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听听》解读

《说来听听》解读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说来听听》是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的一部作品。同《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为姊妹篇。一本小书不算厚,10万来字,适合一口气读完。本书豆瓣评分值一般~7.7分。但书中给出的一些具体的阅读指导,可以在班上进行实践,尤其是一些具体的问题设计,很有操作性。

接下来,我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分析阅读的15条规则,对本书进行解读。先来熟悉一下分析阅读中的三个阶段,15条规则: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掌握大纲结构】

1.将一本书分类2.用最简短的句子叙述整本书的内容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知内容】5.找出重要词汇,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6.将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7.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8.找出作者对他问题的解答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的评价一本书的规则【通过批判获得知识】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9.在评论之前,必须确定自己完全理解10.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11.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做任何评判前,都要找出理由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12.知识不足13.知识错误14.不合逻辑15.分析不完整

1.1 将一本书分类

  一本书按内容可以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文本。从《说来听听》这本书的版权页获悉:此书属于传递知识的实用型用书,是用在课堂上指导整本书教学的读书方法类书籍。

1.2 用最简短的句子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本书旨在讨论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课堂阅读技巧。如第二章和第三章的三种分享和四种表达方式,如在第13章列出的“基本性问题,概论性问题,特定性问题”三个层面列举的诸多问题设计,这些对一线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的确很有指导意义。

1.3 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

有些书可以通过目录页当中的章节和小标题轻松的归纳出大纲,而有些书这些提纲并不明显需要整理。本书的目录页条理就有些不大清晰,我试着调整了一下,如下安排是不是会更好?导图如下:

《说来听听》解读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4  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要说来听听?   

儿童是评论家吗?   

应该相信儿童吗?   

如何做一个有协调能力的大人去帮学生选书?去把握一节课堂上的讨论方向?

2.5  找出重要词汇,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我觉得在这本书中重要的单词是“说”,所有的章节内容都在围绕着这个字来展开。为什么要说?怎么说?如何说?说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但是各章节当中“说”的含义不尽相同:第二章中的说是指表达的方式,第七章中的说指的是老师的指导,有的情况下说是指一种讨论,一种交流。由此可见,单字和字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除此之外,“阅读”和“问题”也是本书中重要的单字,这些重要的单字在不同的章节中有不同的诠释。

2.6  将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2.7.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以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理解为例加以佐证。)

第二章  三种分享1、分享热情假如对方没有读过,可以用这样的开场白来向她分享你读书的热情“我最近读了这本书,真是棒极了,你读过吗?”假如同伴正好也在读这本书,讨论的内容可以进入一种经验分享,如“你喜不喜欢这段?”“你不觉得这里特别有意思吗?”分享狂热的情况,有两种:一份单纯的喜好,不约而同的为情节所迷醉;一份强烈的不以为然,对故事情节安排的不满。2、分享困惑【其实就是提出不懂的问题】如“当如何如何时是什么意思啊?”“你看得懂这一段吗?”不同团体对同一本书的认知有所不同,甚至同一群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重新讨论同一本书,所得出的结论都不会相同。3、分享关联性(发现可依循的模式)【个人理解:这种关联性其实就是阅读策略中的联结策略。让现在正在读的书与以往读的书发生关联,运用以往的知识和现在的阅读进行对比。在诺德曼的体系中,这样发生关联的前提是个人要有强大的图式。】可以发生关联的元素包括:语言的使用,情节的安排,事件的组合,角色的设计,象征的意义等等。只有确认书上的构成模式,我们才能读之有物。学习阅读,并不是单纯的了解字面意思,更要把握其中的叙述模式。【必须为这句话打call!所举的例子也非常形象,到位。其实简言之,任何语言都是由简单的元素组成的变体:英文的26个字母构成的一个个单词,一个个单词组成各个句式和意思;汉语的不同笔画,构成不同的汉字,不同的汉字任意组合再构成不同的段落表达不一样的主旨。】第三章  四种表达方式1、说给自己听【我的最初理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让自己与文本发生关系进行对话。】但是文本的意思好像并非如此,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些许模糊,可能他的意思就是说想要讨论的前提是第一步先拿出问题,自己说一说,这样为下一步与其他人的讨论做好基础。其实说给自己听就是先聆听自己的内心把问题归拢好。2、说给别人听【这就是交流的阶段吧】在讨论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听众和陈述者的想法必然统一。但是无论如何?通过充分表达,每个人的思考能力都能够获得提升。3、大家一起来发言【这就是讨论阶段吧,但是不知道与第二个阶段如何区别?暂时理解为第二个阶段是你说我听的方式,第三个阶段是大家都说,说完以后再集思广益的过程。】4、聊出新想法加入读书讨论是一种征服未知的震撼,一种真相大白的体验。儿童也能够在重复阅读的活动中享受类似的知性喜悦。这种知性的喜悦就是不断地赋予它新的诠释,让学生享受发掘出文本秘密的成就感。

2.8  找出作者对他问题的解答

2.8.1  为什么要说来听听?

【探究问题的根源,有点西方的辩证,又有点哲学的追溯】**尽量在教学中不使用“为什么?”理由:A 语气中有挑衅有拷问,让人难以接受。B 没有人可以三言两语把喜欢或不喜欢一本书的原因,说的很清楚。C 这种问题对推动讨论没有太大帮助。结论:要想恰当的表达对一本书的读书心得,最好从一个自己能掌握的精彩片段入手。最好的提问就是“说来听听……”

2.8.2  儿童是评论家吗?

1 、或许老师们认为和儿童们谈文学评论是行不通的,但是实际证明儿童具有天赋的评论能力,而且自成一格。不管提问报告比较和判断对儿童而言都是出于直觉的行为。所以千万不可小视儿童的潜能,在任何的教学环节一定要做到儿童的本位。2、文学评论的艺术在于比较和分析,在于演绎诠释并因此使文学的影响更深更广。其实评论不外乎以作者对文本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向外扩展,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谈。【所以评论的前提是必须有相关的知识作为背景,必须跟自己的阅读经验发生关联,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发生触动,在此基础上谈论自己的阅读感受】3、评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作者作品,作品价值,时代背景,熏陶思想,思考人生等等。

2.8.3 应该相信儿童吗?

1、前边第四章提出了疑问“儿童是评论家吗?”这个问题的确让大人们质疑,因为在大人的眼中,他们真的不敢相信孩子的潜能。本章为了充分的论证此观点,首先从真实的教学案例入手,加以细致的解读。案例一  “这位作家的作品是怎样的,你总要读过了,才能体会其中的美妙。”假如从专业的角度解读,这句话含有多层意思,也可能孩子只是一句玩笑,但是阅读讨论中的之字片语都弥足珍贵,这些笑料有时往往出人意料地将我们带入问题的核心,别低估了笑话的作用。【即便是孩子们的一句玩笑话,都不要冠之“瞎说,可笑”这样的评价标签】案例二  “我觉得第一页和后面的半页挺无聊的,但后来我知道了,为什么她是这个样子?”【这种由自身的困惑出发,对文本提出质疑的方式,很好的加强了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案例三  “是有模式啊,那只怕黑的猫头鹰每次想飞越树林时都会摔下来,然后遇见一个人”【理解文本的特定模式,可以从语言叙事方式情节象征和角色去探讨,通过找出故事的模式来理解它的意义,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享受到解谜般的愉悦。关于模式的探讨,并不是最终的答案,而重在过程的参与】结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评论能力,老师们的职责,所在就是帮助孩子们善用这份能力。老师要帮助孩子学好书,老师要帮助孩子学好讨论的对象,讨论的话题,讨论的方向和讨论的引导……

2.8.4  如何做一个有协调能力的大人去帮学生选书?去把握一节课堂上的讨论方向?

1、一本书能提供的可供讨论的议题,包括主题、想法、语言、意象、对记忆的刺激等等。阅读的过程必定会对人产生影响,所以选择一本书就是行驶一项权利。因此读什么以及谁要你读什么,非常重要!【反思自己在班上的阅读主要是选书是第一种,也就是老师全权做主。总是我告诉孩子们该读什么就让他们买什么,虽然也是结合了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阅读需要,但是现在感觉有一种“强逼”的气势】2、要结合“说来听听需要的时间,所采取的方式,尊重孩子的品位”这三个方面的考虑,给学生推荐适合于他们的书单。【这对老师的阅读经验是一个挑战,如果老师没有强大的阅读经验,就是随意的发号施令那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3、先读了哪些书,可以让另一些书读起来更轻松,所以说每一次的阅读都得依仗先前的阅读经验,老师心中必须有阅读流程的概念。【从阅读策略的角度去考虑,为了给学生建立很好的阅读体系,让他们形成会联结的阅读策略,教师的选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的评价一本书的规则【通过批判获得知识】

分析阅读的四个原则是:这本书大体上在谈什么?这本书详细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这是真的吗?有意义吗?

到目前为止很显然已经对前三个问题进行了回答,分析阅读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阅读原则的最后一个指向:评价。西方人的思维模式重视批判式的吸收,因此诸多书系的理论指向也以此为原则。但是这种评价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应该是在你熟知了此书的全部精华以后才有的发言权,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妄加断言。

总的来说,我觉得此书部分内容的确能够解决课堂上的实际问题,但是有些环节还需要根据学情灵活掌控,书中也表达了这个观点。无论是阅读的方式方法,还是对学生启发心智的教育推动,都需要一个精致的有协同能力的老师灵活把控。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因此,做一个多读,多学,多思,多践行的好老师应该是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也是永远追寻的方向!

《说来听听》解读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来听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