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日留痕》读后感

一、作者简介

石黑一雄,1954年11月8日生于日本长崎,1960年因身为海员的父亲工作调动到英国,未满6岁的石黑一雄随家人移居英国,先后毕业于肯特大学和东安格利亚大学,并于1982年获得英国国籍。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主要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画家》、《长日将尽》(又名《长日留痕》)、《我辈孤雏》、《被掩埋的巨人》等。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等多个奖项,与鲁西迪、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石黑一雄与其他少数族裔作家不同,尽管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文化背景,但他从不操弄亚裔的族群认同,而是以身为一个国际主义的作家来自诩。所写作品,多数由他自己的记忆而引起,并贯穿主题,朴实平华的语调蕴藏着深刻的道理。石黑一雄作品多数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通篇采用日语习惯的记述方式叙述故事,这种方式帮助石黑一雄带来了诸多的荣誉奖项。

随着作品关注度越来越高,也让石黑一雄的国家日本,让更多人熟识。然而英国人却因为石黑一雄的日本背景而一直将他排斥在英国主流社会之外。石黑一雄的日本背景将他和英国主流社会之间划起了一道鸿沟。这种生活在中西方文化夹缝中的状况让石黑一雄陷入了边缘化的文化身份状态,他既无法从日本找到自己的文化落脚点,也不能在英国觅得自己的文化身份。

二、内容概述

小说围绕英国典型传统男管家史蒂文斯的六天驾车旅行展开,以传统的英式贵族府邸达林顿府为空间背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为现实背景,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为叙事背景,展现了主人公对职业历程的回顾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小说通过史蒂文斯的叙事,表现出史蒂文斯在贵族绅士传统文化和大英帝国没落时期对往昔辉煌的怀旧与思考,更是揭示了二战后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贵族传统、绅士文化传统、贵族政治传统以及举世瞩目的大英帝国殖民霸主地位的怀旧情结。

故事开篇,时间定格在1956年7月。主人公史蒂文斯是在达林顿勋爵府工作三十多年的男管家,他忠心耿耿,将府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深得爵爷信任。达林顿勋爵地位显赫,经常跟国家的达官贵人交往,他的府里召开过好几次重大国际会议,对英国乃至欧洲局势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服务达林顿府几十年的史蒂文斯,认为达林顿勋爵做的是有利于全人类的事情,而他自己服务于达林顿府,是一件可以为全人类服务的至高无上的责任。石黑一雄对时间点的设置也很有意思,1956年7月对大英帝国有着特殊意义,那年爆发了影响深远的苏伊士运河危机。苏伊士运河连接着欧洲和亚洲贸易的往来线路,也是大英帝国连接其殖民地的关键枢纽,为了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英国联合法国、以色列,对埃及发起了军事行动。虽然英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在美国和苏联的干涉下,埃及却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赢得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失去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也就标志着日不落帝国的正式瓦解。石黑一雄把《长日将尽》小说开始的时间设置在这个节点,暗示大英帝国正在走向衰落的意图就显而易见了,让故事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帝国日薄西山的悲凉底色。

随着大英帝国的落幕,达林顿府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府邸也换成了美国的商人法拉戴,原来达林顿府的佣人,仅保留了包括史蒂文斯在内的4人。大量的工作干不完,让史蒂文斯对每天的工作产生了疲倦。这时新主人法拉戴先生提出,愿意借车给史蒂文斯,让他去乡间旅行休假。这是史蒂文斯当管家三十多年来,第一次获得带薪休假的机会。正巧此时史蒂文斯收到了一封曾经达林顿府女佣肯顿小姐的来信,于是史蒂文斯决定去探望肯顿小姐,叙叙旧,顺便邀请肯顿小姐回来工作,解决府上缺人的燃眉之急。关于这次旅行的沿途见闻和日记也就成了小说故事的明线,另外一条暗线则是史蒂文斯在旅途中触景生情的种种回忆。他在勋爵府工作的这三十多年,时间横跨两次世界大战,正是勋爵府最辉煌鼎盛的时期。这段辉煌的岁月,也见证了他管家职业生涯的巅峰。

踏上旅途的第一天,史蒂文斯刚出发不久就看到了一片美丽的乡村景色,一片片层层叠叠的田野,这片景色引发了史蒂文斯对大英帝国国土的一番遐想。史蒂文斯认为,大不列颠的“大”字,正是“伟大”的意思。所谓的伟大,正是源于史蒂文斯为之付出一生的管家文化。

小说中的管家,指的都是男管家,也就是英文里的 Butler,是整个府邸的总管,所有男仆女仆的最高领导。管家往往拥有极高的专业素质,熟知各种礼仪,把整个家庭的日常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除此之外,管家还要有丰富的见识,对美食、名酒、雪茄等上流社会知识了如指掌,担任主人的私人秘书。英式管家服务里有一项特色服务,就是每天给主人熨报纸。这项服务体现了管家精神中的完美原则:在熨报纸的过程中,将报纸新鲜的油墨去掉,并起到杀菌的作用,使主人阅读报纸的时候不会把衣服弄脏。作为贵族府邸的核心人物,男管家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甚至被称为“绅士中的绅士,贵族中的贵族”。小说中的史蒂文斯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英国管家。

史蒂文斯认为,真正的管家只存在于英国,因为极端的情绪自控只有英国人才能做到,而这恰恰点出了英国国民的隐忍性格特点。史蒂文斯隐忍沉默,极度压抑内心情感,正是标准的英国管家性格。史蒂文斯还认为,成为真正伟大管家的核心,在于是否拥有与职位相称的尊严。在他看来,以他父亲为代表的老一辈管家,更关心的是雇主的贵族身份,而他们这一代则更关心雇主的道德地位。史蒂文斯认为,为达林顿勋爵这样伟大的人物服务,等同于自己在为世界进步作贡献,是曲线救国。随着旅途的逐渐深入,史蒂文斯思路慢慢追溯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故事,这不仅影响了史蒂文斯的命运,也影响了英国、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

第一件大事发生在1923年3月。勋爵邀请了二十几位贵宾到府里开会,这些人里有高级外交官、杰出的神职人员、退役的军方士绅,还有作家和思想家。为了帮助一战后的德国争取平等的国际权益,一战后,战败国德国被迫与协约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接受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严厉制裁。在协约国里,态度特别坚决、要求严惩德国的是法国,这一方面是因为法国在一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另一方面,法国希望抓住这个好机会,重新获得欧洲霸权。所以在这二十几位贵宾里,达林顿勋爵最重视的就是法国代表,没有法国代表的参与或认可,就不可能缓和德国与协约国之间的关系。

勋爵为什么要这么费劲地去帮德国呢?毕竟从小处看,勋爵参加过一战,和德国人在战场上打过仗,没什么交情可言;从大处看,虽然几个协约国各怀鬼胎,但制裁德国也还是主流意见。要解答这个疑惑,我们还得看看达林顿勋爵的为人。根据小说里史蒂文斯的回忆,勋爵是一位典型的英国绅士,史蒂文斯为自己能服务于这样的人物而骄傲。作为世袭的贵族绅士,勋爵严格地遵守着绅士的原则,对已经战败的敌人自然地表现出慷慨和友善,这正是绅士精神的体现。

他对爵爷的盲目忠心和信任,令他完全意识不到周围的生活面貌已经发生了剧变。更可悲的是,那天晚上肯顿小姐来告诉他,自己已经接受别人的求婚、即将远嫁他乡时,史蒂文斯竟然毫无反应,只表示了祝贺。

其实,肯顿小姐特地告诉他这个消息,还讲了自己的未来规划,都是为了刺激史蒂文斯,希望他能挽留自己,可史蒂文斯表示祝贺之后,又迫不及待地去工作了。那么,史蒂文斯真的对肯顿小姐的婚讯无动于衷吗?小说里提供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当史蒂文斯奉命去酒窖里取酒、经过肯顿小姐的房门时,他非常确定肯顿小姐正在房内哭泣,他在门口站了短短几秒,但这个场景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记忆当中,再也无法忘却。和上一次比起来,这煎熬的一夜让史蒂文斯心中的成就感更加强烈,他把自己巨大的牺牲当作职业生涯的顶点。他为自己在父亲临终之际的表现感到自豪,也相信面对肯顿小姐,自己的处理是最正确的选择,他再一次完美地实践了他所谓的尊严。

六天的旅途终于来到了终点。时隔近20年,史蒂文斯与肯顿小姐再次相见,两个人心里涌动着强烈的感情,但表现出来的只是平淡的对话。在旅途中,史蒂文斯不止一次地回忆过肯顿小姐的来信,字里行间透露着绝望的语气,还提到自己在婚后多次离家出走。在史蒂文斯眼里,肯顿小姐的遭遇令人揪心。不过,实际情况似乎和史蒂文斯想象得不太一样,肯顿小姐说已经渐渐爱上了自己的丈夫,她也曾设想过和史蒂文斯在一起的生活,但毕竟时光不能倒流。

听完这番肺腑之言,史蒂文斯终于爆发出了巨大而真实的个人情感,石黑一雄原本想让史蒂文斯坚守住自己的情感防线,躲在这道防线后面,直到全书结束,才在盔甲般坚硬的外壳上撕开一道裂缝,而正是这一道裂缝让读者窥见了主人公的真实内心。

小说结尾部分,史蒂文斯和码头上的路人聊天,此时的史蒂文斯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为事业蹉跎了一辈子,可到头来,英国和德国领导人秘密见面的事情暴露,勋爵身败名裂、自杀身亡。史蒂文斯一生信仰的基石就此崩塌,他发现自己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竟是空中楼阁。夕阳西下,独自一人,随着天色的渐暗,暗指史蒂文斯蹉跎一生走到了终点,也象征着日不落帝国帷幕的落下。

三、读后感悟

小说的主人公史蒂文斯是一位深受英国传统熏陶的典型的男管家,冷漠无情、曲意逢迎、造作虚伪,随着大英帝国帷幕的落下,史蒂文斯也看清了,曾经他追逐的事业、理想,原来都是一场空。在英格兰的乡村美景的熏陶下,夕阳西下,史蒂文斯开始了反思,最终在大海边幡然悔悟,痛哭流涕,然而他的人生也近日暮。

作者以史蒂文斯开车度假、追溯往事的描述,通过倒叙手法,告诉人们应该停止无休止地追溯往事,应该采取积极的人生观去享受自己剩余的时光。借着史蒂文斯的追忆,突出表现了大英帝国的落幕,既对个人心理进行了令人折服的分析与深究,也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败落的社会秩序。

正视现实,释放内心,保持觉知,活出自己,过去已然过去,我们只有正视现实,才可以迎接未来。

《长日留痕》读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日留痕》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