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春秋|漫谈中国古代爵位 ——西周篇


新时代,网络阅读盛行,穿越小说也是大行其道,我自己也很爱看。但这些小说在史实方面或多或少都有所欠缺,当然这也无伤大雅,毕竟,传播历史本就不是这些小说的主旨。然而,若能在情节引人入胜的前提之下,对史事更加严谨一点,那自然更是锦上添花。写下这个系列的文章就是希望能够对中国古代的爵位稍加介绍,希望能够让大家对古代社会更加了解,从而在欣赏和创作文艺作品时能更加方便。

先来说说周代的爵位。西周时期我国的贵族、官员的架构初步成型。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爵位体系,之所以不提夏商,是因为夏和商的贵族封爵尚未完全成型,因此本系列文章从西周开始。

文化春秋|漫谈中国古代爵位 ——西周篇_第1张图片
周文王姬昌


西周的爵位体系包括两个系列,其一用于诸侯,其二用于官员。

先来说说用于诸侯的系列,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关于这五个爵位的含义,民国时期的傅斯年先生在《论所谓五等爵》中提出这五个字都有各自不同的系统。例如“伯”和“子”是一个系统,都出于家族的称谓。“伯”是“伯叔仲季”之长,即一家兄弟中最大的一个,古代家国不分,家长也即一国之君,而“子”则是指诸侯的儿子,诸侯可以把国内的一部分土地划分给这个儿子,这个儿子也就成了诸侯。“侯”和“男”是另一个系统,是用于封国的。“侯”的意思最初是射侯,即射箭的靶子,古代的天子在自己的大臣里选拔出射箭最厉害也就是武力最强的几个封为诸侯,就叫他们“侯”,这也是为什么叫“诸侯”的缘故,而“男”则是侯国里的附庸,即更小的封国。至于最后剩下的“公”,则是所有诸侯都可以用的一个字,据称是因为古音中“君”和“公”的音相近,所以所有的侯伯子男的诸侯都可以称自己为公。例如秦穆公,秦国本是伯爵国,但他也自称自己为公,当然秦穆公这三个字是国号+谥号+封号,是死后才用的,生前是不能这么叫的。

文化春秋|漫谈中国古代爵位 ——西周篇_第2张图片

西周分封的诸侯大致可分为这么几种:国之同姓,即都是姬姓子孙,这样的封国占了大多数,如《左传》上说,姬姓之国有五十五,大的如晋、燕等,占了封国的一半多;国之姻亲,如齐、申等,另外这些所谓姻亲往往也是国家功臣,如齐国的姜尚,也就是太公望,也就是姜太公;国之宾客,也就是前代帝王的后代,如商的后代分封的宋国等,孔子就是宋国贵族后裔,也就是商的后裔,还有楚国,号称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是黄帝之孙(见《史记楚世家》)。

文化春秋|漫谈中国古代爵位 ——西周篇_第3张图片

再来说说另一个用于官员的序列,即“公、卿、大夫、士”四等。天子的重臣,可以被称作公,例如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先后辅佐武王、成王,是周初最重要的大臣(见《史记鲁周公世家》),还有召公奭、太公望等。而“卿”则是各诸侯国的执政大臣,如蔺相如担任的就是赵国的上卿,至于大夫、士等,则是更低级官员的爵位。值得一提的是,卿、大夫、士的地位还取决于封国的地位,所谓“大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即是指大国的卿,如侯、伯之国的卿,地位相当于子、男之国的国君,反之亦然,比如管仲受齐桓公之意平定了周的内乱,周天子用对待上卿的礼仪接待管仲,当时周王室早已衰落,但管仲出于礼仪,依然只肯接受下卿的礼仪。(见《史记周本纪》)

周代确立了我国爵位制度的基本架构,自此以后,我国的爵位不断发展,在以后的文章里,我们再一一的聊。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化春秋|漫谈中国古代爵位 ——西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