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时候需要“一言堂”

北京卫视有一档关于家庭教育的节目《老师请回答》。邀请了北京一线优秀骨干教师,教育名家,用他们丰富的教育经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有教育困惑的家庭答疑解惑。

印象深刻的一组家庭,爸爸在非洲工作,一年只在家呆一个月,妈妈在外婆的帮助下,留在北京抚养三个孩子。据说,三个孩子的出生,爸爸都未曾参与,小朋友成长过程中,看到别人有爸爸,就哭喊着问妈妈讨要爸爸。妈妈没办法,就指着常去的商场的穿男装的塑料模特让孩子喊“爸爸”。

这组家庭争执的导火索是:大女儿学琴两年,没什么进展,妈妈觉得孩子不用心,对她进行批评教育。远道回来的爸爸觉得,孩子不愿意学,就不用学了,没必要上纲上线。最终两口子吵起来,爸爸一怒之下,摔断了女儿的琴。

在座的专家教师,对孩子兴趣的发展,父母的相处,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爸爸一再强调,自己也是爱孩子的,而且一点都不比妈妈少。这时,一位校长说,我不否认你爱孩子,可是,没有陪伴,就没有发言权。

爸爸无言以对,妈妈潸然泪下。孩子的成长是一点一滴的渗透在日光月影之中,是吃喝拉撒喜怒哀乐的细微琐碎。这位爸爸,没有经历过孩子出生的喜悦,没有参与过孩子学习的过程,只是凭借着父亲,这个难以改变的天然血亲的身份,便对妈妈的教育横加指责。也许,在学琴的这个瓶颈期,孩子的惰性被激发,有了爸爸的撑腰,更加对抗妈妈。可是,到了幡然醒悟的时候,她会不会埋怨此刻“助纣为虐”的爸爸呢?

如果,爸爸们对教育孩子真的没有耐心,不愿付出的话,那就悄悄坐着,别说话。

毕竟这种状态的家庭,遍布于我们华夏神州的每一个角落。

邻居果果最近很苦恼,期末考试,儿子又没有考好,且成绩下降了十多名。她又急又慌,暑期先给儿子报了为期十天的习惯养成方面的夏令营,又报了阅读写作训练班。

夏令营全封闭十天,儿子没有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回到家也不提起。果果挺高兴,这绝对是个好现象,希望借着这股劲,断了儿子玩手机的念头。奈何家里有个猪队友,他老公觉得儿子离家十天,在外面吃苦了,于是拿出手机递给儿子,玩一会儿吧!

小孩子哪里能经得起这样的诱惑,于是一头又栽倒了游戏中。果果气得头晕眼花,拿出卷子,说孩子的成绩很危险,不能这样纵容。他老公说,这不都上90了,我觉得孩子考得挺好的,不用逼他,他想学就学会,不想学,就玩一会。

这个调调,跟前文那个爸爸是不是很像呢?果果痛诉道,之前老公在外地上班,一周回家两次,根本顾不得管孩子,她一个人经手,无论是看写作业,还是报兴趣班,老公都不参与。儿子各方面表现还都不错。去年老公调会本地工作,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多了,对儿子的教育也常常发表意见,当然,这些“意见”与果果基本都是背道而驰的。一般都是,儿子不愿意写作业或者不想上兴趣班的时候,果果对他批评教育,老公就在旁边吹胡子瞪眼,为儿子打气撑腰。儿子洋洋得意的对小伙伴说,我妈妈骂我的时候,我爸爸就瞪她。

如果说,没有陪伴,就没有发言权,那这种消极的陪伴,还不如没有。

果果的处理办法是,给老公下了通牒:以后我管教孩子的时候,你就保持沉默。果然,夏令营结束,要去上阅读班,儿子嘟嘴生气,表示反对,看到妈妈坚持,想要寻求爸爸帮助,可是爸爸连一个眼神都没有给他。没有了逃避的希望,他也就乖乖去了

许多的教育家都提到,面对孩子,父母亲的观点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孩子就会在不同之中寻找缝隙,逃避自己的责任。父母亲的一致,除了面对孩子,还有其他方面干预的力量。

朋友元元结婚之后,就与公婆生活在一起。公公是过去的老中专生,担任过公职,认为自己的眼界开阔,眼光独到。婆婆是个退休的工人,性情孤僻,独断专行。家庭生活中的琐碎与嘈杂,元元都隐忍了,她是个宽容大度的人,信奉家和万事兴。

元元女儿三岁了,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周围的孩子都去报名上学了,元元的公婆却认为,上学是没有用的,每个学期要浪费几千块钱给幼儿园,不如自己在家看着。元元公公买了很多识字的书回来,说自己就能教孙女识字。婆婆则认为,孩子去了幼儿园,老师是照顾不好的,如果元元坚持让孩子上幼儿园,她不管接送。

元元跟老公商量,老公也认同父母的观点,认为幼儿园只是个看孩子的地方,上与不上都无所谓。元元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为了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她考察了周围三四个幼儿园,分析了各自的优劣,本想着家人能给出积极的意见,没想到却是这样的结果。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某个中午,她在厨房做饭,听到客厅里,在爷爷奶奶的逗弄下,女儿又一次撕烂了绘本,却没有吃到喜欢的零食哇哇大哭,公公婆婆却在一旁乐呵呵,仿佛看耍马戏的猴子。

正切菜的她顿时火了,扔下手里的菜刀,带着孩子出门了。

晚上,她对全家人说,已经给女儿在附近幼儿园报名了,如果他们没有时间接送的话,她可以自己负责。

面对她突然的强势,老公有点赌气,说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公公婆婆也没再说话。

可是,她并不后悔,别的事情,都可以忍让,可是,面对孩子的教育,她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有的时候,孩子的家庭教育不需要七嘴八舌,一个人的意见足够了!不可否认,有很多负责任的爸爸和通情理的长辈,可是生活中,对孩子陪伴和照料最多的,还是妈妈。所以,正常的抉择如果得不到支持,“一言堂”就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时候需要“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