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恐怖分子,有两个字眼经常如影随行,袭击和死亡。
死亡的大部分是无辜的民众,恐怖分子最大的恐怖是他们没有底线。
袭击和死亡同样伴随着反恐行动,空袭是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空袭的大规模无差别杀伤性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误杀平民。
《天空之眼》的主线就是围绕这个争议展开。
乍一听名字像是科幻片或者动作片,其实在很多观众眼里,更像是道德伦理片。
今日撩片:《天空之眼》
本片导演是加文·胡德,《黑帮暴徒》、《反恐疑云》、《金刚狼》都出自他之手。
在电影中还客串了一把。
故事起于一次多方阵营抓捕恐怖分子头目的联合行动——白露行动。
这次行动的主要目的,是抓捕即将出现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个民房中的两个索马里恐怖组织青年党头目。
雷厉风行的英军上校鲍威尔(英国国宝级女演员海伦·米伦饰)是这次行动的总指挥。
上一刻还在为孙女的生日礼物娃娃犯愁,下一刻就严阵以待的英军将军本森(“斯内普教授”艾伦·瑞克曼饰,这部电影是他除配音外的遗作),鲍威尔的上司,在英国内阁府协调行动完成。
内阁府中,有三位英国重要官员参与观看这次行动。
执行的有两拨人,第一拨是美国空军,他们的职责是作为行动的“眼睛”1号和发动空袭。
“眼睛”指的就是传说中的天空之眼——军用无人机。
史蒂夫·沃特中尉(绝命毒师小粉亚伦·保尔饰)是天空之眼驾驶员。
另一拨执行人,是肯尼亚军方,他们的职责是作为行动的“眼睛”2号和地面武装。
这个“眼睛”2号也很牛。
分别是肯尼亚小妹操控的“蜂鸟”
和索马里小伙(巴克德·阿巴蒂饰)操控的“甲虫”
本来这是一项有条不紊的跨国逮捕行动,却因为中途出现突发状况,而变成了各方博弈。
每个人的不同反应,像是一张撒出去的网,慢慢将主线包住。
准确的说是两次突发状况。
第一次,军方发现了民居中的恐怖分子正在制造人体炸弹。对于是否对友好城市发动空袭,用最小的代价(民居周围平民伤亡)来阻止更大的伤亡,他们展开了讨(嘴)论(炮)。
在准备发射导弹的时候,杀伤范围内出现了一位卖面包的小女孩。发射还是不发射?第二轮的讨(嘴)论(炮)和推诿开始。
除了一直坚持空袭的英军双簧鲍威尔上校和本森将军,以及默默执行命令的肯尼亚军方蜂鸟小妹和甲虫小哥。
这其中很有意思的是那些政客的反应,剧中大部分的黑色幽默担当。
司法部长骑的一堵好墙。
伪圣母政治顾问贯彻始终的坚持百分百按规矩行事。
“甩锅之王”英国协助外交和联邦事务国务部长,拥有此次行动的决策权,可是没拍板过一个决定。
甩锅二号外交大臣远在新加坡食物中毒“涝塞”(闽南语),外交和联邦事务国务部长的上司。
果断的接锅一号美国国务卿穿越到中国八九十年代打乒乓球。
接锅二号英国首相只传了一句话。
这条主线的终点就是道德困境,或者说道德悖论。
电车难题就是典型的道德悖论之一,一个疯子在两条电车轨道上分别绑了5个人和1个人,一辆失控的电车朝5个人的轨道行驶,你可以拉杆改变电车向1个人的轨道行驶,你是否会拉杆?
但是,看似每个人都在纠结这个道德困境,其实大家都在考虑自己的立场。
他们真正考虑的不是小女孩这个人的生死,而是生死之下的后果。
道德困境看似无解的,但是放在个人的立场上就有解了,具体来说就是利益。
天空之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上帝视角。在这个视角上能感受到的充其量是代入,和真正面临问题又是不同的抉择。
按照导演加文·胡德的说法,美军中三成的无人机驾驶员都曾接受过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的治疗。
诊断的标准之一是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及到真正的或几乎招致的死亡或严重的损伤,或者涉及到自己或他人躯体完整性遭到威胁的事件。
战争的残酷是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无法想象的,而参加过战争的士兵很多都会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美国有相当一部分退役士兵因此而自杀。
影片中有三位典型的和无人机驾驶相关的中下级执行者,我们可以从他们不同反应中管中窥豹。
入伍两年还未发射过导弹的中尉史蒂夫·沃特,因为心软而违令,最终也只能依命行事。
新兵蛋子六神无主。
沃尔什上尉已经是司空见惯。
他们是否会犯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想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战场上,除了平民,这一拨人其实也属于弱势方。
电影在几个密闭空间的频繁转换,室外镜头大部分以无人机视角呈现,紧张感很足。
人物性格大部分都是通过语言来成功塑造,不过这也会造成部分观众觉得有些混乱,人物不好理清。
瑕不掩瑜,整体来说还是流畅的一部电影,豆瓣8分。
部分差评有个共同点,觉得这是一部假仁假义的伪圣母电影。
在我看来,这虽然是部反恐电影,但并不是记录。
固然和现实有些出入,也可圈可点。
关注和深思战争中每个角色,是影片带给我们的启发。
“在战争中,真相是第一个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