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笔记]林间的时空与众不同?

摘要:共读《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第二章

今天我们来继续读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的第二章三月,三月的主题为时光。整章共容纳了三十一篇日记,记录了三月份的西伯利亚森林的景象、声音和动物。也记录了我在三月的一次单程长达一百三十公里的远足。在住进森林一个月后,我带的补给出现了不足,这时便需要我向大自然索要食物。我采取了西伯利亚人最常用的传统捕鱼方式,几经波折也终于获得了成功。随着在森林里居住的时间增长,在三月底的时候我已经更好的掌握了同森林相处的模式,以及生存的技巧。我的身体更强壮,伐木也更精准和迅速。

以上为这一章的内容概括。

这一章的主题是时光,作者在这一章里对比了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时间流逝。并没有想梭罗那样深度的思考,而仅仅是以日记的形式对自己生活的每一天的所见及所感进行了记录。但是这样也好,为我们留白了对比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不同于梭罗的强势的证明和论述。只是简单的展示和大量的留白。

我也愿意抛砖引玉,作为领读者谈谈我的看法。

心为时间的流逝间隔出了节奏

我们都在说,时间是衡量一切的尺,世间没什么会永恒不变,唯有时间,以自我革新的方式,不断的向前推进永远不能回头。时间这种东西生来最是公平,不分老幼,不分贫富,不论悲喜,都按照它自己的节拍滴答滴答的向前。但是人们总根据自己的情绪,对其做出一些不真实的判断。快乐的时候觉得时光飞逝,悲伤的时候觉得长夜难捱,恐惧的时候觉得滴答的秒表在血管里跳动,好像每一秒都被放大,特别是在空旷且壮观的大自然面前,会更多的感到敬畏和来自空间的压迫。甚至因为自然的寿命太长,变化太慢而怀疑时光凝滞而自己到达了时之狭间。其实时间从一而终,将变化加诸到每个物体的身上,只不过在城市的时候,它的节奏让人感觉焦虑,而在森林里的时候,它的节奏让人感觉温和而自由。

什么样的书值得阅读

作者在某个阳光正好的午后读了一本侦探小说,读的时候满心欢喜,沉溺于情节当中,推测谁为最终的凶手,以及背后的原因。读完以后却觉得如同在麦当劳吃了一顿快餐,恶心,还略感羞愧。因为合上书后,马上就忘记了情节。这种情况我倒是也深有体会,就好比悠闲的下午茶时间喝了甜腻的奶茶,那种甜的发腻稍微有点发酸的回味,会让整个下午都很不好受,远远比不上微微发苦又略带回甘的清茶。其实倒不是奶茶本身的错,而是喝错了时间,也喝错了地点。换在一个忙乱无比,心情糟糕甚至来不及吃午饭的下午,一杯奶茶可以补充所有需要的糖分和大脑所需的多巴胺。在紧凑的时间里大脑需要猎奇来提神,枯燥又乏味的理论学说根本无立足之地。而幽静深远的时间不一样,在这种时间里思考才与之匹配,这种儿童读物式的阅读,无疑会变得格格不入。梭罗在隐居瓦尔登湖畔时也曾说过什么样的书籍最值得阅读,无疑是那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书。好在我后来看到了作者换了书,甚至读到了陶渊明的《自祭文》,关于他提出的他不能明白为何几十个字就能表达完的东西还需要写日记这个问题,我倒是也有点自己的看法。中国文学言简意感,意蕴悠长。但是因为字数寥寥,如果不配有注解,许多理解会与原意有所偏颇。在这一点上反而不如日记详尽且清晰。梭罗只是在哲理和学术高度上评价了什么样的书值得阅读。我的态度却是,在春天的湖边读诗,在夏天的蝉鸣里读小说,在秋天的落叶里读散文,在冬日的苍茫里读散文。无所谓新老,也无所谓中外,能苟契合你当时的心情就好。能够给你以启示更好,这样的书便是值得阅读的书。

人们是否需要同伴

其实这个问题我想也一直横梗在每个隐士的心里,我不知道我读完全本的时候会不会有其他的看法,仅就我读的前两章而言,虽然作者说要隐居半年左右,可是这两个月,他每个月都要至少外出去会见一次同伴,这还是不包括其他拜访者前来的前提下。这两次拜访无一例外的阐述了对于会面及交谈的失望。但是还是抑制不住想要寻找同伴的愿望。即使睿智如梭罗,洒脱如陶潜,都难免有寂寞的时候,毕竟隐士是社会的反叛者,不被大多数人接纳的同时,就更需要来自心灵的共鸣。人是群居动物,寻找社会认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认同来自于大众,便有了自信在社会中生活。若是被社会遗弃,就比如说遁世的隐居者,就更需要在彼此之间找到认同,甚至更高级的要求心灵的共鸣,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觅知音便是最好的实例。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笔记]林间的时空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