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迁徙

最近在看《乱世华尔街》一书。书中讲了一个小故事,简单摘录如下:

1948年11月,华东野战军秘密南下,意图歼灭徐州以东地区相对孤立的国民党黄百韬军团。本来,黄兵团有足够的时间向徐州撤退,但黄百韬为了接应海州方面的小股部队,拜拜在大运河以东浪费了2天时间,将先手让给了华野。更大的错误是,在等待的2天里竟然忘记在运河上假设浮桥,结果十万大军全部从唯一的铁路桥撤退,再次延误了时间最终,黄兵团陷入重围,被全歼。

当时《乱世华尔街》的作者陷入什么境地呢?作者手上拿了五千多万美元的一支市政债券,该债券价格存在大跌的可能,属于有毒资产,因此,要尽快出手。但是,市场流动性很差,很难卖出去;唯一还能接手该债券的只有高盛一家机构,但是也只能每天买入250万美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如果一直卖不出去呢,将造成巨额损失。

刚说的黄百韬的案例,和作者的处境,有什么区别?应该说,背景,时间等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本质是一样的。

这5000万债券,就好比黄兵团;不断下落的价格就像飞速南下的华野;稀疏的流动性就仿佛阻挡黄兵团撤退的大运河,在每单只买250万美元的高盛,就是运河上唯一的铁路桥。如果不及时撤退,那么这批债券就会被全歼。

所以,作者马上采取行为,避免黄百韬的错误:

1、马上行动,不能傻等另外的小股部队:制定马上卖出债券的战略;

2、多线行动,马上假设浮桥:马上寻找流动性,寻找除了高盛以外还可以接受该债券的机构,建立多座撤退浮桥。

最终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作者成功出售手里的有毒资产,避免巨额损失。

今天说这个案例,是想讲“知识的迁徙”。有句话叫“听了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呢?别人在讲道理的时候,该道理总是跟他当初经历的情境细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记下了道理和故事,同时也就跟这个道理和他当时经历的情境线索给挂钩了。因此当类似的情境发生时,记忆系统马上就可以提取出那些道理,这是很有优势的;但是,如果你经历的情境跟当时你朋友的相似性不足时,尽管抽象到本质可能是一回事,你就想不起来这些道理。

因此,所谓的“活学活用”,就是那些善于抓住知识本质,触类旁通,能够将道理外推到表面不一致但是本质一样的问题领域中的人。

大家应该都注意到,一个班大学毕业时,应该都是差不多的资质,但是毕业五年十年或者更久后,每个人的境遇差别很大。归根到底,就是每个人的进步速度不一样,学习密度不一样。所谓学习密度,我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学到的知识。为什么呢?就是有的人善于归纳总结,具有很强的知识迁徙能力。有的人呢,学习的办法是犯错误,一次又一次犯错,才能有所进步。这样当然也可以,但是成长太慢了。最好的办法是,多多培养抽象问题本质能力,可以将一个地方领悟的道理推广到另一个看上去很不一样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的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