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热爱生活”的背后推手是什么?——记某豆友的一段感慨

文/细雨莲莲(On the way)

本文首发豆瓣,2014-10-20 13:03:24

“不要用假装热爱烹饪、萌宠、花草、阅读来假装自己热爱生活,喜欢当然好,不喜欢也没什么可耻的。你真的喜欢它们吗?你不过是喜欢借此发图得到的那个‘赞’吧。”

——鲸书 2014年10月9日

我不认识鲸书,也没有关注过鲸书,当然,也没有被鲸书关注。换句话来说,我不知道他的这条广播的来源。但是,我认为,那是他的想法。在他看来,的确有那么一起人,现在称之为“群体”,喜欢“装假”,其中包括鲸书提及的热爱某种行为、某种动物或植物,在这样的行为之后,还产生了一个我头些天百度过的一个新词:逼格。这个词虽然是流行的网络语言,但是在我看来是个挺糟糕的词汇,完全是腐败的语言。但是,话说回来,不管也不论用何种方式,这个用“装假”伪装或者遮掩自身的群体,在我看来,或许仅仅是想得到“赞”,即,我常常提及的关注和认同。当关注和认同需要和期待被得到之时,也就是关注和认同从某种意义上缺乏之时。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认为所有有类似行为的人都是本着同一个出发点,因为有的人的确是喜欢某些行为,而且以其自身“正能量”地仅仅展示而已,与炫耀或者获得关注不相关。

那么,现在的一些人或者是某些人为什么缺乏关注和认同呢?我想,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是寻找到了“假装热爱生活”的背后那双看不到的推手。

举一个虚构的,但是技艺高超的例子。《红楼梦》中贾雨村在投奔功名之前呼出了这样一句诗文“玉在匣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句诗文,是曹雪芹通过贾雨村之口留给读者的。抛却红楼研究中各种纷繁的理论,仅仅从这句诗文的文字意思来看,这无非是在表达着贾雨村这个人(也可以认为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首先,他自喻为玉或者钗,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那是珍贵的、有价值的东西的象征;在“求善价”和“待时飞”的自我认知语境中,他明确地知道他自身的价值所在,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解释,他知道他将去往何处,虽然当时他的生存有那么一点点小问题。其次,贾雨村是深知他当时所处的情境的——就如同匣中美玉和奁中宝钗。甄家旁边的葫芦庙不是锁住美玉的匣子,小康殷实的甄家更不是搁置宝钗的妆奁。他需要的是自我突破的同时得到当时政府的重用,因为他的确是有才华的,而且也是善于利用所谓“祖德”,即通过攀附贾府中贾赦、贾政,进入仕途大道的。最后,他这句诗文是直接吟唱给甄士隐听的,而且,甄士隐作为有识之士也明了了贾雨村的“抱负与理想”,理解其对自身价值认同的同时,表示了作为乡绅对有为、小有背景青年的关注和认同。于是甄士隐从财物上帮助了贾雨村——时髦地讲,甄士隐投资了。后来,贾雨村成为了当时政府中众多官员中的一员,还与曾经帮助过他的甄家、贾家都继续有过往和瓜葛。

我仅仅是因为喜欢这句诗文才举了这个例子,而且,从《红楼梦》这部巨著中的人物形象来讲,我是十分不喜欢贾雨村这个人物的,仅仅是由于他的确是缺乏我所喜爱的那种渴望浪漫、爱情或者情趣的人,虽然他也有个丫鬟出身的、可能是一见倾心的小妾。

历史上的人物也好,传说中的人物也好,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其实大有人在。有一个名叫姜子牙的人,在渭水边垂钓,等来史称周文王的一位帝王;有一个名叫诸葛亮的人,在隆中茅庐之中,等来了一位叫刘备的皇家亲戚,这个人还被等了三次;还有一位名叫孔子的“驴友”,周游列国,广收门徒与门生,孜孜以求,宣扬自己的治国方针与政策,最终“儒”作为哲学也好,文化也罢,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不过好像乍一看来,孔子、诸葛孔明、姜子牙还有贾雨村都与“热爱生活”这一主题不是那么的相关;其实,他们几位才是真正热爱生活的活生生的例子,他们的群体才是真实地、真切地、渴望地拥有美好生活的真正群体。因为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自身的生活,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政治大环境、国家大环境、社会大环境中的变化,也把自身设置在各种大环境的变化之中。正所谓,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

作为普通人,我们不能与名人、圣人完全去比较,虽然作为读书人一般是具有“见贤思齐”的精神追求和境界的。只是说,作为名人、圣人,在出名入圣的同时,也同样具有普通人的一面的。那也就是说,圣人、宰相官员,能从社会中更高的层次给历史、国家、社会做出贡献。作为普通人,仅仅从自身出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能够被接受和理解的。但是造作地、故意地甚至是矫情地做一些附庸风雅的事情,就难免有惹人厌恶的叶公之嫌了。

我深信,在互联网没有兴起的时代里,在智能手机没有如此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时代里,任何一个人想要像当下一样用图片、文字或者其他影响他人都是不太容易的而且基本是不太可能的。曾经,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某人某人如何如何;曾经,只能通过平面媒体展示;曾经,“某某人上电视了”都能成为爆炸性的新闻。如今在微博方式、微信应用以及论坛APP的推动下,每个有能力使用这些个工具的人,都有机会进一步地展示自己——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等得到所谓的关注。在多元化和合理分歧的后形而上学时代背景下,这些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人主体自我意识的充分合理体现。但是也是就这必然和充分合理中,隐藏着一部分人的随波逐流和盲目跟从,这也是在任何时代都不能避免的实际中的实际。

作为结论而言,正是因为时代催生的关注和认同被推上了“流行的前沿”,并且以“赞”文化作为其表征,而且随波逐流与盲目跟从是这个群体的特征,这就顺理成章地造成了这一起人,即这个群体,用那些造作的、故意的甚至是矫情的行为展示着他们的看似阳光甚至正能量的精神面貌和内心实质性的枯萎与干涸。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在这样的虚假表面下,没有寻找到或者暂时还没有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支点”,难免人云亦云或者刻意模仿。仅仅通过“赞”,激励他们继续前行的确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也正像鲸书所言,喜欢固然是好的,但是不喜欢其实也没有关系。换句话说,与其花时间和经历去博取他人的眼球,还不如反身自省,用真实的、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能让自己感到真正满足的行为去填满其实本来也不是很长的人生之路,宽度也好,深度也行,至少不要在每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依然感到前路茫茫的同时,过往也是空白一片,就像孤独地行走在白雪覆盖的茫茫平原上一样。

版权声明:本文系细雨莲莲(On the way)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假装热爱生活”的背后推手是什么?——记某豆友的一段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