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让我们开始再次关注野生动物,而一家动物保护组织在本周二也发布一份声明,说他们已经“彻底终结了动物皮毛的使用”。
这家组织就是大名鼎鼎而又富有争议的“善待动物组织”(PETA)。
在声明里,PETA的语气充满了自豪感:
“几乎每位顶级设计师都抛弃了皮草,加州已经宣布禁止使用皮草,英国女王也放弃了皮草,梅西百货也把皮草专柜撤下来了,现在北美最大的皮草拍卖行已申请破产。”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PETA掀起了一股浪潮般的反皮草运动,还给这场运动起了个直白的名字:“宁愿裸体也不穿皮草”。当时的一则广告让人印象深刻,五位超模一丝不挂坐在镜头前,上方白底黑字:
这一广告创意贯穿了PETA三十年的宣传策略。此后出现的各种类似广告,都力图吸引人们的目光,虽被批评为物化女性,但不少名人愿意为其代言。
从广告文案上看,PETA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环保组织,它的创始人也是一位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人,名叫英格丽·纽科克。
英格丽1949年出生在英国,但因为父亲工作常驻印度,她童年时代大部分时光在印度度过,从小喜欢小动物的她多次目击小动物被人们虐待,救助动物的想法也在她内心开始萌发。
1969年,她去美国定居后,一次将流浪猫送去动物收容所时,看到了令自己难以忘记场景:动物都被关在非常糟糕的环境里,之后她选择了从事动物保护的职业,后来一步步成为美国华盛顿特区动物控制部门的负责人。
但她治下的动物控制部门奉行的原则是:只控制不爱护。她曾这样回忆当时看到的场景:工作人员将狗关进冰箱,“压榨动物跟挤葡萄一样,他们却一点也不在意”,对动物的安乐死手法也同样残忍,让人难以忍受。为了让它们少受一点痛苦,英格丽只能提早到办公室,亲手给动物安乐死。
“每天晚上开车回家的路上,我都会哭着想,我做的事情是不是错误的。”
不久后,英格丽决定离开这份让她痛苦难堪的工作。1980年,英格丽结识了动物保护活动家亚力克斯·帕切科,两人共同创立了PETA,这个组织第一次受到世人瞩目,也是因为一次动物保护行动:银泉猴事件。
帕切科在晚上拍下了实验室中肮脏而又残忍的环境,报警后将照片交给警察,警方进行了突袭行动,并逮捕了相关研究人员,案件最终还被送上美国最高法院,第一次将动物权利议题摆到了人们面前。PETA由此也声名大噪,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在PETA成立之初,其基因里就包含着激进的成分,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权利相同。英格丽在接受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当我谈到饥饿、痛苦和口渴时,老鼠、猪、狗以及男孩都是一样的。”
但真正抗议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首先,PETA通过提倡素食主义,第一时间获得了好莱坞明星的支持。保罗·麦卡特尼、查理兹·塞隆、脱口秀主持人艾伦都他们的支持者。90年代开始的反皮草运动更是让他们成为各地的时装秀场上的常客。
即便是那些安保最严密的走秀,比如维密等时尚活动,都挡不住PETA的成员渗入观众之中。2002年11月,吉赛尔·邦辰正走在维密T台上,一名女子突然跳上台,拉开标语,上面写着:“吉赛尔:皮草人渣”。
维密舞台上抗议算是比较和平的。在一场皮草展览会上,他们向观众身上抛洒印着假血的纸钞。
当然,那句最著名的口号——“宁愿裸体也不穿皮草”也不是说说而已。各大时装周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2018年的伦敦时装周上,一批裸着上身的女性在现场大喊:“穿你自己的皮!” 以抗议时装品牌使用来自动物身体的材料。
当年伦敦时装周上,80多位设计师的作品没有一个展示过含有皮草的作品,但PETA不管怎么样都是要露脸。有人说,四大时装周肯定会出现两个人,一个是安娜·温图尔,一个是PETA。
在时装周场外,PETA也仔细监控着明星的购物车。本·阿弗莱克给詹妮弗洛佩兹买了一件栗鼠皮草外套。PETA就立即给阿弗莱克写了一封信,在信里,PETA的成员详细描述了制作这种外套要杀死100多只花栗,“杀死他们的首选方式是通过生殖器进行电刑,这样会导致肌肉疼痛,但同时又是麻醉剂,它们想叫你都听不到。”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PETA认为这样做确实是有效的。全世界的皮草产业最近几十年来已经开始走下坡路,2016年时,仅貂皮产量已经减少了40%以上,在国内养殖场的兔毛出口量大量下跌。根据PETA自己的估算,从2014年1129吨的出口量下跌至了2017年前4个月的仅仅91吨。
PETA也呼吁那些不想穿皮草衣物的人们,将自己的皮草制品捐赠给自己,之后将这些衣物送给世界各地的难民来取暖。
然而,PETA的抗议活动也充满了争议,甚至被称作“动物保护界的碰瓷王”。
最著名的是几年前一桩传遍全世界的版权纠纷。2011年,英国自然摄影师大卫·斯莱特在印尼让一只猕猴通过遥控快门自拍,无意拍好的一张照片在网络上流传开来。PETA随后将斯莱特告上法庭,认为他的行为侵犯了猕猴的著作权。
在和PETA的法律纠纷延续了好几年后,斯莱特最终和PETA达成和解协议,同意把这些图像的未来收益捐出25%给予保护野生动物组织。但时至今日,这张照片并没有带来多少丰厚收入,原本收入微薄的摄影师也宣布破产。
另一个更魔幻的事件发生在澳大利亚。2016年,一名叫格雷格饲养员带着自家的狗正在狩猎野猪,结果狗狗被野生袋鼠袭击,格雷格上前为自家狗狗报仇,上来就是一记右勾拳。
脱险后,格雷格带着自己的爱犬离开,这段视频也在网络上疯传,格雷格本人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叫好声,万万没想到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这口锅依然来自PETA。
PETA这次直接动用自己的支持者对格雷格进行网络霸凌。键盘侠们在他的社交账号下发出死亡威胁,说他的拳击袋鼠的行为是懦夫的举动,“要为袋鼠还击!”
面对这些威胁,格雷格经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甚至都牵连到了自己的亲友,给他们带来了人身安全上的威胁,本来这种言论不值一顾,但后来他还是报了警。
有时,被PETA盯上的目标根本和动物无关。
首先是电子游戏产业。就在去年,PETA在自家社交账号上发了一张图,并配上文字:“我们喜欢宝可梦,但我们有个讯息要它们的训练师明白”,下面的配图是《精灵宝可梦》里的绵羊宝可梦,举着牌子上面写着:”我不是你们的毛衣!”
无知无畏的PETA还向任天堂法务部门发去律师函,对任天堂发行的多人游戏《1-2-Switch》中让玩家用手柄模拟挤奶的动作表示抗议。信中说“挤奶绝对不是件有趣的事”“如果要再现挤奶的场景,就应该把包括人类对乳牛进行暴力繁殖的情况也表现出来”,还不忘挖苦任天堂的产品本身:“你们是想转型(switch)做动物虐待游戏吗?”
还有知名冰激凌公司Ben & Jerry也被PETA盯上,要求其将冰激凌当中牛乳换成人奶。
针对这种让人懵逼的抗议声,该公司发了一句声明:“我们赞扬PETA采取新颖的方法引起人们注意的努力,但人奶还是自家孩子吃最好。”
这种勒索式的“动物维权”效果不佳后,PETA的宣传广告也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比如为了吸引男性素食,广告文案直捣当代男性最大恐慌:
还不惜用简单的P图技术来吓唬小朋友赶紧吃素:
就连关爱动物这项主要业务,已经有人指出PETA都没有认真做到。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仅仅在2014年一年里,PETA声称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拯救”的动物当中,有将近9成以上都被安乐死,比率远远高于其他动物收容所。
在一些PETA的收容所里,通常扣留的大多数动物都被全数安乐死。有一例中,760只狗有713只就被安乐死,仅仅有19只被收养,收容的1211只猫里面,只有8只最后存活,其他都被安乐死后抛尸。
而这些所谓的动物收容所,对外都宣称为“免费对动物进行绝育,并不会对它们进行安乐死处理。”
PETA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公园中从宠物主人那里抢走宠物狗,并迫不及待地对其实行了安乐死。宠物主人后来将该组织告上法庭。最后法庭要求PETA向主人支付49000美元,并向其他动物保护机构捐赠2000美元。
PETA对此的回应则不以为然:“安乐死是对无人照看和喜爱的动物的一种解脱方式。虽然这是一个悲惨的现状,但有时候动物需要在一个被虐待的世界里被释放和解脱。”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PETA自以为是屠龙勇士,结果自己倒先变成恶龙。
而此前声势浩大的“宁愿裸体也不穿皮草”运动虽然表面上胜利收官,但现状是动物的生存环境并没有显著的改善,皮毛等制品的交易依然大量存在。
使用皮草早已经不是时尚产业的主流,业内人士大多认为,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主流消费人群早已经转变了自己的想法,各种皮草制品的替代品很早就出现了,大多数人觉得从动物的皮毛里寻找奢侈感,已经是非常过时的观念了。
而PETA真正应该阻击的动物制品的各种交易,依然没有消失。
随着全球化过程中物流手段速度加快,那些对皮毛和动物制品有需求的人依然会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相关制品。
去年《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通过计算机模型预计,在未来可能会有超过8000个野生物种最终被纳入全球野生动物贸易市场,比目前还多3000种,而且这个总数会覆盖所有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30%。
而一份关于全球动植物的灭绝速度的报告已经证实,因为人类活动处于灭绝危险的动植物的数字已经逼近了100万,还有不少可能在数十年内灭绝。
目前有301种哺乳动物,包括168种灵长类、73种有蹄动物,比如野牦牛和骆驼等都在遭受森林狩猎威胁,而全世界对这些森林”野味“的需求更为庞大,有一项估计发现全世界每年要从巴西亚马逊的热带雨林捕猎大概89000吨肉,总价值达2亿美元。这些肉被运送到世界各地,每年就单单在巴黎戴高乐一个机场中,就有260吨野生动物的肉藏在旅客的个人行李中。
而剩下的动物依旧要面临日趋恶化的自然环境,它们要抵抗温度上升的海洋,那些它们从未见过的塑料制品正在进入它们的身体,而珊瑚礁也会因此消失,海洋生物最后的避难所也不复存在。被垦荒移平的热带雨林可能会让岌岌可危的物种多样性最终归零。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通过吸睛的抗议活动,PETA可能赢了,但动物们远远没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