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航0.37-前后镜

今天同学给我发来了一篇文章,讲李白杜甫仕途多艰,他们自身的原因。比如李白固然有才,未必是为官之才。李白受引荐一步登天,侍奉皇帝;如若适合做官,必会想方设法把握机会,或是打点官场,或是献言献策。后来皇帝赐金放还,其实是将野生的李白放生。
想起之前只看唐诗鉴赏辞典,每首诗都有解读,将时代的背景与诗人的命途结合,解析出诗中种种用意真情,的确是怀才不遇。官运亨通者,不会有那么多的苦闷,自不会有那么多的真情实感诉诸笔墨。后人读之,惋惜明珠蒙尘,看到更多的是诗才,未必是做官的文韬武略。

这种对古人的解读,并非异数。诸多研究者必然已经有完备的史料和理论,来考证李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杜甫各方各面的才能如何。我在这里只不过是想感慨,之前只读一本辞典,如同只吃一菜,所摄入的营养必定不均。
想那古时女子梳妆,面前妆镜之外,更有把儿镜在后,可照见脑后光景,是为“照花前后镜”。梳妆至少两镜,避免瞻前不顾后,有所遗漏。看书也该是如此。
所以读书,带着问题去读,只读一本,自有一本的答案。读多了,会有各种答案。同一个领域的多本书一起读,方能对照出比较全面的理解。毕竟看书追求的应该是各种解答的过程,而不是统一标准的答案。

由此想到之前听到的一件事,觉得一个人的思考也应如此。
那时一日一位朋友在她家吃午饭,三人落座。她催女儿吃饭,女儿不吃;她生气将筷子拍在桌上,女儿大哭。后来她问在场的那个朋友,当时有什么想法。他道,你是在教育女儿吃饭的规矩;女儿是因为早上没人陪她玩而生闷气;他认为自己则是太过冷漠旁观无言。
同一件事,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理由。在这场不愉快中,指责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增加矛盾,他没有去指责谁,因为他有三个方向的解读。

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吧,多个角度,多重警醒。
初中时,我写过一首歪诗给朋友,劝她好好学习,不要总跟他人笑闹。她的回复是,何其有幸,能得一友人,悉心规劝。
是啊,细想来,在我年轻的抉择中,又有谁做我前行的勒马之缰呢?忠言终究逆耳,没有人会冒着关系破裂的险,来向你心平气和地详述他的考量。而归根结底,人与人之间太过疏离了,彼此之间不相了解,对彼此的处境亦不甚了解,就更没有立场、无处置喙了。
大概这就是人们离不开日记的原因吧,从自己的视角剥离出来,像是对待他人一样去分析和建议。毕竟没有人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处境,没有人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秉性。在没有他人作前后镜的时候,应留一处余地给反省。

不过说来好笑,我自己写了这么多年日记,也不见得做事就稳重中肯,常是自我剖析得骨肉淋漓,而后倔嘴扬头一意孤行。只求起码知道自己是在一意孤行,输了也不怨天尤人。

远航随笔
远航员阿花

你可能感兴趣的:(远航0.37-前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