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读书笔记

之前看过阿兰·德波顿的《机场里的小旅行》,觉得这个作家很有意思,可以从生活场景出发,构思出很有趣的想法。所以最近把他其他的书找来看了,这里先分享一下他写的《身份的焦虑》,主要讲的是我们为什么会因为身份感到焦虑,详述嘞不同历史年代下的焦虑,以及从哲学、艺术等角度揭示了焦虑的深层原因。

以下是我感兴趣的段落摘抄和感悟。

1“衣食一旦无忧,累积的财富、掌控的权利就不再是我们在社会等级中追求成功的关键要素,我们开始在意的其实是显耀的身份为我们赢得的'爱'。金钱、名声和影响只能视为'爱'的表征——或者是获取爱的途径——而非终极目标“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有钱有身份的人不一定拥有爱,拥有爱的人不一定拥有显赫身份,资源不对称在这里又得以表现。但其实很多情况下,显耀的身份为我们赢得的不是爱,而是屈服于金钱和地位的表面尊敬和附和,和真正意义上无私的爱相差甚远。

真正意义上的爱,不一定要等功成名就后才能获得,我们在平凡的时候,也能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如果心灵因为此感受到宁静,追求金钱和地位的附属就变得次要。


2“如果可行,给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遥,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当他出现时,人们甚至都不愿稍稍侧身示意,当他说话时无人回应,也无人在意他的任何举止。 ”——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

——被忽略存在会比惩罚更让人痛苦,对于这种折磨我们感到愤怒、绝望,这就是身份给我们的焦虑。流浪汉就是一个例子:得不到关注、得不到尊敬,因为他们处在社会的底端,这就是对这种身份的惩罚。


3“我们每天都会经验到许多不平等的对待,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而妒恨每一个比我们优越的人,这就是嫉妒的特别之处。有些人的生活胜过我们千倍万倍,但我们能心安无事;而另一些人一丁点的成功却能让我们耿耿于怀,寝食不安。我们妒嫉的只是和我们处在同一层次的人,即我们的比照群体。世上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比我们成功。”

——我们因为横向比较感到焦虑。其实就像是一个控制组的比较,在教育水平、家庭等都想近的控制变量下,我们会对那些身份高于我们、成绩高过我们的人感到不服气。


4“詹姆斯认为,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不要求我们在任何领域都取得成功。失败并非任何时候都会给我们带来羞辱,只有某件事情我们不仅尽力而为了,而且在一开始就觉得此事关涉我们的自尊和成就感,结果却还是做砸了,这是我们才会觉得羞愧。因此我们对自己设定的目标决定了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读。


5“财富并不代表占有物的多少,而是拥有多少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它是相对的,相对于人们的欲望。任何时候,不管我们占有的财物多么丰富,只要我们还在追求某种我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就谈不上富有;相反,如果我们总是满足于我们现时的拥有,不管我们实际占有的东西多么匮乏,我们是富有的。”──卢梭


6 大鱼吃小鱼,富人对穷人剥削,但实际上是富人和穷人们共同分享了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的好处。


7 “大自然从来没有命令我:'要摆脱贫穷。'大自然也从来没有命令我:'要尽力致富。'她只是请求我:'你一定要自立。'”——尚福尔《格言录》


8“难道东西一受到赞扬,它的品质就会提高?难道一块翡翠如果没有人赞美它,它的品质就会降低?”


9 “我们经常处于一种自虐过程当中,在没有搞清他人观点是否值得关注之前就去寻求他人的赞赏;但只要我们对某些人的思想稍加研究,就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值得我们尊敬,然而我们往往在弄清楚这一切之前就竭力想得到他们的爱戴。我们应该停止这一自虐过程。”

——我们不要抱着从别人的赞美中获得爱的想法,不仅是要学会区分真假评论,更要平的是自己的内心。


10“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在努力追求克服焦虑或满足欲望的过程中,要明白这个道理: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待身份的焦虑和欲望交织成了复杂的人生,我们不断确立目标、达到目标,来回往复,都不过是迎来焦虑、送走焦虑这么个过程的循环。


Conclusion:

拥有焦虑在这么个快节奏和速食的社会中再正常不过了,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让少部分人在短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成功,而剩下的大部分人只能望洋兴叹。他们焦虑、她们惶恐,仿佛被时代甩下了。

适度的焦虑能够激发我们身上的斗志,去追求我们想要的身份,但当这种情绪爆发出来时,有害无益。于我们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克制焦虑,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去追求你想要的那份爱,让欲望和爱都被真诚的满足。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