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冲刺 | 一文搞定小说阅读!

小说的“四要素”

也许很多同学在遇到小说阅读时都会很头疼,觉得小说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难以捉摸,觉得小说中的优美语句不好赏析。但其实,在曾老师看来,小说阅读恰恰是最简单的。

要彻底读懂小说,就要搞明白小说的三要素。那么,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呢?

对于一种文体来说,所谓的要素,就是这种文体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比如说,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那是因为,一篇记叙文,它就是不能缺少这六个因素之中的任何一个。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造成读者的理解障碍。

那么对于小说来说,有哪些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呢?

首先,大家有没有看过没有人物的小说?应该没有吧?有的人可能会说,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里面写的全是动物,那个里面就没有人物。(这位同学杠的好。)但《动物庄园》中的动物,其实也都是“人格化”的动物。所以,里面的“动物”其实就是“人物”。

然后,大家发现没有,很多人都很喜欢读小说,而且读起小说来,简直“废寝忘食”,只想把它一口气读完,不看到最终的大结局,心里就总感觉有一块石头没落地,是吗?为什么小说这么吸引人?为什么广大读友拼命地催作者更新?就是因为小说的“情节”呀!“情节”本质上就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当我们看到人物与人物产生矛盾冲突了,我们就会特别想知道这一矛盾冲突最后是怎么解决的。而这,就是小说的“情节”吸引人的原因。

最后,每一本小说,都会有一个“背景”。比如说,施耐庵的《水浒传》是发生在北宋末年的,老舍的《骆驼祥子》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的,路遥的《平凡凡的世界》是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所以啊,每一个故事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之下的。这一“时空背景”其实就是小说的“环境”。“环境”也是小说的“要素”之一。

综上所述,人物、情节、环境,这就是小说的“三要素”。可是,在曾老师看来,小说的“要素”并不止这三个。小说还有一个要素,那就是小说的“主旨”。通常,我们都只说“小说三要素”,而不说“小说四要素”。那是因为,“主旨”是所有文体的要素。任何一段文字,任何一种文体,都必然是有主旨的。要不然,那就成了没有意义的“废话”了。

“主旨”对于任何一种文体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小说也不例外。所以,人物、情节、环境,再加上“主旨”,这就构成了曾老师所说的“小说四要素”。这四个要素各位同学一定要记住,后面我们还要用他们来解题呢!一定要记牢喽!


怎么用“四要素”来解题呢?

刚刚我们讲了小说的四个要素。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讲讲,怎么用小说的这四个要素来解题。

大家一定要记住的是,这四个要素对于小说来说,那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每次考到“小说阅读”时,出题者一定会围绕着“四要素”来出题。然后,我们解题的时候,也一定要围绕着四要素来解题。这样讲也许大家都很难听明白,我们来举个例子吧。大家可以先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换暖
包利民
    腊月的风如杀猪般在窗外嚎叫着,叫醒了炕上的老两口。老李头蜷在暖暖的被窝里不想动,老李太太却一边穿衣服一边隔被踹了老李头一脚:“快点儿,车就要开过来了!”
    老李头嘟囔着:“去那么早干啥?也没人抢你的!”
    老李太太白了他一眼,说:“老人说过,多受点苦,后辈儿就多享点福,咱们多冻一会儿,孩子就能多暖和一会儿,说一百遍你也记不住!”
    两人收拾停当,各夹着一个旧丝袋,手里都拿着笤帚和搓子,老李头则多了一杆点着了的烟袋。一推门,大雪就像扯碎了的棉花套子从天上掉下来。两人呼着团团的白气,挟裹着一身的雪花向不远处的土路上走去。
    他们就站在路边,天已经放亮,浓密的雪花遮住了向远处看的目光。老李头狠吸了一口烟,说:“我说出来早了吧?”
    “能冻死你?”老李太太说,“这么冷咋没把你的烟冻灭呢?”
    烟袋锅里的烟叶在风雪中固执地燃烧着。这时,几声汽车嗽叭声穿透呼啸的北风传了过来。两人立刻后退了几步,引颈张望。一辆大卡车从东边远远地开过来,像一团移动的影子。车速慢了一些,可能是因为土路不平整,加之雪厚,车时快时慢地颠簸着从他们身边驶过。
    这是一辆装满了煤的军用卡车,随着颠簸,许多煤块纷纷滚落下来。两人看着车跑远,就像融进大雪里没了影儿,才各自向着一个方向沿路去扫拾那些煤块儿。两人其实并不老,也就五十左右的年纪,可是长年的农事操劳风吹日晒雨淋雪打的,使得看上去就像七老八十的样子。
    当天大亮起来,村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地传来,两人已经各自背着一丝袋的煤汇合在刚才的等车处。老李头的烟袋像枪一样别在腰上,老李太太脸上全是笑意:“今儿比往天都多,看来这场雪下得真好!”
    来时的脚印已经被雪填平,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自家的院子。院子西侧有一个小小的仓房,老李头一脚把门踹开,把一袋煤哗啦一声倒进去,然后接过老伴儿的那一袋也倒了进去。老李太太伸头往仓房里看了看,里面已经堆了不小的一堆煤,于是脸上的笑就更灿烂了。
    从房后抱了一捆柴禾,老李头进屋后开始烧炕点炉子。老李太太兀自一脸的笑,问:“你说,再捡上半个多月的煤,等儿子放假回来,够不够烧一个月的炉子?”
    老李头低哼一声:“就你能惯着他!从小就在这屋里长这么大,也没冻坏,就你咸吃萝卜淡操心!”
    老李太太却说:“那不一样,儿子上大学,住的是楼房,屋里热乎着呢!这都习惯了,冷不丁回家,肯定受不了!再说儿子这是第一年去上学,放假回来,咱们家咋地也得整热热乎乎的!你这死老头子是不是没长心?咱们也就起早出去那么一会儿,又冻不死,让儿子好好在家过个年能怎么的?”
    老李头低下头,偷偷地笑了一下,继续烟薰火燎地往灶坑里塞柴禾。不一会儿,炉子也点着了,炕也暖了,两人盘腿坐在炕上吃早饭,屋里渐渐地暖和起来。
    外面依然是风吹雪舞。就在刚才的那条路上,在很远处,在军用卡车里,两个年轻的小战士正在闲聊。旁边坐着的问开车的:“怎么每次经过这个屯子你的车开得都不那么稳当了?”
    开车的战士说:“那是我故意的。你没看到天天都有两个老人站在路边等着吗?他们就是想捡些咱们车上掉的煤,我开得不稳当,就能多颠下一些煤去!我想起了自己的爸妈,他们也在农村,很不容易啊!咱们掉那点煤不算什么,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天的暖和,用那点煤换来两个老人的暖和,我觉得挺好!”
两个人沉默下来,心里却都充盈着一股暖意,便忽然觉得,用那一点煤换来这种心里的温暖,真好!
摘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4期

在这篇小说的后面,就有这么一道题:

请从修辞和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像这种问你xxx有什么作用的题,我们一般就叫它“作用题”。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一旦遇到“作用题”,我们就要围绕着“小说的四要素”来展开思考。比如说,这道题问你划线句的作用。那我们就要去思考:一、划线句对于“环境”有没有作用?比如说,它有没有交代背景?它有没有渲染气氛……二、划线句对于“情节”有没有作用?比如说,它有没有推动情节发展?它有没有为后文的某个情节作铺垫……三、划线句对“人物”有没有作用?比如说,它有没有刻画人物形象?它有没有烘托人物心情……四、划线句对“主旨”有没有什么作用?比如说,它有没有深化文章主旨?它有没有潜藏着什么情感……

划线的句子是:大雪就像扯碎了的棉花套子从天上掉下来。好的,那我们就从小说的四要素来分析它的作用吧!

先看“环境”,这个句子对小说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吗?很显然是有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段环境描写。它交代了“天气寒冷”的背景。

然后,我们再来看“人物”,这个句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起什么作用吗?仿佛没有,没有就没有,不必强求。

然后,我们再来看“情节”,这个句子对小说的情节发展有没有起什么作用呢?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个划线句写出了天气的寒冷,正因为天气的寒冷,所以后面的小战士为了帮助老两口驱寒就故意地往外颠煤。所以啊,这个划线句就为下文“战士故意多洒煤让老人温暖驱寒”的情节作了铺垫。

最后,我们再来看主旨,划线句有对小说的主旨起作用吗?天气这么冷,老两口还出门去捡煤,只为给儿子一点温暖。请问,这不是浓浓的亲情又是什么?!所以,很明显,划线句可以展现老两口对于儿子那浓烈的爱。这就是划线句在主旨层面的作用。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划线句对小说的环境、情节、主旨都起了作用。另外,题目是让你从修辞和描写方法的角度来分析划线句的作用,所以啊,你还得稍微从修辞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赏析一下这个句子。综合赏析和划线句的作用,我们大概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

划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雪比作扯碎了的棉花套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雪下得大且急,突出了天气的寒冷,这是环境描写,烘托了两位老人冒着严寒起早捡拾煤块的不易,表现了他们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为下文战士战士故意多洒煤让老人温暖驱寒的情节作了铺垫。

所以啊,在小说阅读中,一旦遇到某个题目问你xxx的作用,不管是问你环境描写的作用,还是问你某个情节的作用,还是问你某个划线句或某个划线段的作用……你都可以从小说的四要素入手,去组织答案。“四要素”就是我们解析小说的利器,也是我们解答小说阅读相关题目的法宝。

你可能感兴趣的:(期末冲刺 | 一文搞定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