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一起讨论了卖出行为偏差,这一讲,我们一起讨论买入行为偏差。买入比卖出更加困难,因为有太多的可选项。这一讲,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典型的买入行为偏差。进而可以从高处审视自己的买入行为,了解这些偏差的表现和产生原因,以便规避这些错误的行为。
涨停敢死队事件,曾经在A股市场上轰动一时,这是一个利用买入行为偏差套利的专业团队。根据交易所的规定,涨幅或者跌幅靠前的个股,交易量最大的营业部必须公开。
有一段时间,宁波的一家营业部经常上榜,市场人士给它们起名叫做“涨停敢死队”。随后引起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注意,经过分析之后,找到了他们的套利手段。他们会在第一次触及涨停后买入,在第二天卖出。
85%的买入指令,发生在第一次触及涨停板的1小时之内,58%的买入指令,发生在第一次触及涨停板的5分钟之内。他们并没有通过交易拉停股票,并不涉及操纵市场。他们是在接近涨停的时候,迅速买入,是利用公开信息的交易行为,属于正常操作。
一只股票一旦涨停,大概率情况下不会仅仅涨停一次。追逐涨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交易策略,在第一次涨停时买入,在第二日卖出,大概率上可以赚到一个涨停。
涨停敢死队的获利条件:
1、那些售盈持亏、过早出售盈利资产,试图落袋为安的投资者,乐于卖出涨停的股票;
2、在涨停之后,交易所和各大榜单会公布信息,吸引到一部分投资者追涨。他们把前一天吸收到的筹码,有效地卖给慢他们一拍、注意力有限的投资者。
统计数据表明,涨停敢死队的日收益率为1.16%,普通投资者会在这个策略上面亏损。在第一个涨停时,选择卖出的投资者,会损失后面继续上涨的1.46%的收益。慢一拍的投资者,因为股价回归的原因,会蒙受0.88%的损失。
追涨杀敌,是一种常见的交易方式,涨是一个好股票的代表性特征,会让人产生买入的行动。个人投资者的追涨行为,往往会慢人一拍,被人利用借此获利。
追涨杀跌的本质,错在了往回看的策略。总以为历史会重演,涨了之后还会涨,跌了之后还会跌。根据有效市场假说,价格已经反映出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历史会重演这种想法,是没有理论根据的。
涨停敢死队的行为是有意识的,普通投资者则是无意识的,直接导致交易节点不对。如果能够做到和机构一样准确,当然可以盈利。问题在于,个人投资者往往是反向操作。
机构的行为金融交易策略,是预测别人的错误,利用他们的错误盈利。普通人的策略,要习惯于往前看,不受过去信息的影响。
投资者在买入股票的时候,会在那些引起关注的股票中选择,这就是有限关注理论。涨停敢死队知道涨停的股票一定会上榜,就会得到普通投资者的关注。
问题来了,好消息引起买入可以理解,那么坏消息是如何引起买入的呢?这里面既有规则,又有心理的原因。
坏消息可能会引起卖空,但卖空的限制条件很多,所以卖空很少。很多人相信利空出尽是利好,坏消息释放之后,就是好消息,净效应也是买入。只要是引起关注的事件,都会引发买入。
有三种情况,特别容易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1、交易量增加,突然放量的股票会引起关注。投资者会感觉,里面隐含着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进而选择买入;
2、有新消息发布,事实上,根据已经发布的信息做交易,为时已晚;
3、有极端历史收益,列进各种榜单的股票,对投资者有莫大的吸引力。
因为投资者普遍存在追涨杀跌和有限关注的行为,经常会有专业团队利用这些问题获取套利机会。
在真实市场上,行为金融交易策略的运作原理:一部分投资者会犯错,另一部分人利用这个错误进行套利。
很多人习惯于重复做同一只股票,特别是曾经获利的股票。在股价下跌时,倾向于重复购买。在卖出的时候,曾经获得盈利,愉快的感觉,会增加自己的信心,进而乐于再次买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能总盯着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投资。
对那些已经持有的股票,在价格下跌的时候习惯性补仓。这是由狭隘框架和参考点效应造成的错误行为,只是狭隘地选择了自己现有的投资,没有全局观,受到参考点的限制,总是在往回看,而不是往前看,造成越跌越买的行为偏差。往前看,要有全局观,这才是理性买入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