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洪州滕王阁重修完工,都督阎公作为这一带的老大哥自然得办个剪彩仪式什么的,恰逢九九重阳节。就在这一天邀请各界社会名流到滕王阁参加party 。在这个诗词歌赋引领潮流的时代,自然得有个人站出来吟诵赞美一番。这个人肯定不能是他这大个领导,毕竟哪有自己赞美自己政绩的是不?阎公便让在场众人出来作序,一般这样的情况下领导都有自己的安排,大家都是明白人,都在那谦虚“鄙人不才” 。都督有一金龟婿——吴子章,女婿也颇有文采,自然不能给老丈人丢脸。作为内部人员的吴子章自然知道有这么一个环节,早已准备妥当打磨一番。准备在众人推辞之后上前提笔装逼一番。在场的都是明白人,推辞一番后便会推举吴子章。一切都会照着不成文的剧本进行下去,完事儿大家都其乐融融。
而此时的王勃,已经成长为当时的顶级流量、文学大V,此次南下回家探望父亲,路过洪州啥好遇上众人聚会,自然也在受邀之列。就在众人推举吴子章之后,吴子章自然明白得谦让一下这个道理,于是便谦让给大V王勃。顶级流量、文学大V诸多光环加身的王勃不能差事儿啊,到人家的地盘聚会肯定得表示表示吧,也就没谦让,面色和煦上前一步,左手执笔右手挽袖,展现出大佬的气势提笔就作。在场众人都懵了懵了……
心想这孩子咋这么缺心眼呢 没眼力见儿!老领导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你说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本该是女婿的个人shouw time ,儿女出色父母脸上自然有光。结果被王勃给搅和了,便跟众人推辞去换个衣服。众人哑然,不敢作语,这领导都愤然离席了咱还是低调一点,免得被当出气筒。奈何领导实在好奇,便让侍从在一旁看着王勃。王勃写一句,侍从就抄一句给老爷子送过去。“我倒要看看你能写出什么玩意儿”小编猜领导指定这么想的~
此时王勃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老爷子看了不屑道“亦是老生常谈” 接着写道“星分翼珍,地接衡卢”老爷子不语“有两下子哈”(小编脑补老爷子内心独白~)。之后王勃每写一句侍从都抄录给老爷子看,直至王勃写道“落霞与孤与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没错!千古名句登场了,自带bgm~)老爷子坐不住了,震惊道“真天才,当垂不朽”,老爷子中午,换好衣服,在众人不经意间站在王勃身后。一直到王勃将整篇序文写完。
一世名骈,就此而成。文学史上极尽装逼的一幕就此完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被推为四杰之首,并非最年少,也并非作品最多,凭什么王勃能够位居C位?因为他是天才!他的人生,宛如开挂一般的存在,而《滕王阁序》就好比最终令他被封号的终极挂。
王勃,生于绛州龙门。一出生就开挂,书香门第,官二代。王勃打小就聪慧好学,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文笔流畅。就好比大家都在幼儿园玩游戏,而王勃已经可以参加新概念并且获奖。被人称作神童,比别人家的孩子还要牛。
九岁时,拜读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完事给人挑刺,写了一篇《指瑕》,指出其中的错误。(相当于大家都在上小学,而你读了一本著名翻译大师翻译的〈相对论〉,然后给人写了一本错题集)
十岁,王勃已饱览六经,这时他约末是一个大学生了,而十岁的你又再干嘛呢……
十二岁到十四岁,王勃跟曹元在长安学习医术,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名著,后人评价,此时的王勃对“三百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已有所知晓。14岁就医学研究生毕业,你的导师该多么自豪。可惜我们不是王勃,大部分人的14岁,都是平平无奇的。毕竟咱的人生没有开挂。
十四岁,上书绛州司马,寻找机会,积极入仕。
十五岁,上书宰相刘祥道,直言政见,展示了王勃雄姿英发的少年气势。刘祥道大为赞赏。伯乐遇到了好马,便上表朝廷。唐高宗召见王勃,金殿之下,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在他身上丝毫没有少年的稚气。见此,唐高宗自然龙颜大悦。
第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高宗献《乾元殿颂》,意图借“颂”以谋仕途。
十七岁,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十七岁的他成为朝廷最小的公务员,可谓是春风得意,年少成名啊。别人要三十年才走完的路,他只用了一半的时间。果然,练号的不如开挂的。
王勃才华洋溢,文思敏捷,颇有一代文学大V的气质。一旦朝廷有什么重大的活动、庆典,王勃都能写出精美的颂文,令人惊叹不已。所以每有庆典,都是王勃的装逼时刻,惹得君臣上下无不满意。
你以为这就是王勃的人生巅峰了?当然不是!王勃的声名鹊起,成功引起皇子沛王的注意。看过宫廷剧的都知道,皇子是都要争夺王位的。如此人才,若能化为己用,那便是一大助力啊。王自然心生纳贤之意,便将王勃请到沛王府中。王勃在沛王府当任专门负责写作的工作,负责撰写《平台秘略》一书。自此,王勃成为沛王的马仔。
在王勃跟着沛王混的这段日子,王勃认识了他的好基友杜三德(王勃好友,真名不详。姓杜,官职少府,后世多称其杜少府。他是开国功臣杜立德的第四子,众人认为他“守信”、“上进”、“善良”,所以他又被称为杜三德)杜三德也是一个妥妥的官二代,其父乃是开国功臣。但三德为人上进,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副县长的职位上勤恳多年。组织看在眼里,而且三德也是有背景的人,一直当个副县长也不是个事儿。于是组织决定提拔三德到四川做县长,正的。
作为三德的好基友,三德临走之日。王勃站在气势磅礴的长安城外,微风拂起二人的衣袖,在风中摇曳交缠,好似塞北的风也不愿见到二人分离。王勃满眼不舍,转身迎风负手而立,说到:“杜兄临行之前我再跟你唠叨几句,四川乃盆地,四季多属阴湿,你去了那里少吃点儿火锅,祛祛湿气就能够咯,那玩意儿吃多了长痘,不然有损我们长安才子形象。听说那儿的泡菜不错,记得给我寄点儿,以表我们兄弟之情。”三德摇头叹息道:“王兄放心,杜某定当不复众望,向蜀地的人们展示我们长安才子的风采,也向他们说道说道王兄的精彩过往!”
王勃再次转身迎风负手而立,此时风中好似响起了王勃自带的bgm,“今日一别,却不知下次相遇又在何时何地,王某在此吟诗一首为君送行”王勃说道。此时bgm进入高潮,一旁的路人甲乙丙也投来崇拜的目光。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此时王勃转身,双手握住三德的手,满目深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人久久不言,随后三德踏上马背疾驰而去,在马蹄声中三德喊道“王兄我们有缘再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随后也就此回城。翌日,王勃再次登上热搜榜首,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广为传播,更成为诸多文人墨客酒后时评话题榜首。不过数日,王勃再次圈粉无数,实打实的顶级流量,文学大V。
初唐时的习惯,送别诗早已是离别时的固定节目,所以大家都对送别诗见怪不怪的。毕竟少见多怪,但王勃的送杜少府却一举成为当时送别诗的经典。为什么送杜能具有如此高的地位呢?凭什么?大家都在抒情,送杜也在抒情。原因很简单,王勃开挂了~
为了表示出自己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与感伤,文人们都乐意将悲伤的感情寄托在杨柳、孤舟、绵雨这类意向之中,友人读来顿感不枉多年友情。后人读来不免感叹作者对友人离去而产生的悲伤。所以或多或少文人们的潜意识里就会觉得离别就该是悲伤的。
而送杜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不仅仅在于王勃对于各种手法运用得有多灵活。更重要的是它一改以往送别诗悲伤哀愁的风格,让生活在盛世唐朝的人们发现原来送别也可以这样轻松,原来最好的离别不是一味的不舍,而是即使你在天涯海角,在我的心里跟就在身边没有什么区别。
在送杜中最朗朗上口的便是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许最让少府感动而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吧,你可不要走到路口就流出眼泪让人笑话啊!
送杜之后的王勃可以说是走上了人生巅峰,细数这不到二十年的人生经历,没有最辉煌 只有更辉煌。当代最小的公务员,文学大V,皇子同僚,朝廷红人,少年天才,如此荣誉就这么一帆风顺的出现在王勃的身上,上帝会不会有些不公平。
上帝自然是公平的,无上荣耀与过人的智商,所以王勃的情商好像没有智商那么变态。(当然,这也只是部分人的看法。毕竟有谁跟王勃一起待过)或许是年少轻狂会许是有点膨胀,从这以后王勃办事儿不咋明白。
作为沛王身边的马仔,除了上班时间王勃大都跟沛王待在一块儿的。沛王作为年轻一代最有地位的人,平时除了工作学习自然就是吃喝玩乐。大哥玩乐当然要带上自己的马仔,盛唐虽是盛世,可依旧没有蹦迪、吃鸡、开黑这样的娱乐项目。大佬们除了骑马射猎斗鸡也没啥可玩的了,当然还有别的娱乐项目,但他们去玩不咋合适~
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沛王与英王斗鸡取乐,作为沛王的马仔,王勃自然跟随一旁。王勃虽为沛王的马仔,但也不是一般的马仔。咱起码是个公众人物、一代大V,不能被二位皇子比了下去。便起身提笔疾书,大V就是大V,不一会的功夫一篇《楔英王鸡文》。文采怎样就不多说了,这题目一看就是忠心小弟为赞美自家领导贬低对方的所写的楔文,出发点是不错,也讨到了沛王的欢心。其实这事儿本没大错,只是这般行径出现在皇子身边也不为奇怪。只是王勃没,考虑到当时的历史情况。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震撼刚过去不久,唐高宗最怕的就是几位皇子之间为了争夺王位反目成仇,互下杀手。而唐高宗之所以能登上王位也正是他两位哥哥之间大打出手,而高宗则不为所动。先皇觉得高宗的胸怀能够容的下几位兄弟,不会赶尽杀绝。这才将皇位传给高宗,唐高宗又怎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出现样的情况呢?
在宫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够瞒得过皇上的,当这篇《楔英王鸡文》传到高宗手里的时候,也就预示着王勃仕途的结束。高宗看完这篇楔文,龙颜大怒,结果不言而喻,王勃被赶出了长安。大抵高宗还念着他的才华这才留他一命。
被炒了鱿鱼的王勃,长安已然是不能留了,只好南下追逐诗和远方。
671年秋冬,在外漂泊三年的王勃再次回到长参加科选。不过文官是不可能在被重用了,所幸当时的虢州法是王勃的好友凌季友,凌告诉王虢州药材丰富。而王勃曾跟随曹元学习过医术,便为王谋了一个参军。本以为王勃又能在军中大放异彩,可最终还是出了幺蛾子。当时有一官奴叫曹达犯了罪,可能王勃可怜曹达,不忍其遭受牢狱之灾。就把曹达给把给藏了起来,后来又觉得这么办事儿不是很妥当,怕走漏风声就把曹达给杀了灭口。最终事情败露,王勃锒铛入狱,父亲多方达救也被牵连,被贬到交趾当县长。这回可是丢了前途害了老子。
据传,王勃此事是被同事陷害的,至于为什么被穿小鞋,从《唐书》记载来看还是王勃仗着自己有才华,看不起同事,这才有此一出。这件事的发生,标志着王勃仕途彻底的终结,幸运的是恰好遇到高宗大赦天下,拣回一条性命。
出狱后的王勃就一直宅在家里待了一年多,因心中一直怀有对父亲的愧疚。便南下交趾探望父亲,路遇南昌滕王阁,便有了如今的《滕王阁序》,有人说这是王勃一生开挂中的终极挂,也有人说这是王勃长安被炒后多年积累的结果。
676年,王勃看完父亲后从交趾回程,路过南海是不幸溺水身亡。
一代挂逼大佬就此封号,而王勃滕王阁的传说也流传开来。当高宗看到《滕王阁序》时大为震惊,直呼其才,要再次重用王勃。一问才知道王勃已故。
回首王勃一生短短二十余载,一身才华天子叹,一世名骈千古传。可惜天妒英才,一代大佬混归南海。
如果可以,你想在人生的那个阶段开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