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M·斯科特·派克 | 《少有人走的路》| 第二部分 爱

“爱”之概述

自律的源动力,是爱。作者将爱定义为“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他指出,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在于:

  1. 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2. 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
  3.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4. 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真正的爱是行动。

接着作者通过解释爱“不是”什么,来逐步阐述爱的本质。

爱不是坠入情网

通过结合“自我界限”的概念,作者指出,陷入情网本质上是自我界限的崩溃,是生命早期人们幻想自己无所不能、渴望征服一切的欲望终于得到满足的一种错觉、一场幻想,是无法长久的。坠入情网是人类基因对理性的征服。因此,作者认为浪漫的爱情神话是一种可怕的谎言。

但尽管恋爱本身不是爱。作者却指出它是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精神贯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会归于消失,而我们的心智就会成熟。

爱不是依赖性

爱不是依赖性。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但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就是过分依赖,心理学上称之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只是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却没有精力去爱别人。

消极性依赖心理的特征之一是缺乏真正的爱,与心智的成熟无关,也就是说病人渴望快乐和享受,却不关心心智的成熟(包括自己和他人的)。

爱的唯一目标乃是促进心智的成熟,或者推动人类的进步。所以,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爱不是自我牺牲

爱不是自我牺牲。爱不仅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脑,爱得过分莫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去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比自我牺牲走得更偏的是受虐者对虐待者的爱:那也不是真正的爱,只是受虐者们寻求报复快感的前提,他们忍受虐待的动机是来自恨而不是爱。细思极恐啊。

爱不是感觉,而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爱的感觉,也许是无限的,但是我们能够付出的爱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能随意选择爱的对象。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爱是关注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是关注。体现关注的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真正的倾听,意味着要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这一切可能枯燥乏味,甚至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去做,就会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习惯。

爱是自我完善

爱意味着自我完善,即让自我进入陌生领域,塑造出不同的、崭新的自我。这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的风险,因此,真正的爱需要莫大的勇气。

  1. 应对死亡的风险:我们应该坦然接受死亡。不妨把它当成永远的伴侣,想象它始终与我们并肩而行。在死亡的指引下,我们会清醒地认识到:人生短暂,爱的时间有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把握。

  2. 应对独立的风险:体验各种进入未知天地的小规模跨越,不断积累,从而促成从童年的朦胧和混沌到成年的理智和清醒的人生大跨越。

  3. 应对承诺的风险:双方都必须敞开心扉、全情投入,努力建立起理想的情感关系。

  4. 应对冲突的风险:抱着诚实和谦逊的态度自我反省,在尊重对方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予对方爱的指导。冲突或者批评,是人际关系中特殊的控制权,如果恰当地运用,就可以改进人际关系进程,进而改变所爱的人的一生。

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这就意味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因此我们的爱是极为有限的:即便很多人需要爱和关心,我们也必须有所选择,确定谁更适合作为爱的对象。

小结:爱与自律,爱与宗教

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到快乐的极致。

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要彼此做出承诺,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称职的心理医生扮演的角色基本类似于称职的父母的角色,必须对儿女付出真正的爱。

反之,如果我们真心爱自己的伴侣、父母、子女和朋友,我们能为使他们的心智成熟而进行自我完善,就意味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在对其进行心理治疗。

尽管作者花了诸多笔墨在试图解释爱的本质,但他也承认爱本身是十分神秘的,还有很多至今难以了解的方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下一个部分他将转向宗教这一领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 M·斯科特·派克 | 《少有人走的路》| 第二部分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