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跃龙门--现象与事实

今天早上我跑完步路过我们景区的“小流域”,“小流域”是一个泄洪水池,分上下两个水池,两个水水池注满水后,水面落差1米多,上游水池的水溢出来后会顺着长30多米长的水坝流下来,这时下游就有好多小鱼在水流下来的地方汇集,顺着30米的水坝依次排开,应该是在吃上游流下的食物,在这期间,有很多小鱼就跃跃欲试,一次又一次的跳出水面,好像要跳过一米高的水坝,到上游水池中一样,这个现象让我想起了“鲤鱼跳龙门”这句话;

《辞源》说“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

《辞海》说“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对“龙”的猜想###

龙、云雨、动物

我们设想一下,在漫长的原始农耕社会中,人们的认知来自于自己的观察;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开始发现雨水和农作物之间的关系,雨水代表这丰收,干旱代表着死亡;下雨之后雨水汇集到一起,从高处流向低处,然后慢慢汇集成河水,河水汇集成河流,河流流向大海;在这个过程中,农耕时期的人由于技术问题,只能认识到“雨水汇集成河水”这一步,他们把眼前看到的现象汇集在一起构建自己的认知:天=>乌云、打雷、闪电=>雨水=>地上的沟槽=>河水,下雨前后出现的这些迹象: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沟沟壑壑,没有谁能够解释这一切,所以只能猜测,认为可能有种“动物”在下雨的时候从天上下来,行走在大地上,在地面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而且也越大“痕迹”越深;

甲骨文中,龙的写法是“一条张开大嘴的蛇,头顶上带着一个东西”,意思是用比蛇高一等的动物来形容人们从来没有实际见过的那只动物,后来人们把这个动物描述成“百虫之长”——最大最强的一种和蛇类似的虫,有虫中之王的象征;

因为这种自然现象在每个地区都在发生,大家看到的景象,以及产生的疑问都基本相同,为了方便各部落之间的交流,于是就给这个下雨的时候出现的“动物”起了一个名字叫“龙”;

雨水+庄稼=收成=存活,没有雨水+庄稼=死亡;雨水来自于天上,所以人们认为“上天”和自己的“存活”之间有着某种联系,“上天”通过“雨水”这个“语言”来传递自己信息,希望“存活”就要希望“上天”下雨,所以后来“龙”就和“生死”取得了关联;“百虫之长”决定了生死,于是“龙”就被赋予了另外一种含义——“保护神”,人们的精神图腾;

慢慢的人们开始用自己“遐想”出来的这个“动物”代替各种“未知”,人们也在这种共识之下,有了集体认知;

那些需要大家都敬畏的东西都和龙产生了关系,从此“龙”代表了一切超越人类力量的象征,河神、海神,还是有“真龙天子”;

下面两天是我在百度上搜索的,作为扩展阅读:

龙崇拜主要有以下四种文化含义: (一)把龙当作百虫之长; (二)把龙当作保护神; (三)把龙当作水神; (四)人们自喻为龙。

据南宋罗愿《尔雅翼。释龙》记载,宋代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龙的形貌特征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现代龙形大体就是这个样子。考古材料表明: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濮阳蚌塑龙就已经基本具备了上述特征。”人们通过对龙的形象的塑造,明确地表达了“龙是百虫之长”的思想。

关于龙门的理解###

“龙门”概念形成于汉代,“科举制度”源于汉代,龙文化起源于“仰韶文化”,通过梳理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先后顺序:百虫之长——“龙” => 赤河景象——“龙门” => 科举制度——“鲤鱼” => “鲤鱼跳龙门”

屌丝逆袭 = 鲤鱼跳龙门

人们把“龙”看作“百虫之长”,可以翻译为“长官”的意思,其他虫子都比这个“龙”低一级;随后产生龙门的概念,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叫“龙门”,可以描述成“龙门”的地方很多,“龙门”指的也不是一个特定的地点,而是指的一个“区域”;

为什么叫龙门?
一:龙是百虫之长,在河流中指的是上游,古代人可能认为水是从天上来的,因为下大雨会导致河水上涨,河水上涨就会泛滥,到处乱流,就像一直大虫在地上爬行;
二:门是出入的地方,在大雨停后,漫出的河水又回到了原有的河道,形成一条一条的直流,汇集到大河道中,被人们形象的比喻成“龙”回到河中;而在这绵延几千公里的河道中,河水会流经一些山势陡峭的河谷,奔腾地流向下游,类似“群龙奔腾而下”,人们又把这个峡谷地带形容成“龙门”,指的是两侧山势陡峭、河水汇集、水势汹涌的峡谷地带;

古代的人没有安全的工具可以通行在这些峡谷中间,行驶在这里的船很容易出事,甚至丢掉性命,所以对“龙门”产生畏惧,认为“龙门”是难以逾越的;但在看到有鱼群可以逆流而上,感觉不可思议,认为鲤鱼是为了成为龙而往上游,不要命的往上游,因此汉代用“鲤鱼跃龙门”来形容那些想通过科举制度实现理想的人;

关于鲤鱼的理解###

鱼、鲤鱼

鲤鱼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淡水鱼,黄河、长江都有,这里之所以出现在这里,是用来暗语身份的普通;

我们在园区水池中看到应该也是鲤鱼,或者草鱼、鲫鱼等,跳出水面的都是那些不到十公分的小鱼,高度大概有二十公分;

上游水池水漫出来第一天,下游的小鱼不停的挑,一个接一个,在那个长30多米的水坝边不停的跳;

第二天我再次从那经过时,跳的鱼明显减少了很多,当时上游的水还在溢出水池流向下游;

第三天我又去特意看,还有鱼再跳,但频次更少了;

我第一天我对这个现象的理解是:下游的鱼在流下来的水中吃到了食物,所以就想顺着水流下来的方向跳去,想去上游食物更多的地方;

于是我就想到了“鲤鱼跳龙门”,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鲤鱼”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想要”获得更多食物资源的想法;

这个想法从我的角度看去,它们是不可能跳过那个高“一米”的水坝,到达上游水池的,而且它们更无法知道的是,去年上游水池漏水,大部分小鱼都渴死在河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被人工转移到下游,也就是他们下在所待的那个水池;

随后我在网上搜索了“鲤鱼跳龙门”,那里的解释跟我理解的有一定出入,首次是“鱼”的差异,“跳龙门”的不是“鲤鱼”,而是“鲟鱼”,其次不是为了“吃”而“跳”,而是为了“繁殖”,
最后是“龙门”,“龙门”指的不是一个特定的地方,而是“河水湍急峡谷”都可以被描述成“龙门”;所以“鲤鱼跳龙门”正确的解释应该是:鲟鱼为了繁殖下一代,逆流而上,通过绵延几公里的峡谷地带,到达适合自己繁殖下一代的自然现象;

鱼为了生存而产生的本能反应###

但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用来暗语那些“科举中榜”之后“平民翻身”的表面现象,算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小概率事件的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独尊儒术”的世界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大爆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模式是否适应现在的社会,在上升通道被“拓宽”的情况下,我们对“鲤鱼跳龙门”的那种期盼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尤为苍白无力;

“高中榜眼”是人们对结果的个人观点,而“鲟鱼为产卵逆流而上”是大自然进化过程中发生的事实;

现在正是人们放弃自己观点,而尊重事实的时代,看不到事实的人只会“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最终害人害己,就像这个成语,你看到是“现象”还是“事实”这将决定你接下来将要走的路。

不要让“现象”遮蔽你的双眼,尊重“事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鲤鱼跃龙门--现象与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