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盛一时的魏国为何三战而衰?

《大秦帝国》中讲到,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李俚最早推行变法,使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位列战国七雄之首,一度傲视其余六国,成为了新一代的中原霸主。

老话说得好,富不过三代,创业容易守业难。魏国在魏惠王执政时期,经历了著名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以及跟秦国的决战后,军事实力大减,渐渐丧失了霸主地位。

强大的魏国为什么三战而衰?

1.亲小人,远贤臣

魏惠王的两大爱好:泡妞和打猎,典型的贵族娱乐项目,最聊的来是公子卯。

公子卯的官场手段很老练,喜欢抢功劳,治国打仗却不行,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安危。在秦国特使的利诱帮其瓦解了,六国分秦的计划,给了秦国休养生息的时机。可见,他是一个真小人。

公叔痤和庞涓虽有私心,但一心也是为了建功立业,属于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趋同。但魏惠王嫌他们迂腐,嫌他们没有公子卯有情趣。不听公叔痤的话,无视商鞅的才能。不听庞涓的多次提醒,让秦国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富强了起来。

2.目光短浅,满足现状,安于享乐

很显然,魏国当时是战国霸主,但魏惠王并没有乘机统一全国,而是每天沉浸在自己的天子梦里,用女人和游戏打发时光。

3.后发受制于人

六国密谋分秦还属于先发制人,秦国根本没有招架之力。六国联盟虽然力量大,裂缝也大,因为各怀鬼胎而失去了先发制人的的机会。

魏惠王的信息一直处于相对闭塞的状态,多年以来都要自己的主观认识去判断各国的形势,连秦国什么时候强大起来都不知道。待到反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早期的优势,不得不后发而受制于人了。

在魏国衰败中得到的启示,

1.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其实,永恒不变的就是变。

魏国人都嘲笑商鞅只是中庶子,何曾会想到他能在秦国掀起巨大的变法浪潮?

天下都以为秦国不行了,没想到秦国进行了彻底的变法,悄悄挺进了强国之列。

齐国的军事实力虽然比不上魏国,但有了孙膑的指导,两次重挫了魏国大军。

这里有很鲜明的对比,魏国一直在“刻舟求剑”,而秦国却用自己的实力告诉了别人,何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阴阳相变

秦国在秦孝公重伤病逝后,一度处于被其他人六国划分的危机中,长期处于劣势中。但秦献公继位后,披肝沥胆,重用商鞅,推行变法,利用二十年时间,由弱秦变为强秦。

魏国一度称霸中原,在魏惠王的败家策略下,逐渐走向了衰落,丧失了霸主地位,由强为成了受人欺凌的弱魏。

你看,就像阴阳和合,优劣势是可以转化的,没有永远的强,也没有永远的弱。

3.一个国家一定是先从内部腐烂的

魏国的臣子如果不收受贿赂,秦国的斥候也就无法得知六国分秦的消息,公子卯就不会极力阻止庞涓攻打秦国。

魏王如果不沉溺于酒色和玩乐中,就不会无视他国军事经济力量的变化,以至于作出错误的决策。

所以,一个国家的衰败一定是先从内部开始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强盛一时的魏国为何三战而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