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恐惧,找到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恐惧面前,当我们选择去看到它、理解它、直视它,并认识到恐惧只是盘踞在内心的幻想,我们才不会被吸入这个无底黑洞。”

(一)

的确,恐惧就是个欺软怕硬家伙。我从小就害怕蚯蚓之类的条形软体动物,看到这种虫子就头皮发麻,不受控制地尖叫,但是每当下过雨,出来散步的每一条蚯蚓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所以每次下过雨,我都不敢出门。我有一个发小,同样从小害怕蚯蚓,但是当她上大学学了生物,解剖过各种生物后,她的蚯蚓恐惧症竟然神奇自愈。

很多时候,我们所恐惧的只是自己的想象中的情景,因为恐惧而想逃避,但当无处可逃而真正经历的时候,事情往往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心理治疗中对恐惧症有一种暴露疗法,就是鼓励患者暴露在他所恐惧的情境中,让他认识到并不会有不可承受的事情发生,即使会有些困难,但自己可以应付,多次尝试之后,患者会逐渐产生自信,而恐惧症也会渐渐痊愈。

前几天家族聚餐,几个姐妹就聊到生孩子这件事。作为生了两个孩子、已经忘了疼的亲历者,我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下我的经历,然而几个刚刚二十岁出头的妹妹听着个个面露恐惧,我描述的过程被她们想象加工过后,吓坏了他们。可以理解,我在亲历之前,也是满脑子都是各种影视中分娩时的惨烈画面,我也会害怕紧张,但真正经历了,也觉得不过如此啊!尤其是经历过后,更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据说分娩是疼痛程度最高的,亲历这种疼痛尚且可以承受,其他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无问西东》一开场的那句话“如果让你提前了解自己的人生、那你还会有勇气来走这一遭吗?”曾经让我的心为之一颤。如果我提前知道自己这几年经历的这些事,我还真的宁愿没有来过这个世界。那段最痛的时光,希望被现实击打得碎落一地,每个失眠的夜里,我望着窗外黑色的夜,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但不管是浑浑噩噩也好、咬牙坚持也好,总归是走过来了。如今,时的阴影虽未彻底散去,但情形越来越好,我们又添了一个孩子,换了大房子,家庭又开始朝着幸福的方向进发。

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愿,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随便想几个,都会让人望而却步,如果可以选择,真的是不敢走这一遭。但人世间来来去去这么多人,还不是都在经历着生活所给的一切?还不是努力着去战胜困难,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二)

由于上面所提到的原因,我告别职场将近四年了。因为之前的一些投资收益,即使只有老公一人挣钱,家庭经济状况也暂时无忧,但是老公最近想尝试创业,加上我一直觉得这种家庭收入结构其实是挺有风险的,所以就想试一试找工作。

一月份投了几份简历,可是都没有回音。在招聘网站上更新简历后,接到几个电话,我坦诚告知我有三年多职场空白,然后也没有后文了。原本,迈出找工作这一步,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三年的职业空白会遭人嫌弃,尽管老公告诉我可能是年前招聘节奏放慢、不是急招岗位等原因,但我还是不自觉地暗示自己一定是我三年没工作的原因!这更加重了我原本的担忧和不自信。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得了“习得性无助”病的那只狗,先是被关在笼子里电击,它无论如何努力挣扎,仍然无法逃脱,时间一长,它只会趴在地上呜咽,这时打开笼子,它依然还是趴在地上哭。还有那个被一根小木棍困住的大象,因为从小就被拴在一个小木棍上,即使成长为大力士,它依然认为它无法挣脱那根木棍的羁绊。人也像狗和大象一样,困住我们的,往往是以往失败经验带给我们的恐惧。

一月找工作的经历,让我不禁反思:

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只是一份挣钱的工作么?——我想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自信,赚钱只是一种表现形式。

我是不是一定要回到原来的行业中?——其实原来行业节奏快、加班多,并不适合我现在的实际情况,毕竟有两个年幼的孩子。

我的优势是什么?——我三年多全职带孩子,并不是等于零,其实是迈入了儿童教育领域。而且,我还考了北师大的心理研究生,分数刚刚下来,应该是可以被录取。

我想做什么?——鉴于目前的家庭情况,和自己的兴趣,还是做时间相对自由的职业比较适合。儿童教育领域,也是自己有优势,而且会让自己受益的领域,除了下半年准备上学之外,还应该找实践机会。

因此,我放弃了继续花大力气在原有行业找的想法。而是找到一个自己正在带着孩子使用的很好的产品,把加入这个创业团队作为目标,去培养自己的相关能力,希望自己梦想成真。

(三)

回老家快两周了,一直没有运动,找各种借口:早上要看书、要带两个孩子、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等等。这种拖延,其实也是一种恐惧心理,恐惧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大冬天出去的寒风刺骨、对陌生场地的不适应等。意识到这一点,我终于下定决心,早读完,快8点趁着孩子没醒,出去半个多小时跑了四公里多。人都是有惰性的,总想待在舒适区,害怕成长区里可能面临的压力,但是我们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努努力,跳出去,就会获得成长,而这种收获给我们带来的体会绝对是超值的。

去年上正念课时候,说到让自己想象一个自己的经历的有压力的事件,比如早上叫孩子起床上学,快迟到了孩子还会磨蹭,自己会怎样做。然后想象一个朋友经历这样的事,自己会怎么看,会怎么给朋友建议。一对比,就会发现,自己是事件主角时往往会陷入到情绪之中,失去理智。而旁观者,则能理智地想到解决方法。

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天无绝人之路”、“办法总比困难多”,但是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恐惧、犹豫的时候,不妨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想想什么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克服恐惧,找到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