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读书】2017年3月第2周第2篇-汉武的帝国

借《汉武的帝国》谈下我的历史感想

   相信本书的作者,大家都有耳闻,易中天,就是那个在《百家讲坛》上说三国的厦门教授,当初《百家讲坛》红遍大江南北,也是央视科教频道为数不多能够成为老少皆宜的节目,虽说如今风光不在,毕竟通过几个非常火的讲座,如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掀起了全民阅读的潮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于丹式的论语,的确可称作鸡汤式的风格,但她对于论语在现代传播的贡献,也不能够否认。毕竟对于文化传播并不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教育相对于综艺节目存在先天性的弱视,那就是人依旧是视觉上爱享乐动物。时隔数年到了今日,央视可能被网友点赞最多的节目,也是当下风头正劲的《朗读者》,类型与文化有关,定位于文化情感类节目,在我看来,依旧定位于文化传播,只是加上名人效应、以鲜活的实例印证经典之作,动情之语,再一次击中大众的内心,我们虽说娱乐至死,但对于美好的向往,不曾泯灭。所以,我想说,多读书吧。

   提到易中天,以说三国大热,在大众印象中就定位于历史学者了。而13年他宣布将写中华史,将中国上下三千年(以考证为准)用自己从史中所得,写一部自己眼中的中华史。关于历史,我们在学生时代有这么一门课程,从古代到近代,国外与国内。无非两个方面开始写起,时间与空间。那么,什么是历史?历,特意百度下,形声,字从止,从厤(lì),“厤”本指“山崖边的庄稼”,引申指“庄稼地的尽头”。“止”为“停”。“止”与“厤”联合起来表示“走到庄稼地尽头停步”。看来对于我们的先祖们,历,过也,经历,历程,就是从田地这头到那头,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史,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

   一下子好像懂得一些,所谓的历史,就是过去曾经发生过值得记录下来的事情。那么,为何需要记录呢?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那是皇帝说的话,考虑是关于整个国家运行,在这个归纳逻辑建立起来的岁月里,有迹可循让人心安,人们需要慰藉方能过好一生,这也是为何先秦诸家都爱古人道理。那么对于普通老百姓,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只是过日子,那直接叫生活百科、实用指南好了,历史的存在,不仅仅这么简单。它不是为了某个人而存在,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它为的是一群人、整个民族、一个国家,追根朔源,证明当代的我们,曾经来过,做过、以及传承。不由得想到自己,坚持写日记也有两年多了,也是为了看自己的点点滴滴,过去的并不是虚无,切切实实发生过,只是需要实证。就如同时间并不存在,只是人类为了区分过去,为了现在,还有着未来。

   易中天,想写部中华史,自己的中华史,谈到这话题前,我想说下自己曾经读过的历史类书籍,《左传》《史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国史大纲》都没读过,《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儿》《全球通史》《中国近代史》(徐中约),也读过易中天的中华史部分,算一下的确数量不多。因视野狭窄,没有比较余地,估计不会有人能够答应让我站在他的肩膀上吹吹牛,也就没多少信心去谈一下易中天的中华史,还是来说一下这一本书吧,毕竟这本书并不厚。

   这本书,是关于汉朝的,在《秦并天下》之后,《两汉两罗马》之前,也就将它的时间年代限制出来了,两汉两罗马还是要从整体格局来谈下汉朝,因此这本书叫汉武的帝国从整套中华史命名来说也没多大关系。如果我跟你提一个朝代,估计你第一反应也会是些类似的事情,除非近期你又读了关于那个朝代的书籍,新涨些姿势。秦,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灭二世;汉,刘邦刘白蛇、楚汉之争、白马之盟、汉武帝、封狼居胥、独尊儒术、宦官外戚之乱、王莽改革;其他不多扯了。因此后人对于汉朝,整体印象佳,汉代风骨、科技进步、武功昌盛、耀我中华,华夏正统自称汉人,也显示出对这王朝的喜爱。可以说,汉朝虽推翻秦统治,依旧将一些制度传承下来,自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后,整个中华在大统一格局路上前行,因此西楚霸王灭秦后试图封十八路诸侯,以安天下,依旧回归战国时期状态已经不是潮流所向。百姓渴望的是中央集权式的政府,而非封建制式城堡。整个汉朝,就是在建立若大的中央集权政府。

   我们知道,历史往往是有选择的铭记和遗忘,胡适也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孔老夫子的笔削鲁史,春秋笔法也算启了婉约派史书头,可想客观记录事实的困难性。因此要想在有限(有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资料实在太多,背悖处处皆是,更为可怕)的资料中探源寻本,还原客观的真相,打破传统正史记载,而且能够自圆其说,经得住推敲论证,非有大才、大学、大识的人才可。但现在许多所谓的史学家,想以一己之力,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人实在太多。这里也是我对易中天写整部中华史有些怀疑的原因,也许是响应党的号召,出来当网红。让我想到民国时期史学、陈寅恪、钱穆、吕思勉,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现在史学家最爱干什么事情呢,你不知道的明朝,原来宋朝是这个样子的,皇宫惊天密闻,再写篇文章来对某个在公众心里形成定论的历史事件进行翻案,这样才能够显示出自己深厚研究功底,独具一格的洞察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自己简直就是天才,完美。当然也会显得有理有据,你看,注释、附录,都是正统的史书。如果夸张点,真和当初如果丘处机不经过牛家庄,世界会怎样是一类事件。学者,应对自己负责,然后承担起公众责任,而非一味的吸晴吸金。当然,作史,有义务也有权利将他对历史的见解与读者分享,前提是,尊重下读者。

   这本书,有不少可取之处,也与之前知识能够达成共识。也许先前听的节目,策划人也看了这本书,那就是所谓的“独尊儒术”。关于独尊儒术,我想表达两个观点,一是这独尊其实是挂儒家的羊头,卖法家的狗肉,以儒家之名、实行法家之事,形成后世两千年的中国主流统治思想。二是儒术也并非在汉朝及以后就独霸天下的,形成正统,从而达到一方独大效果。否则也不会有佛儒道三家之争,以及后来的玄学、禅宗、理学流派出现。另外三国魏晋是玄学,唐朝初期皇帝是爱道家,后期又佛法盛行,要不然韩愈也不会因迎佛骨事件被贬。儒术真正称霸是在宋代以后。那么他又凭什么称霸呢?孔老夫子并不是儒家的创始人,许多学问都是从周天子没落后,官学变成私学后才在百姓间流传。儒,是传授经典的一派。老夫子一生爱推两件事,一是礼、二是仁。

   感觉要写下去,又需要很长的篇幅,这里也不再多说,只需要知道一件事情就好,那就是汉高祖刘邦刚登基为帝时,下面一帮人老弟兄知道你这小亭长啥货色,说是白帝之子下世斩青蛇也只能忽悠下百姓,谁不是从小光屁股长大的。可以说对这皇帝谈不上尊重,当叔孙通制定礼仪,一帮功臣诚惶诚恐、毕恭毕敬,老刘的心情可想而知,愉悦感飙升。事实证明,只有符合权力集团利益的事情,他们才会推行去做,因此儒家的礼,让皇帝享受到了快乐,也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而儒家所说的仁,要求我爱你,你爱我,推己及人,大家好都好,儒家所说的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提倡尊重,自然能够引领社会公德心,达到规范百姓行为,何尝不好。既然好,那又该怎样让人们主动学习儒家知识?发个文,是不行的,用棍子打,笑话,这不成了体罚,素质教育不能体罚。那就用利益去诱。

   怎么引诱这帮自命清高的儒生,为自己服务呢,又能够让其他适龄儿童愿意学?汉朝的官,举孝廉和举秀才,这个我们都熟悉,这是正规的,不正规的是征辟,征由皇帝征召、辟则是官员,显然前者面子大,有荣耀。对于那些有名望的儒生想当官,又不好意思去考,拉不下这脸面,所以给征辟途径,自然倍有面子了。还记得三顾茅庐的典故吧,这就是汉朝的风气,士有士的精神。到了明朝,朱大麻子找刘基出山,是让手下胡大海去的,刘基不肯,胡大海直接拿出大宝剑,这是用来斩不听话人的。可想这风气变成啥样了。对于儿童,自然是教育为主,要想控制思想,实行社会的主流,就要看教材了。学习儒家教材,以后有升官机会,光宗耀祖,荣华富贵,谁不学呢。因此知识界与帝王间的交易达成了,交出灵魂,不能够在自由的思想,百家争鸣,到此结束。

   看似皇帝对儒家够尊重吧,给你面子又引为正统教育、官方钦定唯一授权合法出版教材,其实不然。最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你真心向儒家,汉朝多酷吏,怎么解释?酷吏的恐怖到什么地步呢,绛侯周勃从狱里出来后说,我将兵百万,位极人臣,方知狱吏威风。光用酷吏显然也是不行的,那岂不是重复秦朝覆辙。那么皇帝爱什么样的人呢,拿汉武帝说吧,那就是行法家之事,帮其稳固权威,又能够用儒家经典去掩饰,其实就是满嘴仁义道德,说得人心服口服,站在大义角度。公孙弘就是这样的人。举个例子,汲黯,一位拥有贵族精神敢于直对汉武帝的臣子,与公孙弘有隙,公孙弘推荐汲黯担任相当于今天北京市长职位的右内史。首都自然达官显贵人多,而汲黯生性耿直,得罪人不会少。公孙弘是这么举荐的:如此重任,非指派老成谋国、声望极高的大臣不可。可谓居心叵测,又冠冕堂皇。而这些,在往后历史中,却也成了常规。

   汉的文治大概只聊了这些,限于篇幅武功就不再多说,至于汉的经济等其他方面,如果有机会,还会写一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点读书】2017年3月第2周第2篇-汉武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