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栏目
原标题:侗族摔跤,力量与技巧的角逐
撰文、摄影:翁欣
与常见的摔跤不同,侗族摔跤别具一格,选手不能直接用手触碰对方身体,而是用一条黑色布带缠住对方的腰,然后双手抓紧布带,两人靠臂力和腰腿劲相互角力,由于避免了抓伤的危险,也被称之为“最文明的摔跤”。
流传于黔东南黎平县四寨、宰高等地区的“侗族摔跤”,是一项集武术和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
被称之为“摔跤之乡”的四寨,是侗族摔跤的发源地。这里的人世代酷爱摔跤,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在四寨的田坝里举行隆重的侗族摔跤节,吸引众多摔跤爱好者前来参加。冲着“摔跤节”这个充满阳刚气和力量之美的节日,我也慕名前往。
四寨位于黎平县双江乡,东与宰高村相邻。这里地处河谷,村前为一大片开阔的田坝,都柳江上游四寨河穿寨而过。整个寨子依水而建,河面上架着好几座漂亮的风雨桥,寨内古榕绿树成荫,吊脚楼错落有致,呈现出一派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
四寨的规模不小,我数了数,四座鼓楼依次伫立在侗寨各处。后来才知道“四寨”村名的由来,就是因为这里有四个寨子组成(分别是坪城、寨丢、高宰、摆架),每个寨子都有自己的鼓楼作为代表。
据我所知,贯穿黎平,从江两县的四寨河流域,是侗族大歌流传的中心区域。周围的村落皆擅长优美动听的侗族大歌,唯独四寨出名的不是大歌,却是充满男子气概的侗族摔跤,可谓魅力独具。
摔跤节是四寨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一大早,这里的公路两边,已经形成热闹非凡的集市。周边乡镇的各路商贩都来此摆摊,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卖什么的都有。
在黔东南过节,一般都伴有热闹的集市。而这里的集市比我以前参加过的规模都大,摊位从四寨村一直摆到3公里外的双江乡,显然摔跤节在当地是一个影响力比较大的节日,吸引方圆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此赶集。
摔跤节不仅交流摔跤技艺,也是侗族人的社交活动之一。节日这天,人们既来观看比赛,也是走亲访友,增进感情的日子。
集市上,我还遇到很多黄岗侗寨的朋友。他们告诉我,黄岗与四寨、宰高的祖先过去是三兄弟,每年三月十五举行的“摔跤节”,黄岗人必定会倾寨出动来这里过节。等六月十五黄岗过“喊天节”时,四寨和宰高的人也会全部到黄岗做客。
摔跤节的比赛要下午开始,上午的时间,主要逛集市,然后在村寨各处走走看看。村里的戏台旁边,有一座“摔跤文化展示中心”,里面挂了些村民们的摔跤活动和比赛获奖的照片。场馆外面是一块圆形的大草坪,很规整,看起来像是个摔跤场。
草坪上有两个孩子正抱在一起摔跤,还有个大人在一旁指导。我问待会是不是就在这里举行摔跤比赛?那个人回答我,不在这儿,比赛在村外的一块农田里,这里是表演场。
有一个孩子倒地了,他走过去指出了刚才他动作中出现的错误,又表扬了另外那个孩子,然后让他们俩继续肩抵肩的抱在了一起。
我问他,你们是在训练吗?他说是的,下午他们要参加儿童组的比赛。我又好奇的问,那你是摔跤手吗?他笑着说,我们这里人人都会摔跤,人人都可以说是摔跤手。
我想多了解这里的摔跤文化,于是主动和他聊了起来。他告诉我他叫吴长贵,曾作为村里的摔跤手,参加过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并且拿过侗族摔跤的表演赛奖牌。
他说自己每年都参加摔跤节,今年因为训练时胳膊脱臼,不能参赛,所以这段时间他打算好好培养下八岁的儿子,今年是他第一次参加摔跤节的比赛,另外那个小孩是他的侄子。
“我们这里的侗族孩子从七八岁开始练习摔跤。”吴长贵说。“摔跤的技巧,一般都来自父亲或长辈的传授,对手都是村里同龄的小伙伴。只要多摔,多看,总结经验,慢慢地就能掌握技术,长大后成为一个摔跤能手。”
午饭时间,我跟着吴长贵去了他家里做客。这时村里每家每户都已经高朋满座,桌上摆着好酒好菜,不断的有客人进来,他一边用侗语招呼着客人,一边和我聊天,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侗族摔跤的起源。
根据村里老人的说法,摔跤节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最早祖先为了防范野兽,需要不断增强身体素质和搏斗能力,创造了摔跤活动。不过发展到现在,侗族摔跤已从一项武术竞技活动,变成了与祭祖有关的民俗节日,所以才保存至今。
四寨的摔跤节是为了纪念过去寨里的首领公蛮和公柳。相传明朝末年,四寨、宰高一带盗匪猖獗,为保一方平安,两村决定结成联盟,共拒盗匪。为了选出一名武艺高强的人来做首领,农历三月十五那天,在两村之间举行摔跤比武。
最后四寨的公蛮,和宰高的公柳进入决赛,两人比试很久都不分胜负,于是大家共同拥戴他俩人为首领。此后,公蛮、公柳率领两寨民众,通过练武强身,铲除了周围的匪患。为了纪念他们,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在田坝里举行摔跤活动,从此形成一个固定的节日流传至今。
“我们这里的人对摔跤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从小摔到大。平常朋友间只要聚在一起,就会找地方相互切磋一下,无论输赢,都很高兴,摔跤节则是集中展示摔跤水平和技艺的时候。”
下午一点,我赶到村子中央的萨坛,那里是摔跤节开始的地方。已经有不少人在这里聚集,身穿侗服的寨老和祭师正站在萨坛前举行祭祀仪式。
萨坛是侗族人为祭祀萨玛而修建的地方,萨玛被视为保佑侗族村寨平安的女神,他是民族的女英雄,代表了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侗族摔跤节,第一个环节是严肃的祭萨活动。
萨坛门前,放着茶水、香、纸钱,米等供品。仪式开始,祭师念着保佑全寨人平安无事、五谷丰登的祭词,然后向萨堂进香、进茶、烧纸钱。
仪式完毕,祭师将一把代表萨神的纸伞和能驱邪的芭茅草交给寨老。各寨的男女青年,每人喝一口祭过神的“平安茶”,然后排成一字长队,在寨老的带领下,吹着芦笙,浩浩荡荡往比赛场行进。
我问旁边的村民,刚才那样的祭祀代表什么意思?他们告诉我,仪式主要是为了迎请萨岁的英灵出坛随行,请她老人家和大家一起去摔跤场观看比赛,以保佑众人得胜归来。
摔跤场地就在村外河边的一块田坝里,四周空旷,不远处就是宰高,据说两寨人世世代代都在这块田里比赛。下午天气很热,来看摔跤比赛的人,已经里三圈,外三圈的围成一个直径十米左右的圆圈,等待着摔跤手们的登场。
两村的摔跤队到齐后,就要举行入场式。依照旧俗,宰高是哥哥,四寨是弟弟,所以首先入场的是宰高村,然后四寨村的寨老和摔跤手们也依次入场。
摔跤队入场之后,在芦笙的吹奏中,两队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绕场三圈。转完以后,各队的青年在摔跤场的左右两边席地而坐,进行赛前的一些准备活动,等待点名上场比赛。
下午两点,三声统炮一响,比赛正式开始。摔跤队伍分为四寨和宰高两个阵营,但竞技是个人对个人。比赛不分公斤级和年龄,双方队伍很随意的派人出场,没有太多的限制。
通常一方先派出一名挑战者,然后另一方队伍里感觉对方的身高、体重还有年龄,和自己差不多,就可以主动上场应战,想办法将对手摔倒就算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与常见的摔跤不同,侗族摔跤的方式很特别,它有自己的比赛规则和方式。
比赛时,双方都拿着一条结实的布带上场(当地侗家人织的侗布)摔跤时就把布带套在对方腰上,两手抓牢,双方准备就绪,裁判发出“起”的口令,两个人用臂力和腰腿劲相互角力。
据说手拿布带是为了限制手的动作。只能用力量和技巧将对方摔倒,因此避免了抓伤的危险。
由于这种摔跤规则的设定,整个比赛过程确实比较文明。常规摔跤比赛中,勒脖子、抓头发、抱腿等违规动作不会出现,比赛时裁判基本不用怎么介入。
摔跤节的比赛,以娱乐为目的,注重友谊和切磋,因此不设冠亚军。每对选手比赛两回合就结束,而不是三局两胜制,可以说玩的味道大于赛的味道。而且不论输赢,奖品也都一样,摔完之后,到领奖台领一条毛巾、一块香皂。
比赛以年轻人为主,偶尔也穿插一些儿童组的比赛作为助兴。四寨小学的吴佑,在父亲和观众的呐喊声中首发登场,今年第一次参赛的他,和对手摔起跤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最终取得一胜一负的成绩。有人夸他儿子是个好苗子,吴长贵的脸上露出腼腆的微笑。
成人组的对抗比较激烈,比赛过程可以说精彩纷呈。有的摔跤手技巧精湛,动作干脆利落,瞬间就可以把对方摔倒在地,绝不拖泥带水。有的实力不相上下,久久对峙在一起,有耐心的与对方周旋,寻找机会,运用技巧将对方摔倒。偶尔也有一些谁也摔不倒谁的局面,这种情况就会被裁判算作打平。
有一局,一名力气大的小伙子用布带把对手拽了起来,一个漂亮的过肩抱摔,获得全场兴奋的喝彩,倒在地上的小伙子估计都有点摔懵了。
看似简单的摔跤,暗藏各种摔跤技巧,这里面其实门道很多。
吴长贵对我传授经验。“侗族摔跤有拉摔、抱摔、绊腿摔、提摔、背摔等很多技法。我们摔跤主要靠的就是技巧,纯靠蛮力是没用的。”
“对于技巧的应用,则要针对对手来判断,面对大个子,对方力量大也不用怕,要想办法动起来让他控制不了你,然后找机会绊倒他。小个子的话就可以采用背摔,突然发力把对手提起来,让他双脚离地,然后以最快速度将其摔倒。”
“除了技巧外,最主要的还是得懂得抓住时机。胜负往往就在一瞬间,反应要快,手和脚还有腰部的协调度要好。”
我说这个比赛好看是挺好看,可惜是友谊赛,多数都是一比一打平,如果能实行淘汰制肯定更精彩。
吴说,以前是淘汰制的,赢的人不下场,继续和挑战的选手较量。如果连胜十几人,就可以“挂榜”称雄,被公认为本届比赛的摔跤王。但如果实行淘汰制,竞争过于激烈,很多人受伤就不好办了,所以近年来已经改为不伤和气的友谊赛。
比赛的后半程,一些外村的观众,游客,也纷纷报名,想上场一展身手。我也有点跃跃欲试,但是当我看到那些普通观众上场后,一般很快就被摔倒,甚至是秒摔,而且摔得很狼狈后,我打消了这个念头。
旁边有一个外村来看比赛的小伙子,他说自己去年来这里比过,结果被摔倒后,胸口疼了一个多月才好。“这里的人从小摔到大,普通人和他们没法比的。”
比赛大约进行了三个小时左右,场上的年轻人基本上已经全部摔过,裁判宣布比赛结束。围观的人群散去,寨老和摔跤手们,继续排成一列,在村人的簇拥下把萨神护送回堂。
还有些青年散场以后,意犹未尽,旁边又围出几个小圈子,继续比试。刚才输了的,把赢的找了出来,非要再分出个胜负,喇叭里传出村长的声音,让大家不要在摔跤场上逗留,早点回家生火做饭,众人又尽情的摔了几回合,这才逐渐散去。
摔跤节不仅是摔跤竞技,和走亲访友的节日,也为男女青年的交往提供平台。晚上据说有文艺演出,鼓楼对歌等活动。白天侗族汉子们通过摔跤展现自己的体格与力量,晚上姑娘们则通过歌舞来展示自己的美貌和才艺。
摔跤节只一天就结束,不像有些地区,节日要过三天。只因农历三月十五,一般都在谷雨前后,正是播种时节。
村民们其实是在春夏交替之际,忙里偷闲的过节娱乐下(在农田里摔跤应该还有娱神之意),过完节马上就要进入农忙期,开始新一轮忙碌的耕种,自然不能像农闲时候的节日那样充分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