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多少恨

2017年5月19日

读《多少恨》

张爱玲的集子中,《沉香屑:第一炉香》、《多少恨》和《创世纪》是我印象很深的三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看完,那种闷头一击的感觉,尤为深刻。《创世纪》结尾,紫微最后握着那只水杯的情境,读完觉得寒冷。《创世纪》前半部分写匡滢珠失败的恋爱,后半部分写匡家以及紫微老太太的大半生。前面写滢珠的故事很有意思,到了后面叙述节奏慢下来了,对话和人物明显增多,都是家长里短,似乎乏味。我跳着看了不少,直到结尾几页才认真读起来,还是心里一凉。后来回想,反而觉得紫微的故事精彩,把滢珠部分衬得单薄。滢珠的故事作为一个引子,效果不错,至于结构安排上是否恰当,另当别论。好像是在某处发现了一根头发丝,好奇心起去拉,原来发丝很长,扯不断,更多的头发出现了;渐渐扯出来一具腐尸。

《多少恨》跟这两篇不一样,主要是两个主人公都很美好,心地善良,最后还是分别,既是遗憾,也是多种因素使然。

夏宗豫,虞家茵,看名字像是盛夏里长起来的青绿、有生机的植物。宗、家,让人联想到宗族、家庭,他们的分离也正是由于各自的家庭问题。豫,意思是快乐,欢喜,宗豫的前半生根本算不得欢喜,娶了自己不爱的太太,一直在城里孤身地活着。家里有个八岁的女儿,他不常管教她,多数时候扔给品行庸俗的姚妈。直到遇见家茵,生活终于有了光芒,但又无法抓住幸福。宗豫本该是蓬勃向上的一个人,有钱有闲,温和可亲,对待事业果断坚决,面对家庭却束手无策,一地鸡毛。宗豫个性中有懦弱的一面,生活又耗尽了他的热情。他的婚姻,他的子女,他的爱情,全都一一失败,越发加重了他身上软弱无力的感觉。

家茵在她二十五岁的年纪是什么都没有的。她的小房间虽比宗豫的大房子更“像个家”,但最终还是得离开。过去多年,她和母亲一起被父亲抛弃;好不容易到了自立的年纪,她父亲辗转回来找她,问她要钱,要到了便挥霍。他在宗豫的家里以老太爷自居,让家茵羞愧难当;在厂里游手好闲,又花掉了一笔慈善捐款,种种事情,使家茵无颜面对宗豫。再加上宗豫那边的太太、女儿,各方面关系无法妥善处理,家茵自己走掉是必然的。但宗豫的情况比起家茵还是要好太多,他的女儿还小,要是费心教养,也能成为大家闺秀;他还有机会遇见别的女孩子,家庭还有很大的转机。家茵坐着船往厦门去了,薪资那么低,生活只会更加困苦,也不见得再有运气遇上他那么好的人了。

说实话,我的这点悲观,其实也只是一点廉价的怜悯。但这个故事总是打动我,一次又一次,脑海里挥散不去。


2017年10月20日

今天重看这篇读后感,感觉很奇妙。因为我既感受不到当时心境,有些观点也不认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后感|多少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