫。

近期某单位需要招收食堂师傅和宿舍管理人员各一名,通知发布后,前来应聘的络绎不绝,其中不乏贫困户,“在家乡工作,早出晚归既可照顾好家人,又可以领到不少的工资,还是比较划算的!”来自W村的钟先生的话耐人寻味。单身汉一个,文化层次低,没有任何技术活,只能卖力气。早半个月就说要打工的他,迟迟没有动身,个中原因很简单。

你可能感兴趣的:(扶贫,怎样把力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