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是毁神作还是有亮点?谈谈《攻壳机动队》和《嫌疑人 X 的献身》的改编

改编是毁神作还是有亮点?谈谈《攻壳机动队》和《嫌疑人 X 的献身》的改编_第1张图片

在进电影院看《攻壳机动队》真人版之前,我不断的告诉自己,降低期待值,在观看的途中不要用押井守的动画电影比较。

但臣妾做不到啊。从电影一开始的片头,到电影最后的《傀儡谣》,我都处在十分难受的分裂状态:真人版电影再现了不少动画电影中的经典场景,比如素子的信仰之跃、素子从房间醒来望向窗外的场景、和思想战车单挑的场景、甚至还有和傀儡师躺在地上很相似的场景。

这些场景无疑在告诉我,我正在看的真人电影,跟 1995 年押井守监督的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有很大的关系——最直观的联系是两部电影共用一个名字。可是,无论是人设还是故事情节,甚至是影片的思想核心,真人版和动画是两部风格迥异的电影。这种情形在前段时间上映的中国版《嫌疑人 X 的献身》也出现过。

在看完电影后,比起作为一部完整作品本身的优劣,看过原著或者其他版本作品的观众,更喜爱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好坏。这其中各种心理因素混杂,这里我试着从一个原著党的角度看待这两部改编作品,用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他们的优劣。

原著党的高期待

影视的改编,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文学作品的改编。例如《嫌疑人 X 的献身》便是基于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小说改编的。另一种便是基于漫画作品,改编为真人电影或者动画电影。美漫中比较出名的漫威和 DC 改编的超级英雄电影,还有本次重点要说的日漫真人电影。

在谈真人版《攻壳机动队》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件事:1995 年押井守监督的动画电影,是有漫画原作的,作者是士郎正宗。提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当真人攻壳被评价为毁神作时,比较的是在日本动画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毁神作并不是毁原作。在两卷《攻壳机动队》中,「傀儡师」事件是放在头尾的重要事件。但在思想性上,漫画有大量的对话和解释,但形象和电影差别太大。素子在漫画中也并非动画中冷峻,带有强烈「洋娃娃」特征。

在动画中,素子一边调查傀儡师案件,一边对全身义体化的「我」产生怀疑:她怀疑自己是否存在,还是由程序制造出来的性格。而傀儡师在影片进行到后半部分身份揭晓:他原本是一个程序,通过自我学习,拥有了性格,成为了诞生于网络世界的生命体。傀儡师的存在,就像素子自我疑惑的反例。傀儡师所有的一切,都是电子化的,源自数据的。在人最重要的器官大脑都电子化的背景下,定义「我」便变得十分艰难。这和《黑客帝国》类似,源自著名的「缸中脑」思想实验。

虽然是科幻故事,但故事的内核,却是哲学的,关于人的,关于「我是谁」的古老哲学问题的变体。用一个未来的故事,让这个问题变得直观可感知。

押井守的动画电影,找到了最适合展现的故事,用自己阴沉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一个很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故事。押井守强烈的个人风格,漫迷有目共睹。《攻壳机动队》是一个例子,还有就是《机动警察》剧场版。对原作的深挖,在改编并不少见。例如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讲述了一个超级英雄的阴暗面,也塑造了最受欢迎的大反派小丑。

在原作的基础上深挖是好事,它会让一部更具有观赏性,带给观众的感受更加多元。但也会出现太过深入,以至于超出原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押井守的动画电影,都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 TV 动画截然不同。TV 动画在「笑面男事件」达到了高潮,展现了不输给傀儡师事件的思想深度,但叙事风格相比押井守,仍逊色几分。

中国版《嫌疑人 X 的献身》是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第三次被改编成电影了。最早的日版取得巨大成功,被原作党称为神还原的电影。韩版做了大量的修改,虽然一开始取了跟原作没有任何关系的名字,但最后还是改成有点接近的《嫌疑人 X 》。中国版和日版一样,采用了和原作同样的名字,在本土化上做足了功课。虽然苏有朋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左耳》除了段子,没在观众脑海中留下什么。但东野圭吾的小说和日版的成功,相信不少人会很好奇苏有朋会把中国版拍成什么样子。

珠玉在前的挑战

由于《攻壳机动队》和《嫌疑人 X 的献身》并非第一次出现在大屏幕,所以除了符合原作党的想象之外,还必须面对珠玉在前的压力。

真人版攻壳可以看出,导演和他在采访中所说的差不多,是一个攻壳粉丝。从整部电影中可以看到,真人电影还原了不少动画电影经典场景,并且还从 TV 动画中借用了久世英雄。

中国版的《嫌疑人 X 的献身》则优先本土化,再而考虑创新。偷盗的自行车改成了公共自行车,电暖桌借鉴了韩版,改成了熨斗。石神的自首改成了假装要杀汤川。虽然这是抠细节,但当今外卖如此发达,石神仍然要带一份快餐去学校吃,强行扭转中国人爱吃热饭菜的习惯。

那么,这两部作品,在和之前的作品相比较时,是更好呢,还是换了一种炒冷饭、卖情怀,甚至是糟蹋好作品呢?

中国版的《嫌疑人 X 献身》在还原整个故事上,我觉得还是做的足够好的。但显而易见的,《嫌疑人 X 的献身》故事本身足够好,不会复杂,而且有两部改编的电影可以参考,苏导没把故事讲清楚了,那是不称职。

但讲清楚故事,就足够了吗?日版不仅有不需要本土化的优势,日本电影含蓄平稳的叙事风格十分贴切故事,再加上福山雅治特别是堤真一的表演,人物形象清晰。两人之间惺惺相惜的关系,我觉得日版处理的最好,中国版稍逊色。整体来看,苏有朋的功力在那里,中国版算不上优秀的作品,但不至于是一部很糟糕的电影。

真人版《攻壳机动队》则是一场粉丝的大型灾难。电影虽然还原了不少经典场景,导演在采访中也提到了,这是一部他个人的粉丝向作品,但可能为了能让更多观众看懂,哲学性的「我是谁」问题简化了。大企业为了私利,杀死了主角,并把她改造成全身义体化的战力,而主角在电影中的过程,就变成了执着于定义「我」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最容易明白的部分,即过去的记忆的找寻过程。傀儡师变成了四不像:它不是诞生于互联网的生命体,变成了和主角有着同样遭遇,在身体被改造失败后被抛弃,从而选择报复企业的杀人狂。

还有一点值得提及的,那便是真人版片头画面采用了和动画相似的义体制造过程,但是配乐却用了类似美剧《西部世界》的配乐。而在片尾字幕才放了动画的名曲《傀儡谣》。放到最后更多的只是一种情怀的体现了,歌曲的差异让真人版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科技感和未来感,而忽视主题。

在电影的主题上,真人版和动画版差距太远。

改编是创作,还是无意义的重复?

李安曾经说过,电影是一门生意。如何平衡商业性和艺术性是每一个导演都要考虑的问题。

苏导我想他一定用心了,只是衡量一部作品并不是单看用心与否。即便用心了,努力了,但比不上期末考的成绩比隔壁家的小明,那还是输。苏导本次作品,更像圈了一波东野圭吾粉和王凯粉,换来东野圭吾的一顿臭骂。商业性我想达到了,但其他方面,还请苏导继续下功夫,如果还要拍电影的话。

真人版《攻壳机动队》就不那么好评价了。全片笼罩在阴冷的氛围下,按理说应该会更注重思想性带来的观赏性,改编成一个寡淡的故事。乏味的故事到最后才揭示故事的重点,但看到这里的观众,基本都没什么耐心了,只想知道结局。

虽然改编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提供剧本的素材,依据素材创作者会调整,使之更适合用电影的方式表达。也正是这些调整和影像化处理,展现了创作者的功力。在这层意义上,原作者并不能控制成品的走向,改编的电影跟原作的关系也不是那么紧密了。改编的电影不是单纯的影像化原著,它有了更强的独立性。

但是,如果水平不够,就不要拿好作品还凑啊。我要退票。

你可能感兴趣的:(改编是毁神作还是有亮点?谈谈《攻壳机动队》和《嫌疑人 X 的献身》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