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要我跟今年的新生讲几句话,我琢磨该讲点什么好?于是花时间调查了10来个往届的毕业生,男女都有。问题是“如果让你现在回到学校,重新读次大学,你认为在大学里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整理之后发现,重复最多的主要是三件事。
一、好好读书
首先,要深入学习与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专业代表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不管你今后是否从事本专业,你都至少应该能简明扼要地向其他专业的人描述你专业的性质、研究模式、思维特点等。比如学了人力资源管理,往往你会以专业的眼光去看人,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兴趣、性格、动机、价值观,等等,比如用人不看背景看素质、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学历看学习力。
与义务教育不同,大学是一个掌握更精专的专门知识技能的阶段。有的人在酣睡、游戏、手机和无所事事里,虚度大把光阴和大好青春;许多人学习了四年依旧浑浑噩噩,在一片茫然中随波逐流地涌入就业人潮。年轻就是资本,但只有年轻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年轻从来都是一笔加速贬值的资产,20岁没15岁年轻,25岁没20岁年轻,到了30岁,你的年轻过去了一大半,而且过去的速度越来越快。太多的人毕业后才发现,自己的专业素养支撑不起工作要求,往往是理想很高远,才华很低下。所以有很多大四的学生快毕业时对大一大二的说,一定要好好读书,学好专业知识,做好能力积累。但这种真知灼见和劝告往往没有转化为身体力行,当这些大一大二的学生到了大四要毕业时,又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成为宿命的轮回。也许确实是唯有亲历,方可懂得,一旦懂得,无法回头。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回不了头。只是如果真的只能这样的话,那还需要老师做什么?老师指点迷津,可是你自己不愿意行动,而只是想得比较多,那有什么用?知行合一,恰恰是最高境界,但往往难以企及。
其次,要读点无用之书,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纯为喜欢,纯为享受,纯为探索。没事多去图书馆呆着,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精华的储存地,在那里可以找到各种书籍,只要翻开,就可以和各种大师牛人对话,汲取各种能量,经历不同的人生。尤其要说的是,作为文科生,可以看点理工科方面的书籍,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实在不行,可以多读点好的小说,至少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四年的时间不长,你现在看还有漫长的四年,可一转眼,就临近毕业,到那时你肯定会感觉“匆匆太匆匆,几度夕阳红,心有千千结,窗外剪剪风。”
再次,做好大学阶段该做的事。人生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重点,一般来说,大学这个阶段更重要的还是读书。有许多人,一进大学就想着毕业就业,初一看这种人有未来意识,实际上也就一懵懂的单相思、想多了。你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去不断明确你的职业兴趣和目标,但是必须为此去积累去准备,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须“以终为始”,根据你未来想达到的目标做出现在的行为选择,而不是老想着四年以后如何把自己卖出去,还想卖个好价钱。有个人花了一天的时间画了一张画,到集市上一年都没有卖出去,而另外一个人则花了一年时间画了一张画,一天就卖出去了。找工作也是这样,比的大多不是意愿,而是能力,需要花时间用心打磨和培养,所谓只要有实力,就是抢手货。
二、参加一个社团
大学是个小社会,很多体现在社团组织的人情交际中。你可能不齿某些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之辈,但你至少要真切地去体验下如何群策群力去完成一个项目,组织一台晚会、一次比赛。在这些集体活动中,你会快速地认清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甚至是价值观,以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定位,并快速成长起来。当然,前提是,你要有明确的自我探索意识。
张泉灵,原央视知名主持人。这个人高考志愿填的是法学,但被阴差阳错录到了北大德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神华集团,一家卖煤的公司,但她很清楚那不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她清楚地知道她自己喜欢的是记者和主持人。在1997年央视向社会招考时顺利进了央视,并靠着努力和兴趣有了后来的成就。而她之所以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是因为大三时作为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参加过央视与北大合作拍摄的一个《中华文明之光》的电视系列片,担任嘉宾主持,她一走进演播室,看到那齐刷刷亮起来的灯光,感觉莫名的兴奋,觉得这就是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环境,并由此确定了她的职业目标。如果当初没这段经历,可能她的人生经历会改写。
而我们太多的学生大学毕业了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更不知道为什么干,原因有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没去选择过,没去实践过,也没去反省过,完全没有自我探索的意识,没有在大学毕业之前基本完成自我探索,结果毕业后依旧不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没有较为明确的职业目标,更谈不上在大学时有意识地围绕自己的职业目标去努力。所以,可以根据兴趣至少去参加一个社团,去发现自己兴趣、能力、特长和价值观的真正所在,并以此为基础有意识地去培养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积累相关的经验,而且,或许你还可提前意识到自己的致命缺点,实现快速成长。
当然,我也反对那种全身心投入社团工作,却不顾学习、经常翘课的作法,而应该在保证搞好学习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去做社团和其他社会实践工作。毕竟,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所有与学习存在严重冲突的做法都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另外,你还可以多去参加社会实践,多去实习、多去历练,甚至是利用假期去旅行,穷游,徒步、骑自行车,诸如此类,都可以。有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感悟”,你只有去经历、去体验、去反省和总结,和现实多去碰撞,才可能对自己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生活有更高层次的感悟。当然,如果不读万卷书而只行万里路,你也很难有更高层次的体会和感悟,读书恰恰可以改变你看问题的角度和层次,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可以让你的实际经历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
三、认真谈次恋爱
大学是恋爱的摇篮。恋爱是一堂必修课。所以,只要有机会就上,如果你碰见了那个让你怦然心动的人,该出手时就出手,你不出手别人就出手了。如果你没谈次恋爱就毕业了,我只能说,太亏了,你的大学留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当然,前提是你必须认真谈,而不是抱着玩玩的心态。另外,也没必要一个猛子扎进去,整得分不清东南西北,沉迷于两人世界,把学业也荒废了。真爱应该是帮助对方表现得更好,网上盛传的武汉大学的学霸恋人就是榜样。尤其男生应该好好抓住机会,因为女生到社会上往往会遇到比学校同学更优秀的男生,而男生很难找到比在学校更好的女生。为什么呢?19到25岁的男生一般都比同龄女生相对没那么放得开,而一到社会经过历练,马上就变得优秀多了,但女生往往一进社会就变得现实了,很难和大学时一样纯情,问题在于男生往往希望找个纯情的女生。
当然,如果说恋爱是一堂必修课,那失恋就是一堂选修课甚至是必选课。虽然你对这段恋爱很重视,甚至以为未来就是他了,可实际上以后你会明白,那很可能只是个起点和过程,而并不是最终的归宿。所以,如果真的失恋了,要学会坦然面对,没必要灰心丧气课都不上了,更没必要寻死觅活,不就一棵歪脖子树吗,这样的歪脖子树多的是,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没必要因为一棵树而错过整座的森林。当然,尽管要做好失恋的准备,但不影响在大学里你可以认真地谈次恋爱。
如果你能在大学阶段认真做好这三件事,你四年的大学就基本圆满了,有意义了,不至于临近毕业或毕业后有太多遗憾乃至后悔了。当然,除了这三件事外,还有其它事也很重要也应该做,比如锻炼身体、结交三两好友。这里只是结合对往届学生的调查对大家的一个善意的提醒。
最后希望大家身体力行,拥有一个有意义的大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