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 Ch 1, - Vos

Preface, Ch 1: Introduction: the Nature and Method of Biblical Theology

1.5.2020 补Vos 背景

主日途中听牧师补充背景知识——

“圣经神学”一词出现于17世纪,最早由敬虔主义使用,他们认为系统神学等讨论已经偏离了圣经,试图以一种“圣经神学”的方式来回归圣经,作为基础;不过这并非后来该术语广泛使用的意义。真正的圣经神学概念是由威尔豪森在一次演讲中使用。威尔豪森是一名自由派神学家,17世纪起使用并研究圣经神学的皆为自由派神学(与圣经高等批判有关?)。因此,在霍志恒年代,不仅他自己在大半生中颇为谨慎,大量的神学家对圣经神学极力反对,包括凯波尔、贺智、巴文克等;而这本《圣经神学》由儿子魏思道整理普林斯顿课堂笔记而来,48-49年出书,直至那时都没有人能理解霍志恒的圣经神学——包括他儿子在内。尽管人们会津津乐道他的神学结论,却没有人理解——除了华腓德一人;以至于霍志恒去世后,普林斯顿取消了此课教席。直至半个世纪以后出现的加芬等人,才开始有人理解并认识到霍志恒圣经神学的价值;因此霍志恒的这本书是比自己的年代提前了半个世纪的神学产物,以一己之力开创了改革宗圣经神学。霍志恒自己和巴文克是自幼认识的好友,在后来他们的书信中,巴文克依然对圣经神学表达了反对。霍志恒花了几十年思考、整理,直至自己最后的年月,成形了此书。

圣经神学有6类,霍志恒的圣经神学属于追溯法,按着渐近的历史追溯了其中的救赎主题;这种圣经神学的缺陷是……我没有听懂,就不写了。


12.17.2019 雾,雨; 裸读《圣经神学》/ - Vos

许久没有读书,过着新鸦片时代的鸦片生活,颓废到深层地鄙视自己。藉着LP老师高高在上的生命与热情,预备开始研读Vos —— 一本中译本被积压在春君的书。

留下笔记,以纪念随风而逝的岁月....


Preface, Part one - Chapter 1

前言:Vos的成书基于一个反智、反教义之风兴起而神学不受重视的年代;感恩在这样的年代能出现这样一本书(记得是牧师写过,Vos是以一己之力开创了改革宗圣经神学)。似乎那是个物理学家号称要在30年内终结科学的人类兴奋期,JH逐渐走入一个轻正统神学、逐渐走向自由(?)的年代。Vos对圣经神学一词的误导性略有不满,因为任何神学若不是“圣经的”那就不是正统的神学;不过由于传统的缘故,大家都如此定义这门神学而已。不同于系统神学,圣经神学处理的是历史角度而言,神在时空里的作为以及其特殊启示的有机过程。这本书由Vos的儿子JG Vos修订。1948年9月1日,Vos在大激流城写下这篇序言,第二年去世。

全书结构:旧约 1: 摩西时代的启示;旧约2:先知时代的启示;新约。

旧约1:摩西时代的启示 —— (一) 圣经神学的本质及方法

神学是关乎神的科学。我们在作神学一词的定义的时候,需要谨慎不可落入一般世俗对宗教定义的影响,将神学狭隘地理解为一系列宗教操守行为——那是关乎人的;而神学首先是关乎神的。既然是关乎神的知识,那么就必须明白认识神与认识一般事物的区别——在此之前,更需要先明白,认识有灵的对象和没有灵的对象是有区别的,即前者需要对象主动的自我启示,后者则是可以不由自己决定、直接被研究的(没有灵的存有,不具备理性、意识)。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尚且需要每一方对外的自我启示,何况人对神的认识不可能脱离神自愿的、主动的启示,否则人类将毫无办法。另外有趣的一点是,神学分为内在与外在的两种知识。前者存在于创造以前,那时候只有神,没有受造物,神是内在地自我认识;而后者是存在于创造以后。也就是说,没有创造,就不存在受造物可以认识神,也就没有关于神的外在知识(extra-divine knowledge);神学在创造以先不存在。如今,受造物认识神不仅因为属灵的存有需要自我启示才能被认识的特性,也因为人的罪性扭曲并隔绝了人-神关系,从而人无法拥有正确的神学。

神学的四个分支:分别是释经学、历史神学、系统神学和实践神学。

释经学是圣经神学所依托的。释经学不等于释经;前者远大于后者,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释经学分为以下四个过程:1)学习圣经文本的字面含义;2)进一步探究圣经文本,包括作者、写作年代、背景、不同的来源等。3)正典研究。4)从圣经文本书写开始到完成的过程中,研究神在其时空之中的自我启示

以上释经学的4) 就是圣经神学。另外,释经学的四个过程步骤与人的能力和思维有关;从神的作为而言,其顺序恰与之相反——神的作为顺序是: 1)历史的时空中自我启示;2)定意要将启示写成文本;3)将所有的启示经卷文本合成一本统一的圣经;4)出现研究圣经的神学著作。

因此圣经神学是释经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圣经中神的自我启示过程。这里,启示是一个关键词。圣经神学所处理的启示是一种神的(持续性、渐进性)作为(divine activity),而不是一件已经完成的、结束的作品。因此,启示与神的作为拥有一样的特性;主要的特性有四种。

(圣经神学所研究的)启示的四种特性

1)启示过程是历史渐进性

这个特性当中包含一条重要的神学概念,即启示与救赎的关系。圣经神学所处理的启示都是特殊启示——与救赎有关的启示。首先定义救赎——救赎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救赎的核心与客观层面;第二层是救赎的主观与个人层面。第一层是神的作为,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代表人类而发生,独立于人类之外的神的作为。神的作为包括道成肉身、代赎、复活。第二层是关乎人的,包括重生、称义、悔改归信、成圣、得荣耀。

启示是与救赎相关的,并不独立于救赎之外,而是与救赎不可分割。启示的对象就是神在历史中的救赎过程,其对象及伴随的就是且仅仅是救赎的核心与客观层面(第一层)。摩西时代的圣经启示了摩西时代的救赎作为,新约启示了基督救赎的作为。因此我们说救赎比启示延伸得更久。启示到使徒书信完成就已经结束,不再有新的启示;而救赎仍然没有完全(基督再来)。所以说二者又非完全共同进行的。

不过,虽然启示的对象仅仅是救赎的客观面(神的作为),这也不否认启示会对个人的救赎层面有光照作用,信徒当然可以通过启示(阅读圣经)得到个人生命的光照。这些研究所对应的年代仅仅适用于未来基督再来之前——那也是救赎的核心、客观层面,是神关乎救赎的作为。

2)启示在历史中的实存性

启示的过程不仅仅是历史性的,也是真实地发生、存在于历史当中的,例如基督的道成肉身、十字架事件。我们必须区分启示的两部分:作为圣言。这当然是对应于救赎;在这个意义上,启示与救赎是吻合(coincide)的。不过也必须要注意,启示本身的启示意义是次要的,其首要意义是盖过次要意义的;启示的首要意义是朝向神而非人的。另外,作为与圣约并不彼此独立,而是彼此相关——先知预言,福音书记载救赎的事实,使徒书信给予最后的阐释。

3)启示中能够观察到历史进程的有机性。

事物的增加是渐进的,但是并非所有渐进的增加都是有机的。渐进启示的有机性能够解释很多争论。首先,Vos反对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既然启示是渐进的,那么某一历史阶段的启示就是不完美的,那么神的启示就是不完美的。这种观点否认了启示渐进的有机性。一粒种子还没有长成树,一颗树苗还未长成大树,但是不能由此说明种子与树苗相悖,也不能说明树苗是不完美的。真理本身在任何阶段的出现都带有真理的属性,真理自有的单一满足性不需要依赖于别的条件,亦不分阶段。此外,启示的渐进推动是由救赎的过程而推动的。救赎历程到了哪一步,启示就到了那一步;某个时代的救赎作为加增,相应的启示也就加增;这是一种有机的发展。因此我们能看到新约相比旧约的多元化,以及先知时代相比摩西时代的多元化。如果分割启示的有机性,就导致我们否认圣经的一致教导,认为保罗与彼得观点不同,甚至认为保罗复杂的教导与论证阻碍了彼得简明实用的教导。这是自然神论的哲学基础,不可取。

4)启示的第四个方面就是,学习圣经神学(启示)本身具有高度的实践性

神的自我启示不是仅仅为了人类智性认识的原因——当然,这很重要,也似乎不逊于实践服侍的荣耀。但是神启示自己给我们不是为了开一间学校、作一种教育,而是与人立了一个约(covenant), 是与人互动的。我们不能把神学当作希腊式地、仅仅是镜像反映出一种知识,而是应用、实践出来(Shenmitic). 不仅是知道,也包括去爱。


图片发自App


Part I: Ch 1, <Biblical Theology> - Vos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Part I: Ch 1, <Biblical Theology> - Vos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Part I: Ch 1, - V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