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书名原文: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加)
译者:苗飞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4年4月第二版
图书标签:成功学|心理学|社会学|励志|思维|统计学
他的另一部作品:引爆点
本书带领我们走进成功人士的世界,通过对一连串数据的分析对比统计,揭开一系列让人诧异的成功契机,也为社会变革带来新的启示。
作者格拉德威尔透过本书表达的观点是:成功不仅仅是由个性作用决定的,它还包括个人的成长环境、社会环境、机遇、以及后天的努力。
01
什么是马太效应?
格拉德威尔给出一个数据。在加拿大职业冰球队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40%的球员出生在1月到3月,30%的球员出生在4月到6月,20%生在7月到9月,最后的10%生在10月到12月。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加拿大冰球队按年龄分组的分界线是1月1日。也就是说,1月1日到当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球员将会被分到同一组,一起去争夺晋级的机会。
但是,由于靠近一月份出生的选手在生理发育上比靠近12月份出生的人更为成熟,因此,他们因为体格和肌肉协调性比其他选手更有优势而被选中,并且获得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打比赛、训练。
正是由于筛选、分组、区别训练,这三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因年龄大几个月而显现的微弱优势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其极大可能引导孩子走向成功。而早年因为生理发育差异而产生的劣势并没有随时间推移而被削弱,恰恰相反,劣势被巩固了。
这就是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这一规律不仅仅存在于加拿大冰球队,在美国足球队、篮球队、欧洲足球队也一样。
作者给出的观点是:天才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众,一开始他只是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在社会学领域,所谓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
02
1万小时法则。
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值:10 000小时。
Sun公司创始人——比尔·乔伊,美国计算机科学家。1971年,16岁的比尔·乔伊进入密歇根大学,从二年级起正式学习编程,加上每年的暑假,以及到伯克利后第一年的日日夜夜。在编程上大概花费了10 000小时。
甲壳虫乐队,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摇滚乐队。汉堡之行让他们每天必须演足8小时。到1964年他们最终成名之前,他们实际现场演出共计已有1200场。正是这种超量训练使得甲壳虫乐队脱颖而出,风靡整个美国,乃至整个世界。
比尔·盖茨,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在1968年,很多大学还没有电脑的时候,才上八年级的盖茨就已经通过分时系统学习电脑编程,后又因各种机遇,给了他足够的时间练习编程。当他从哈佛辍学自己开公司的时候,他已经不间断地学习编程7年了。
研究表明,要想达到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 000小时的训练。
当然,对于乔伊来说,10 000小时编程背后的机遇是计算机中心24小时开放,是机房管理系统的漏洞让他可以通宵编程。对于盖茨来说,7年的编程机遇是他进入西雅图湖滨大学就读(他入学的第二年,学校创建了一个电脑俱乐部)。对于甲壳虫乐队,机遇是汉堡之行。
还有很多类似的成功人士、业界天才、亿万富翁、摇滚巨星、体育明星,机遇对于他们来说并非偶然,而是一种规律。正是这种独特的成长环境和他们背后的努力,使他们最终走向了成功。
03
家庭教育的影响
这里作者把拥有超级智力的两个人,克里斯托弗·兰根和罗伯特·奥本海默,放到一起做对比。他们俩人从小智力相当,但却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不一样的结局。
一个最后搬到了乡下,经营着一家农场。另一个最后成为“二战”时期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且还成为了人类第一颗原子弹项目“曼哈顿计划”的带头人。
究其原因是:家庭教育风格不同。更细一点讲:是否拥有高实践智力。而实践智力,是从家庭习得。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称,实践智力包括“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这种技能的本质是帮你正确了解形式从而获得你想得到东西的知识。
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解释出自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她花大量的时间观察12个家庭,却发现这些家庭中只存在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一种是中产阶级的“协同培养”,另一种是低收入家庭的“自然成长”。
“协同培养”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自然成长”是家长只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
拉里奥强调,一种模式并不一定优于另一种模式。照她看来,家境贫寒的孩子更懂得守规矩,更少发牢骚,在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上更有创造力,有很好的独立性。富裕家庭的孩子活动表总被安排得满满的,经常在各类体验中来回穿梭。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学会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应对自如,还学会如何舒服地与成年人打交道,在必要的时候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了“权利”意识。
这里的“权利”是指:他们认为自己有权提出自己的特殊要求,有权参与制度互动。他们在各种情景中更加自如,愿意分享信息……这种意识能使孩子们在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而穷人家的孩子完全没有这种紧张的时间安排,他们的活动一般都是和亲戚或者邻居的孩子在外面玩耍。
中产阶级父母总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晓之以理,他们不会硬性下达命令。他们希望孩子与他们顶嘴,和他们讨价还价,并站在成人的角度问他们问题。孩子如果在学校表现不佳,富裕家庭的父母总会责备老师,他们总站在孩子这一边。作为对照,贫困家庭的家长总是震慑于权威,行事消极,停滞不前。
再回到兰根和奥本海默的家庭教育风格的对比。
奥本海默,从小在纽约曼哈顿富人区长大,父亲是成功的服装商,母亲是画家。童年时期的他周末会到郊外别墅,暑假则去欧洲看祖父。就读于中央公园西道的名族文化中学(可能是全美最进步的学校)。小时候热衷于收集岩石标本,12岁就开始与地质学者研讨中央公园岩石的形成。最后还被纽约矿物学会邀请去做主题演讲。
反观兰根在波兹曼的生活,贫乏无味,家中有一个脾气暴躁酗酒成性的继父经常打他,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兰根从童年获得的体验:权威靠不住,凡是靠自己。他先后进入里德学院和蒙大拿利州大学,又因为学校对他的疾苦“置若罔闻”而退学。因为他从来没学过面对权威时如何争辩,如何协商。他没有学到过“权利”概念,他只明白了什么是强迫。这些,也成为了兰根走出波兹曼,走向世界的障碍。
作者观点:家庭背景,是一个帮助孩子获得应对社会的经验社群。是孩子走向成功或者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04
文化传承
作者观点:文化直接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行为模式。
比如“荣誉文化”推动暴力的蔓延,可以用来解释美国南方地区的谋杀率为什么是全美最高。因为人们深受种族文化深刻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较高飞机失事率的原因:韩国上下级之间过于严格的等级制度。对掌权者的重视和尊重,对权威的敬畏与服从。雇员害怕表达与老板不同的意见,使得飞机在飞行中团队协作和相互沟通这一环节出现问题。
中国人为何在数学方面有先天优势?因为族裔文化,得益于中国人种植水稻的勤劳精神和汉字读音的简洁明了。
从历史来看,西方农业发展模式是“机械导向型”,农场主想要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产出,可以直接购进高新设备,用机械代替人力。
但是在中国,农民们没有足够资金购买设备,只能依靠更熟练的耕种技术,更精确的耕种时间等。比如除草、播种、收割、施肥的时机,观察水位变化、控制黏土层、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这些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规划与设计。一个把握不好,都会影响到收成。
建立在稻田文明上的是:勤劳、努力、坚持不懈、顽强不屈。
书中所涉及的成功案例,均是那些比同辈更加努力工作的个人和团体。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的精华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
05
总结: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成功所依赖的优势积累模式:何时何地出生,父母如何营生,成长环境如何决定了你在社会中是否能取得成功。第二部分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传统和行为模式,也在个人发展道路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因此,成功其实是个人才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机遇、以及后天的努力综合的结果。
启示:
我们过于相信成功是个人的事情,所以我们损失了许多造就天才的机会;很多制度甚至过早地将一部分人划入失败者行列,阻碍了这些人成才。我们对天才顶礼膜拜,对失败者却漠不关心;我们忽视了社会机制对个人成才的巨大影响,这些都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被动。
那么,要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我们的社会就要重新排列拼图——例如重新安排某些关键日期——将机遇分配给更多的人。在加拿大,假如冰球联盟为下半年出生的孩子再组织一个联盟,那么就有两倍的冰球明星。再例如,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将这种理念推广下去,天才之花会更灿烂地开放在所有领域,而我们的世界一定比现在更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