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台记——人间有味是清欢

超然台记——人间有味是清欢_第1张图片

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任职至1077年4月,大约两年半的时间。

在到任的第二年,苏轼修葺了超然台,并写了《超然台记》。

从西湖之畔到荒山野岭,从烟花凑集之地到地僻人稀之邑,大家都认为苏轼是失望和郁闷的。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他说自己从杭州到这里,车马颠簸怎比舟楫闲适,木屋竹舍怎比玉槛雕甍,山村野景怎比湖光山色。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连续两年粮食欠收,城外盗贼猖獗,廨内讼状堆积。厨房中一无所有,只能吃点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认为我苏轼,在这样的环境上怎么会快乐的起来呢?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但实际上呢,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苏轼的气色更好了,白头发都变成了黑头发。

《超然台记》以“乐”为主线。苏轼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美,只要懂得欣赏,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不必非要追求壮丽奇伟。醪糟水酒一样可以醉人,疏食水果一样可以饱腹。人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欲望太多、分别太重、眼光太浅。欲望太多,而能满足欲望的物质却有限;心中总在对美丑好坏进行分别择选,而心神难宁;看事物要么太自我要么太狭隘,把握不住事物的本质,看不到究竟之美。

苏轼是在平凡中发现大美之人,他如《逍遥游》中的大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摆脱俗世的羁绊,站在至高之处,眼底不再有尘垢秕糠,全是山川俊秀、四时变化之美。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站在超然台上,高耸而平稳、幽深而明亮,冬暖夏凉。天气清明、朝日初升也好,风雪如晦、日薄西山也罢,我都在这个台上游览赏玩,兴致不辍。大家一起摘菜、钓鱼、酿酒、煮饭,这种清欢真是人间至乐!

其实,苏轼在密州期间并不时刻都是这么超然。他也曾想起过自己的兄弟,作了《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曾想起去世十周年的妻子,作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他在超然台上也愀然过,如“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小溪鸥鹭静联拳,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转头山上转头看,路漫漫,玉花翻。银海光宽,何处是超然”。

苏轼的这三首诗词中虽然均有“超然”二字,但我们发现苏轼有时也超脱不了离愁别绪,超脱不了对“暗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的无可奈何。

此时的苏轼刚刚年近不惑之年,他有时也会有对爱人阴阳相隔、亲人天各一方、仕途迍邅坎坷的迷茫和痛苦,但他却能很快的以一种随遇而安、乐天知命、活在当下的态度超脱出来,排解痛苦,重觅快乐。

能让自己快乐,的确是重要的人生智慧。神仙无他法,只生欢喜不生愁。

愿大家都能有一颗超然于世的心。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清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超然台记——人间有味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