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一书阅读到尾声,这几天一直在思考要以怎样的形式去展现最后两个章节的内容。昨天,采铜老师在公众号里推送了一张制作精美的图片,观看以后发现里面的内容十分契合后面两张的主题,并且更有逻辑性和可操作性,接下来就以图题--努力变得更好的八种策略,结合书本最后两章的内容,作为本系列读书笔记的最后一篇,奉上。
策略一:在一个领域上保持专注
回想日常的对话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内容。
“哎呀,学英语好啊,以后出国都不用找翻译”。
“对外贸易超级棒,面对着两地的企业,一拉头,一牵线,就可以赚大笔中间费”。
也会的听到的是这样的抱怨。
“好难啊,cet6(大学英语六级)简直要命啦”。
“我都已经毕业好多年了,过了学习语言最佳的时期,根本记不住什么单词。还是放弃算了吧”。
仔细想想,上下两段话中尽是自相矛盾。我们总是一方面羡慕领域内高精尖的人士,崇拜他们的个人能力和吸金速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和他们一样坐拥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另一方面却对自己无限放宽要求,为懦弱和偷懒找借口。
如图,现实中动过学英语念头的人,大多数先死在了启动上,他们嘴巴里说着“渴望”、“想要“,却压根不会有任何行动。剩下启动了英语学习的人里,又会有很多人因为缓慢起步阶段给的正面回馈不够(感觉自己的英语在短期内没有提升)而选择放弃;坚持了一段时间,体验了快速提升期之后,还会有一部分人因为到达了高原瓶颈期而导致学习中断。最后只有10%的人能坚持下来(甚至达不到二八法则的分布)。
如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恶魔奶爸sam的微博,他发起的50天训练英语听力活动,要求报名学员坚持50天不断输入英语素材并微博打卡,在活动第一天将近700人报名,然而只有70人坚持到最后。让我想起知乎里讲到的一句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策略二: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采铜在此策略中表达的四个字:自知之明。不仅要有自知之明,还要将计划和策略建立在自知之明之上。
如在雅思备考中,做为novice(新手),还没入门,就不要过多的对权威进行批判,对于一些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不应该套用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判断,而应该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遵循相应的方式方法。
先让自己成为一个advanced beginner(进阶新手)。这时候对自己听、说、读、写的水平和状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再对计划进行修改,着重在弱势方面的补足。
通过雅思考试后,就可以成为competent(胜任者),可以分享自己的雅思备考经验,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替别人制定复习计划。
proficient(精熟者),即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不仅仅关注在当前的雅思考试,可以将目光和视线纵贯雅思考试历史,从历年得卷子中推敲规律和变化,并且可以洞察听、说、读、写内在的联系,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穿插各部分知识内容。
当修炼到expert(专家),如俞敏洪,刘洪波,恶魔奶爸sam这样的人,他们的研究不会再拘泥于考试,而是跳脱到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看待并解决问题。
策略三:逐级挑战难度练习
英语学习中Krashen提出过一个重要的理论“i+1”,意思是学习者应该选择比自己能力更高一点的学习材料,注意是“一点”,不是半点也不是两点。
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的人,妄图通过听脱口秀搞定英语,简直是天方夜谭。先学abc单词表,背诵相对应的单词,接着是am,is,are,然后在进行句子i am xxx,you are xxx的教学;听力也要从voa慢速,到eslpod的中快速,接着voa常速,最后再挑战美剧或者脱口秀。
策略四:合理输出推进学习
每天我们都在接触各式各样的消息,电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中让人拍手叫绝的文章不胜枚举,可是一天过去,一个星期过去,一个月过去后,最后我们记住了什么,沉淀下了什么,能应用什么才是最关键。
输出在这其中就扮演了相当大的作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主题阅读,将作者的思路,逻辑,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附加上独特的看法和见解;甚至可以比较不同作者的异同,反向推动自己对主题的认知。
策略五:拜最好的作品为师
自学成才的大师王云五,他学习英文写作的方法是先将英文名家的作品熟读数遍,将它翻译成中文,等过了一个星期,再根据中文翻译回英文,这期间绝不查英文原文。最后在对照自己的翻译文章和原文的区别,找出错误和翻译不精良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修改,如此反复练习。
对于王云五大师而言,它不仅仅做到了英文原著的阅读(第1次输入),将中文翻译成英文(第1次输出),再讲中文翻译成英文(第2次输出),校对自己的错误并修正(第2次输入)。一个循环下来2进2出,形成了学习的双向循环,磨砺出非凡的英文能力。
策略六:不必事事追求一百分
时间管理讲师也是《小强升职记》的作者邹鑫建议每个人都应该接纳不完美,又或者说是一个烂的开始。
当被要求写一份文案或者文章时,我们可能会卡壳在取一个漂亮的标题上,光想一个标题就花费了大半个小时的时间;早上起来下雨了,天气潮湿,认为这样的天气影响到了心情,就必须等到心情好了再着手工作。
但往往因为上述造成了处理事情上的拖延,最后影响到满意度。一个看似不是那么完美的开始,如直接进入段落写作,最后再取上标题;直接进入工作状态,心无旁骛而不是关心周围环境。这样往往能获得比前者更好的结果。
策略七:深入后再谈兴趣
最近高考报名,很多学生和其长辈因为选择专业的问题产生矛盾甚至离家出走。事情中双方对错另当别论,有时候太执念于兴趣,不考虑长辈给出的意见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接受完高中基础教育,学生在专业领域是一张白纸,在对专业没有深入学习的情况下,通过对专业名和他人的评论中就彻底拒绝和排斥该专业,其实是陷入了图中的apathy area(淡漠区)。
兴趣不是想象出来的。不是靠想象着会计专业的会计师在事务所里精算着企业的账本有趣,就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以后都是送快递的一点也不好玩。不是靠想象着计算机专业可以设计、组装、编程有趣,就认为法律专业只是靠死记硬背,索然无味。
兴趣,更多时候是深入后,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正面反馈,获得了成就感,反向推动了兴趣的产生,而这样的兴趣才是有助于深耕于某一领域的基础。
策略八:主动探索知识的源头
知识是相通的,不管是多么精深的领域都是世界知识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成为“斜杠青年”,不再满足于“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多领域的交叉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往期文章回顾:
《精进》chap3.1-为什么我们总是拖延,光想不做
《精进》chap3.2-如何有效的分解工作
《精进》chap4.1-如何高效的学习,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精进》chap4.2-当我们在讨论深度学习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精进》chap5-大数据时代如何筛选有效信息?
以上,《精进》系列读书笔记完,再次感谢采铜老师。
“风雨兼程的路上,继续爱这个世界” —— 郑良懿 2016.7.14
看累了,留下个喜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