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仁宣之治》

明成祖朱棣病死后,皇太子朱高炽继承了皇位,就是明仁宗。明仁宗为人仁厚,又多次参加战争,懂得爱护臣下,能够关系百姓疾苦。

大明《仁宣之治》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还是在朱元璋执政的最后一年的时候,当时,朱高炽是燕王朱棣的世子。有一次,朱元璋叫各个王世子分别检阅皇城的卫卒,其他世子都检阅完毕很久了,朱高炽才回来奏报检阅结束。朱元璋问他:“为什么这么迟才回来?”他说:“因为早晨天气很冷,卫卒们正在吃饭,我等他们吃完饭再检阅,所以就回来迟了。”朱元璋听了,夸奖他懂得体恤手下的人。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期间,重用老臣蹇义、夏原吉和建明朝时期的旧臣杨士齐、杨荣以及杨溥。仁宗就是在“蹇夏”和“三杨”的辅助下,实行了一些开明的政治。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本人能够纳谏。还是他当太子监国的时候,有一个御史得罪了他,朱高炽即帝位后,就想惩办这个御史。杨士奇劝谏他说:“你在即位的时候,已经下了一道诏书赦免了那些以前曾忤旨的人,现在如果还要办御史的罪,就是不守信用,这样做会使臣下心寒的。”经杨士奇这样一说,明仁宗就改变了主意,不再计较御史的前咎了。

大明《仁宣之治》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明成祖的时候,由于经常战争,劳役频举,财政支出浩大弥繁。虽然当时的经济繁荣,国库殷实,但在这20年左右的时间里,耗费的物力毕竟是太多了。

明仁宗即位后,注意到百姓的负担过重现象,就实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他一即位就下令停止为宫中采办宝石、金珠、马匹以及烧铸等进贡。在往年,北京和山东两地要交枣80万斤,用作宫中香碳之用,这是常赋,并不是额外采办,明仁宗下令只征一半。工部要修理军器,准备向百姓征布漆,明仁宗命令用官钞到市场上购买,不许向百姓征派。

为了保证让百姓修养生息,明仁宗派遣监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他对贪官污吏是深恶痛绝的,凡是发现官吏贪赃害民的,都要进行严惩。有一个太监在四川采办木料扰害百姓,明仁宗就命副都御史弋谦前去调查并给了严厉的处治。

可惜,明仁宗只当了10个月的皇帝就死了。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这就是明宣宗。

大明《仁宣之治》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明宣宗在位期间,仍然重用“蹇夏”和“三杨”等一班老臣,并继续执行仁宗的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对民间的疾苦有一定的了解。有一次他在外出返京的路上,看见几个农民在田里耕作,便带上几个官员前去看望,下马询问耕作的情况,并接过百姓手中的犁推了三下,说:“我只推了三下,就已经觉得累了,更别说常年在干这种活了。人们常说,劳苦者莫如农家,确实如此呀!”正因为他了解百姓的疾苦,所以才能注意百姓的休养生息。

要与民休息,他自己首先很是节俭。明宣宗反对那种向百姓强征暴敛来供帝王享受和充实国库的做法。

明宣宗不但自己较为节俭,而且对朝廷的费用和工程建设也反对奢侈。蹇义和夏原吉极力赞成他的主张,认为这是利于万世的措施。这样,宣宗在亲自规划他父皇明仁宗献陵营建时,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修成的陵墓。献陵是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寝,营建是在仁宗死后才开始的,规模和华丽方面都不如明成祖的长陵,以后几代皇帝的陵墓都是以它为楷模。

大明《仁宣之治》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明宣宗提倡节约的同时,还大量裁撤冗员,这是他采纳蹇义提出的建议,并且让蹇义负责处理这件事。那时候,有一个不识相的巡抚要求在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增设一位管粮布政司的官员,结果被明宣宗严厉地批评了一顿。他说:“粮税自有常赋,我正在裁抑冗滥,你却反要求增官。古话说,省事不如省官。”

对于贪官污吏,明宣宗总是毫不客气地进行严厉惩罚,即使是公卿大僚犯赃,也是严惩不贷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因为贪赃受贿被捕下狱,工部尚书吴中私自把公家的木料、砖瓦赠送给太监杨庆建府第,也同样被捕下狱了。

明宣宗善于纳谏,能够听取正直大臣逆耳的意见,而不喜欢听那些恭维讨好的话。由于他在位的时候,经济繁荣发达,社会也比较安定,一些喜欢阿谀的官员就不断以“明君”、“圣主”之类的话来颂扬他。宣宗听了这些话,觉得很讨厌,就时刻让杨溥指出他的过错,以此来勉励自己。

宣宗时的内阁大学士张瑛、陈山都是宣宗做太子时的东宫旧臣,这两个人的学问很少,为官很不廉洁,宣宗就把他们调出内阁,给贬了官,而没有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旧人给予庇护。这样,经过一番整顿,贪官黜罢,朝纲素然。

御史顾佐,河南太康县人,为官刚正,被人比作北宋的包拯。一些受到弹劾的奸吏十分怨恨这位顾青天,便诬告他受贿,冤屈好人,因为这些人都是被顾佐给查处的。宣宗明察是非,不为诓言所惑,办了诬告人的罪,而对顾佐却更加信任了。

大明《仁宣之治》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仁宗和宣宗统治时期,吏治比较清明,并在一定程度上让百姓休养生息,从而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向前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明《仁宣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