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幸福的土壤,仁爱之心之感悟

惠特曼说过,不要问这个世界需要什么,而要问问,什么会令你满足,并且为之做点什么吧。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的正是你为之付出的

做任何事的最大理由都是因为他们可以让我开心,无论是用理论或者实际行动去解释终极财富,他都是我所有行为的目的。很多人为此感到不安,觉得这是种自私的行为,即以自己的幸福私利作为所有行动的出发点,无论明确或不明确,这种不安的来源都是一种信念,即一种道德上的责任感,康德告诉我们,如果想使自己的行为有道德价值,必须出于责任感,如果一个人因为高兴而去帮助人,那他所做的事是没有道德价值的。他的出发点来源于他们相信,持续的以私利为出发点,最终只会带来与他人的冲突,如果我们不与自私倾向斗争的话,我们将会伤害他人,无视他人的需要。

感悟,我不认同康德的看法,在我看来最好的方法是做的事情既要对他人有益又能让自己高兴的事,而事情只要是对他人有益,无论是出于责任感还是让自己开心,应该都是有道德价值的。可能他们最终认为,如果我们持续地以自己的开心为出发点,长久下来,在面对伤害别人和伤害自己的选择时,我们会去伤害他人。这是一种杞人忧天的想法,同时也是一种违背人性的想法。就像爱默生说的那样,人生最棒的补偿就是世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在不顾自己的情况下衷心地去帮助他人。自助与助人是分不开的,自助助人之前首先要自助,只有自己开心了,你才能愈发的想去帮助别人,如果帮助别人带来不开心,自己慢慢地也会放弃帮助他人的念头。本质上我认为帮助他人是让自己快乐的一件好事,不是出于所谓的责任感。帮助他人,只是觉得助人能让自己更好的过自己的生活。人与人之间哪来的那么多责任感。很多人日行一善,我相信也是求个心安喜悦,相信好人有好报罢了。

自助与助人

为别人带来幸福,就是给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这就是为什么乐于助人是幸福人生的一大因素,然而这并不能解释为我们应该为了别人而活,如果我们不为自己的幸福打算,慢慢的,我们会伤害自己,连带着也会伤害我们那颗乐于助人的心,一个不开心的人不太可能会善待别人,由此所带来的则是更多的不快乐。积极的情绪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这样我们就不会只是以狭隘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而是会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期望。我们越感到开心,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最大的幸福来自于意义和快乐,如果其中还带着助人为乐的成分,那就是锦上添花了。在做决定时我们必须先问自己,什么都让自己感到幸福,然后再看看我们的行为是否会剥夺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是,那么我们也等于在渐渐地摧毁自己的幸福,如果我们伤害到他人,那么我们意识上的倾向及内在的正义感早晚会让我们在终极财富上付出代价。

感悟,有时候觉得自己帮助人的目的,并不纯正,因为,我做人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快乐,所以内心深处有时是惶恐的,觉得自己的想法是自私自利的,虽然在之前反驳指学家康德的话,但内心深处却觉得自己的出发点是不太好的,现在看到这句话突然间就像放下了重担一样轻松,人果真是需要认同的,尤其需要有权威或者有话语权的人的认同,才会放下真正的顾虑。

而我们只有在自己开心了以后才能去帮助别人,修身养性治家平天下,只有把自己的内在处理好了,感到幸福了,才能更多的去帮助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这就符合了人的本性,人一般都是把自己放在首位的。但是我们尽量在把自己的幸福放在首位的同时,看是否剥夺了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尽量做到二者的平衡,既不委屈了自己,也不伤害了他人。

练习

仁爱的冥想

第九章幸福的土壤,仁爱之心之感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一,让自己进入一个平静的状态,二,回想一下你曾经善待他人的经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成就感,三,现在想想以前未来的事,比如,和朋友分享快乐等,体会,在每次经历中你所能感受到的深度幸福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九章幸福的土壤,仁爱之心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