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个人幼时都有被问过长大想干什么的经历,虽然也说不清是环境的影响,还是真的有过这样的向往,我小的时候有一阵就很想当“科学家”。
虽然如今的工作和小时候的想象相去甚远,但也多多少少有一些微妙的关联,这也导致了阅读科普类书籍成为我的业余爱好之一。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是一本综合的科普故事集,涉及物理、生物、数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作者卢阿普尔博士希望在广义的层面上探讨科学,而不是拘泥于某一特定领域。
书的各个章节都独立探讨了一个问题,深入浅出,注重趣味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感想,在此分享一二。
01 发现了一点自己的不足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的作者名为大卫•卢阿普尔,是法国一位基础物理学博士。
卢阿普尔博士在书的序言中说,他从小就喜欢科学,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真巧),但在学科的选择上犯了难,思考了很久,终于从霍金教授那本大名鼎鼎的《时间简史》中获得启发,在18岁时决定攻读天体物理学。
十几岁的年纪通读《时间简史》这样的书籍,并定下了未来的发展之路,这妥妥是“别人家的孩子”啊!
大多数人在十几岁的时候,比如说我自己,对未来的感觉都是懵懵懂懂的,也曾许下过“成为科学家”这样的豪言,然而遇到“什么学科”或是“准备如何做”这样的问题,那必然是支支吾吾,抓耳挠腮的。直到工作几年后,对现状越发不满意,对未来越来越焦虑,才开始后悔没有早早规划未来。
大卫•卢阿普尔不仅仅是确定了目标,而且还花了几年的时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实现它,成为了一位主攻“量子引力”领域的博士。
博士毕业后,因为本专业学术职位稀缺,经过考虑,卢阿普尔博士很干脆地转行了,在教师和应用研究之中选择了后者,进入了一家大型工业集团的研发部门工作。
业余时间则从事自己热爱的科普事业,5年间,一直通过社交网站面向大众科普。
在这样的人生经历对比之下,我越发地感受到了自己目前最缺乏的东西——中长期目标。
俗话说得好:“一旦你知道自己想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中长期目标能帮助自己坚持本心,做出更适宜的选择,是实现理想的基础。
一旦目标明确,步伐也会坚定起来,而这是目前的我最迫切需要补足的部分。
可以说,卢阿普尔博士的经历,成为促使我下定决心去为未来做改变的契机之一。
02 学到了一些冷门的知识
作为一本科普书籍,怎么能少了稀奇古怪的各类知识,《谁捉住了上帝粒子》当然也不例外,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能发现颇为有趣的知识点。
比如说,关于鸭嘴兽。
鸭嘴兽憨态可掬,族群也颇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经常是生物相关书籍中的常客,不过在阅读了“鸭嘴兽是哺乳动物还是爬行动物”的章节之后,才知道原来雄性鸭嘴兽的后爪上是有毒刺的!
这是爬行动物常见的特征,除雄性鸭嘴兽之外,没有其他哺乳类动物有这样的表征。
而且就像很多鸟类或爬行动物那样,鸭嘴兽是单孔哺乳类动物。所谓“单孔”,是指“嘘嘘”、“便便”、和产卵都使用同一个排泄口(这是一条有味道的科普~)。
最后,鸭嘴兽居然有10条性染色体,雄性是XXXXXYYYYY,雌性是XXXXXXXXXX,要知道几乎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只有两条性染色体,雄性是XY,雌性是XX。
真是让人不禁感叹物种造化之神奇,同时也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是为什么?”的疑惑,虽然这一章内容只是点到即止,却也引起了我关于这个问题的兴趣,计划稍后查阅资料,以满足自己的好奇之心。
诸如此类的小知识在全书中随处可见,妙趣横生,开卷有益。
另一篇我特别喜欢的章节,是“月亮从哪里来的”。
卢阿普尔博士在这一章中提到,关于月亮起源的假说很多,其中最合理的是“大碰撞说”。
“大碰撞说”认为地球在形成初期,曾经受到一个体积类似火星的行星撞击,“事故”发生后,地球的自转速度猛然加快,而“肇事”行星则碎掉了,它的铁核沉入早期地球的地壳,另有一些碎片被抛到了轨道上,逐渐聚集成了如今的月球。
这个假说之所以最合理,是因为它能解释三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地球和月球的成分、结构都大不相同;
二是为什么月球的金属含量特别低,仅有3%;
三是为什么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直径居然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远超正常比例。
虽然对太阳系各大行星如数家珍,却从来没有思考过“它们最初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一直知道月球绕着地球旋转,但是月球的存在本身,居然也起着稳定地球的作用,也是知识的盲区。
原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会导致地球旋转的倾斜角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变化虽小,却足以导致全球气候动荡,而月球对稳定地球的倾斜角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论是关于鸭嘴兽还是关于月球的小知识,都能让我们更多地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广袤的世界,一旦想到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自己还毫不知情,就会对获取知识与信息产生更多的兴趣和向往。
03 掌握了一招为人处世的技巧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老好人”,他们性格温和,尽力维持与所有人的关系,不过却似乎总是在吃亏上当。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卢阿普尔博士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拆解了这个问题:
有一个关于“合作或背叛”的博弈游戏。在扑克牌、象棋等大部分游戏中,一旦产生了一个赢家,那其他玩家就都是输家,但是“合作或背叛”的游戏不太一样,有输赢,也有同输共赢,总之与参与玩家的选择息息相关。
游戏规则如下:
两个陌生人参与游戏,每人分别可以选择“合作”或“背叛”。
如果双方都选择“合作”,那么两人将平分1万元大奖;
如果一方选择“合作”,另一方选择“背叛”,则“背叛”一方独享1万元大奖;
如果双方都选择“背叛”,那双方都只能得到100元的安慰奖。
最佳方案当然是和另一个陌生人平分大奖,但是人心难测,谁都无法确定对方会不会选择背叛。
这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类似的情景,比如两人一组接受任务,可以两人分工,合力完成任务;也可以一人独自完成,另一人享受成果;还可以两人都不做,双双承担任务失败的后果。
这些都可以称为“非零和博弈”。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数学家们和心理学家们对非零和博弈做了大量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到底是哪些理由或策略促使人们以相互合作取代相互竞争,这门位于数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地带的学科就叫“博弈论”。
在单次“合作或背叛”的简单博弈中,每一个参与者都会倾向于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但假如将这个游戏连续进行50回合呢?
这样游戏的过程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因为随着游戏被不断重复,博弈者们常常倾向于改变思路,寻求合作或者反过来惩罚背叛者
科学家给游戏设计了分数,如果双方都选择合作,则各得3分;如果一方选择合作,另一方选择背叛,选择背叛的人得5分,选择合作的人不得分;若都选择背叛,则各得1分。
利用不同的策略组合分别进行100次游戏之后,你猜结果如何?
全程都选择合作的“老好人”策略得分第二,除非遇到全程选择背叛的“老混蛋”策略,“老好人”其实也不怎么吃亏,有时候反而还有得赚。
全部选择背叛的“老混蛋”策略分数垫底,毕竟谁也不会喜欢和这样的人合作。
那么第一是谁呢?出乎意料,最后的大赢家是“投桃报李”策略。
“投桃报李”策略基于短期记忆,原则是永远选择对手上一轮的选择。只要对方背叛了你,你也要给他好看;但是如果对方表示合作,那你也合作,哪怕他之前已经背叛了你100次,总而言之绝不记仇。
生活中、工作中,应付态度游离不定的人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思考对方到底想怎么样有时候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而“投桃报李”策略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是一招非常好用的为人处世的技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大卫•卢阿普尔在《谁捉住了上帝粒子》中提出了20个有趣的问题,从宇宙学到地球科学,从神经科学到行为科学,跨领域跨学科,可能有的领域我们比较熟悉,有的领域一无所知,从自己过去从未关注过的领域中发现一些兴趣点,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这大概也是卢阿普尔博士从事大众科普工作的初衷之一吧。
愿你也能享受这一份快乐。
-THE END-
我是聂梓吟,分享原创书评,欢迎与我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