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Weeks of Habits-实践篇

自己挖的坑,哭着也得填平。

今天试着用Chales Munger的“一生只有20次机会”方法来探讨人生:)

作为自己一生的投资人和受益者,我们进行分析时需要考虑三个关键词:生命时效,人生目标,和投资抉择。

生命时效

Wait but Why”网站给出了人生日历表格,我把它打印出来并根据自己情况进行了填涂。

52 Weeks of Habits-实践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填涂完毕后(上图)我是非常震惊的,从生命时长来说,如果我足够幸运,大约还有60年的格子可以涂写,除去老态龙钟养老的时间,大约还有40年的有效生命。

接下来我把时效锁定在40年进行思考。

目标梳理

时效确定后,我们不再以时间来衡量生命,而是用人生事件来衡量。

我把此生希望完成的事件写了满满的两张纸还意犹未尽,健康,个人实现,亲密关系,旅行,吃喝玩乐等等,每一个事件都作为一个独立的life project来进行梳理计算。

这些事件有一些是具有一定节奏,可以量化的目标。比如每年去不同的城市跑一次马拉松,每半年去bucket list上的一个地方旅行,每个月看一场电影,每周吃一次大餐,每天写一篇文章(捂脸)等。这些目标事件可以计算得出余生的剩余次数,对我来说,余生还可以跑30个城市的马拉松,去80个想去的远方,看700场电影(老的不能动也能看),吃5000次大餐,写35,000篇文章(白日梦)等等。

Anyway,还有一些目标事件虽不可以量化,却是此生的核心投资方向,比如健康,个人实现,和亲密关系等。这些事件将贯穿余生,出于工科本性我不由得再次使用“Wait but Why”的人生日历表格开始计算自己在每个方面所拥有的时间。

拿亲密关系来说,如果一生以90岁为界,还可以陪父母20年,每年陪10天,也就是此生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200天。假设女儿18岁独立远行,我们朝夕相处的时间还有4000天,18岁之后每年在一起的时间按30天计算,我能活到90岁,我们此生还能在一起的时间也不过6000天。看到这个数字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决定等天亮就给父母打个电话,晚上放下手机投入的陪女儿玩游戏。

算完健康和个人目标我更加震惊了,人生太美妙,我还想再活500年。

目标都罗列梳理后,我们根据个人情况对其进行价值的优先级排序,此排序将作为投资抉择时的重要输入。

投资抉择

1.投资项目

假设我们能活到90岁,现在30岁的话,就还有6个10年的项目,60个一年期的项目,或者若干个不同时长的项目。根据我的现状,我决定还是先开始1个52周的项目。也许以后我能坚持的更久,但目前还是将时长设置为1年,52周。

2.投资金额(精力分配)

在这一年52周的时间里,和每一周的7天里,是希望在每一个时间上浅尝辄止,还是聚焦于一个核心事件去突破,这部分取决于投资人的目标优先级和取舍。

以下图来盖上今天的坑吧:)


52 Weeks of Habits-实践篇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52 Weeks of Habits-实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