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韶涵都要上《我是歌手》,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做内容?

张韶涵都要上《我是歌手》,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做内容?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近日,当张韶涵的名字出现在《我是歌手第五季》百度百科中签约歌手一栏时,我竟然没出息的哭了。

她可是我喜欢了13年的歌手,唯一追过的明星啊!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是我家爱豆的确过气很久了。2008年的家丑事件,让她在离天后还有一步之遥时跌落谷底,渐渐消失在了公众眼中。

不想理会那些乱七八糟的绯闻,艺人的私生活,哪里是隔着屏幕的我们能看清的。

只能说公开污蔑女儿吸毒的母亲,还是第一次见。抛开艺人的光环,摊上这种家庭,我打心眼里心疼这个瘦小的姑娘。

作为一个歌手,她的确很出色。辨识度极高的嗓音和不俗的唱功,足够担得起“亚洲新声音”的美誉。

无论是早期的《over the rainbow》、《欧若拉》,还是中期的《潘多拉》、《梦里花》、《ANG 5.0》,都是叫好又叫座的唱片。

五张传唱度和专业水准极高的专辑,把她推上了“亚洲百变小天后”的位置。

如果说周杰伦是一代人的校园回忆,她的励志歌曲又何尝不是陪伴一代人成长。记得有一年的高考,她的《隐形的翅膀》还被当做命题作文题目。

然而从《第五季》开始,她开始flop了,一桩接一桩的家丑足够消磨观众听她唱歌的耐心。

即使后来重新出发,陆续推出了《有形的翅膀》、《张韶涵同名专辑》、《全面沦陷》等三张水准并不差的唱片,也拯救不了她低迷的人气。

华语歌坛早就不是当初的华语歌坛了,唱片市场不断衰落,听她唱歌的那批人也开始老了。

上次听闻她的消息,还是去年她的“纯粹”世界巡回演唱会,据说票房并不乐观。

所以这次知道她要上《我是歌手》,作为资深涵迷,还是特别开心。

不是寄希望于她能二度翻红,只是害怕如果再没有人听她唱歌,她就真的不唱了。专心唱歌的歌手不多,她算一个。

如今的娱乐圈就是这么奇怪,你火才有人关注你的作品。想靠作品火的话,除非平台好,不然实在很难。

所以艺人们都在拼命蹭热度上话题增加曝光量,致力于打造个人明星品牌,往往忽视了自己演员或者歌手的身份。

就像如今的传媒圈,做内容的人太少,做营销的人太多,满屏都是套路啊!

公众号刷量的事件9月29号才大规模曝光,近日关于内容和营销的争论又卷土重来。

作为一个曾经满腹情怀的自媒体人,我还是很难过的。在这里,我由衷的想对我曾经的大神们说上一句。

“我们把你们捧红是因为喜欢你们的内容,想给你们支持让你们做出更多好内容来。想赚钱无可厚非,赚到钱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给我们回馈点好内容呢?”

目前不健康的市场机制是会逼着人做些妥协,大环境下顺势而为也合情理。作为一名小粉丝,我不反对营销,我只是满怀崇敬与期望,希望能从大神那里汲取一点营养。

思维的碰撞才能产生火花,我需要您的思想为我指引光明啊!

薛之谦火的时候我很开心,《丑八怪》三年前我就很喜欢了,现在才火也是心疼他。我们把一个歌手硬生生的逼成了一个段子手,让他用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唱歌给我们听。

年初的时候大家都嚷嚷着“欠星爷一张电影票”,我们又何尝不是“欠薛之谦一句对不起”?

“对不起,我们来晚了,这么久才愿意听你唱歌。”

所幸他没有放弃,没有放弃他的音乐梦想,也没有放弃我们。

与此同时我也很担心,担心他火了之后,就没有时间创作好的作品了。

什么时候开始,营销和内容竟然开始发生冲突。

其实我们都知道,内容和营销并不冲突,营销本来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内容输出。

就好比这几年激烈探讨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争一样。传统媒体为新媒体输送内容,新媒体把内容更广泛的传播出去,二者目前来说还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沉下心来做内容呢?

大多数人都是大摇大摆的端着“年轻人少走捷径不要太心急”的鸡汤,却比年轻人还焦虑,慌忙中批量生产着没有营养的东西。

或者,一个老梗用千遍,长篇大论着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上教过的道理。

或者,分享经验不走心,要么漏洞百出,要么毫无新意。

又或者,越来越偏向往成功学,这就比鸡汤还可怕了。

好好做内容,真有那么难吗?

自媒体品牌可以产品化,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营销。但是内容批量化,那就不太合适了。

打造个人品牌是为了进行高效的内容传播,传播的内容也是对个人品牌的再塑造。如果高频率的传播低价值的内容,只是对个人品牌价值的消耗。

个人品牌的认知度会随着传播基数的增加而扩大,但这种隐形的内耗却是可怕的。一旦把品牌价值消耗殆尽,影响力也会随之削弱。

薛之谦都火了歌也红了,张韶涵也在沉寂几年后荣登《我是歌手》的舞台。他们这几年都有出水准不错的唱片,没有一味的迎合市场,始终在人问津的日子里打磨着作品。

作为一个自媒体人(有打造个人品牌意识那一类人),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做内容了呢?

比如,哪怕熬鸡汤,也可以换点材料熬出点新意,让别人吃出你的良苦用心。

比如,不要一味照搬爆文的套路,从“分享你的故事”变为“复制你的思路”。

我们需要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第三种思想,不是高度同质化到统一思想。

又比如,分享大脑过滤后的干货,经过思考的内容,远比堆砌素材有意思的多。

漏洞百出、毫无新意的分享,轻则让人看后犯尴尬症,重则是用经验进行误导。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发声前仔细斟酌。沉下心来做内容,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总不会有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韶涵都要上《我是歌手》,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