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翻书笔记

作者:原研哉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发行时间:2006-11
原著出版时间:2003年
来源:下载的 PDF 版本

石墨的创始人推荐阅读的设计书籍中,《设计中的设计》被排在了第一位,作者「原研哉」是日本第五代设计大师的代表,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通过好几个不同的故事片段,将作者所理解的日本具有和应当具有的设计理念娓娓道来,随着图片和文字的交替呈现,让我这样的设计小白,也终于领略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之美」

其中有一段文字,读着心里颇不平静,感慨作者深刻的自省和洞见:

今后,会有相当一段时间,日本会关注邻国中国。这个呈现出一片繁荣与热闹景象的国家,很像是在我们隔壁街上平地而起的一栋巨大的购物中心。在某个意义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新的基准。日本曾经经历过经济繁荣的辉煌,现在却有些停滞不前,自然在面对这个新基准时,很难保持足够的镇静。但日本不能就因此跃跃欲试。日本必须要认清自己处于亚洲东部一个很特殊的位置,必须处于一种理性的状态,要像打坐那样平静,保持内观,不能看到中国的繁荣就轻举妄动。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累和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经济正在迅速起飞。

一个国家的高速成长时期很像是一个人的青春期。而日本,已经历过了青春年代。不论是经济或文化都会走入成熟期,处于成熟期的人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雅气质。不然的话,日本就会成为一个无趣的国家,因为不知道用哪种方式合理运用自己的资源而失去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这样的日本是肤浅的,是会被遗忘的。

也许对于日本而言,再创成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摘录:

设计概念是怎么产生的?正如美术史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一九〇二~一九八三,英国建筑史学家,一九六七年获英国皇家建筑金奖)在其著作《现代设计的先驱》(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中所介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社会思想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一八一九~一九〇〇,维多利亚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科学家、诗人与哲学家,英国美术工艺运动的理论指导者)或同样是思想家也是艺术运动家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一八三四~一八九六,英国设计师、作家、印刷家和社会主义者,英国美术工艺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形成的“设计”的思想,这可以被视作现代设计的原点。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机械化大生产给经济带来了活力。但是工业革命初期的产品仍然保留着过分装饰的王朝气息。机械化程度的落后,使得这些产品的造型不具备足够的美感。这从一八五一年在伦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中可见一斑。手工品因为经过了人们反复的打磨,造型接近完美。但这些人类的精华却被机器肤浅地模仿了。原本精美的造型也在这一过程中遭到了歪曲。机械化生产速度惊人,粗糙的产品大量出现。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们面对眼前的景象,开始感到了危机,为旧日审美的流逝而备感痛心。传统的手工文化形成的精细、优雅风格在欧洲由来已久,粗檵的机械制品与此格格不入。两相对比,手工制品所独有的纤细美感更加得到了体现。即便机械化生产带来了时代的进步,但由此带来的对传统美感的践踏,也是人们所不能忍受的。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正是这种背景下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呼声,给这个失去了节制的急促时代敲响了警钟。这也是人们的审美意识对工业机制产生的反弹。现代设计的概念由此诞生。

一旦谈到设计的概念,在我们这些设计师的脑海中马上就会出现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及由它引发的包豪斯设计运动。作为一所造型设计教育机构,包豪斯对于现代设计的发展举足轻重。从一九一九年在德国魏玛设立到一九三三年因为纳粹的镇压而关门,它前后的活动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四年。即便在它最昌盛的时期,也不过是一所学生人数不足两百名、老师只有十几人的小学校。但是从这里诞生的现代设计概念,却为现代设计指明了方向。在这里,人们开始直面工业化大生产汹涌而来的现实,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寻求设计的造型。在这种基础上诞生的新型设计是以实现功能为目标的。
从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开始一直到包豪斯运动,这一期间以“新艺术运动”的名义出现的艺术思潮风起云涌,席卷了整个世界。
立体派、直线派、未来派、达达主义、新构成主义、造型主义、绝对主义、现代主义,等等,都在这一期间此起彼伏地出现。
因其所产生的国家和地域的不同,它们的名称和具体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与过去的艺术形式告别。

此时的美国又发生了什么?为了躲避战争的旋涡,从欧洲逃亡到美国的现代设计先驱们,把他们的思想也一同带到了美国:格罗比乌斯来到哈佛大学任教,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生于德国,包豪斯第三任校长)被伊利诺大学聘任,莫霍利·纳吉在芝加哥建立了新包豪斯学院,他们各自以不同方式传承着自己的设计思想。
美国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领域取得的突飞猛进,与这些包豪斯的逃亡者的加入不无关系。但是,与德国时期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包豪斯思想不同,美国的设计是推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促销策略。总之,在美国,一切都与市场的动行机制、经营战略紧密相连。设计也是以非常实用的形式被推进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流线型”造型是典型的美国式设计,这个设计的推广和流行,使产品设计得到了发展,并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展现出了设计的加入给产品造成的差异性。
时至今日,这一造型依然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影响。
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领导地位,使其经济、实用、踏实的设计观也随其经济的影响面波及全世界。美国的经济给予其设计的思想,明确地说,就是将设计当做一种经营资源来使用。制造商们对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心理了如指掌,设计在他们那里得到重视的原因在于可以不断变化产品的风格以持续地占市场份额。
一个新造型的登场,会使得已有的产品变成旧东西。在“今天的产品将在明天显得过时”这样一种观念的影响下,消费动机是一切计划要实现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充当了计划的具体执行者这一角色。
在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里,汽车、音像制品、照明器材、家具、生活百货、包装等等,几乎所有这些工业产品都是通过不断自主改变造型的方式来强调自身的存在价值,并由此掌控和左右消费都的企盼。
在欧洲,人们为了让一个产品在市场上持续地保持影响力,创造出了“品牌”这一概念,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了设计中。说到经营资源问题,我们一般都会想到“人才”、“社会”、“资金”,但这些年来,“信息”也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项。人们所熟知的企来形象、商标也是“信息”的部分。
但是真正根植于企业的战略解释,使企业识别形象和品牌管理巧妙地得到发展的是美国。

就像两个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一样,对于一件事物的看法也是无限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完全发现它们。唤醒和激活它们是“增加认识”的方法,也是丰富物和人之间紧密关系的途径。

交流领域也是一样。在混乱的状况中,只有脚踏实地地观察和积累才能寻找到真正值得信赖的方向。正如信息建筑家理查德·沃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一九三六年生于美国,信息建筑的先驱)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开始理解到新技术的出现并非是为了取代那些“旧”的,而是“旧”的要容纳“新”的,这样一来,我们做出选择的余地也就更大了。

构成我们生活环境的是房子、床、浴缸,还有牙刷等这些物品,它们都是由颜色、形状、资材等基本要素构成,这些造型都应该归属于一个组织,来源于一个清晰且合理的意识。这样的构想,正是所谓现代主义的基本要义。经由这些制作合理的物品,来探视人类精神中普遍性的平衡或协调,就是广义上的设计思考。换而言之,所谓设计,就是将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意义,通过制作的过程予以解释。此外,艺术也经常被认为是发现新人类精神的有效途径。这两者皆使用了“造型”,而所谓的造型,就是有效地利用感官去捕捉对象。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艺术与设计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我不觉得将艺术与设计统一起来或区别开来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也不打算在此详细它们的定义。但是为了让大家对设计的概念,或对“RE-DESIGN”计划有个大致的了解,我还是要先提示一下这两者的差异。
我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在面对社会时的意志表达,其发生的根本立足点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因此,只有艺术家本人,才能够掌握其艺术发生的根源。这就是艺术的孤傲与直率之处。当然,对于一件艺术作品,可以有相当多的诠析。饶有兴味地解析,鉴赏或是评论,甚至是将其汇集在一起,作为智慧性的资源加以利用,都是与艺术家以外的第三者进行艺术交流的方法。
而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在问题解决过程——也是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或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在二〇〇一年八月,我突然接到田中一光先生打来的电话。
几天以后,我与田中先生、小池一子女士在银座附近的一家小茶馆会面。我们谈论的话题是关于无印良品的工作。具体地说,是这两位无印良品的缔造者希望我能作为新生力量加人到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中去,并担任一些艺术指导性的工作。在时代激烈变化的过程中,创业团队的成员的任务也应该有一些相应的变化,趁着自己还有一些影响力的时候,把无印良品的交接棒放到可信任的下一任手中,是田中先生当时考虑的问题。这需要我做出一个是否参与的决断。当然,田中先生有这样一个考虑,并不是说他就要隐退了,而是要在继续工作的同时,培养一个继承人。
无印良品是在日本独创出的一个概念性商品品牌。从创业至今,已是屡创佳绩,并广为人知。在时代和社会环境激烈变化的过程中接手这份工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一份轻松的任务。可以说,我将背负更为艰难的重任。高速发展的繁华时代过后,一个低成长时期又会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呢?这是我们身处这个时代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来思考这个工作到底有什么样的前景,以及如何将这个品牌在世界舞台上发扬光大。在思考过程中,我越想越激动。终于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WORLD MUJI”这样一个词。在我看来,无印良品完全有潜力与世界各大知名品牌竞争。想到这里,我按捺不住地兴奋起来。
第二天,我向田中先生和小池一子女士表示了我接受工作的意愿。同时,我也提出请与我同世代的产品设计家深泽直人一同加入的想法。实际上,几年前深泽就开始参与无印良品的一些设计工作了,
我凭直觉认为,他的加入对无印良品今后的发展和产品品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于是,在二〇〇一年一月八日,我与深泽先生一起前往田中事务所。在饮茶的过程中,深泽直人畅谈了他对无印良品产品的思考。能和田中一光先生这样的长者一起工作,我和深泽都感到无比荣幸。遗憾的是,三天之后,田中先生去世了。
无印良品的交接棒就这样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里。

无印良品的概念,是在田中一光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在企业家堤清二的支持下,作为西友集团的一部分,无印良品在一九八〇年秋天得以创立。
在极简主义审美意识的影响下,无印良品在简化造型的同时,也进一步简化生产过程,制造出一批造型简洁、朴素且价格适中的商品群。“无印良品”这个名称,是由撰稿人日暮真三提出,田中一光先生最后确定的。“有品质而且便宜”这句广告语则是小池一子女士的作品。
一开始,无印良品是作为西友集团的自主品牌来进行推广的。在获得了一定数量的顾客群后,一九八三年,无印良品在日本东京青山开了第一家旗舰店。室内设计师杉本贵志承担了这家店铺的设计。
无印良品注重呈现产品的质地,包装力求简单朴素,使用环保的无漂白纸张做商品袋。这些明确的概念,让无印良品的商品给人们带来一种新鲜而且纯粹的感觉。例如畅销多时的“碎香菇”。通常人们都觉得香菇这种产品应该形态完整,但无印良品认为,反正人们料理时要把香菇切碎,所以即使形状不那么完整,在实用性能上与所谓的“好”香菇是一样的。基于这种认识上的转变,碎香菇成了畅销商品。
在包装纸的选用上,情况亦然。如果省略掉漂白纸浆的过程,纸呈现出淡褐色,无印良品将这种纸用来包装商品和制作标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美学意识独具一格的商品群。这与当时过分讲究包装的商品形成了鲜明对比。
无印良品原本只是西友集团作为自营品牌开发出来的商品群,但是因为满足了那些消费者们对于生活环境的需求及对创意产品的渴望而发展迅速,很快独立出来,成为“良品计划”公司的商标。
就历史性而言,无印良品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它作为一个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提案,也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广泛影响。
目前,无印良品在日本国内的店铺已经超过两百五十家,商品种类有五千多种。海外分店也在当地广受关注。
尽管如此,无印良品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从前,由于合理的生产过程,它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现在整个产业几乎都把生产环节外移到劳工成本较低的国家,无印良品的价格优势性渐渐无法维持。如果采取同样的举措,或许能够保持价格方面的优势,但无印良品的特性并非是落脚于所谓的“廉价”,为了降低成本而拼了老本会使其失去原有的精神实质。再者,在劳动力相对廉价的国家制造,再到劳动力较贵的国家销售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无印良品致力于实现的是一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接受的深人而细致的合理性。无印良品要做的不是追求最便宜的价格,而是最适当的价格。
另外,关于使用无漂白的纸这一问题,我也想多说几句。由于大多数的纸都会经过漂白的过程,使用无漂白的纸非但没有降低成本,反而因为要经过特殊处理,造成了成本增加。像爽身粉一类的产品,无漂白的就会比漂白过的成本高很多。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与无印良品初创时期已经很是不同,保持原生态反而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还有一个比价格更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是省略过程,并不见得就能在控制成本的同时生产出好商品。笔记本或者碎香菇之类的商品情况还好一些,如果是椅子呢?省略生产过程是不会生产出一把好椅子的。椅子是一种依靠经验和熟练的技巧才能生产出来的高难度产品。服装、生活用品、家具、家电等等,情况也大致相同。在当今时代,不能只是贩卖单个商品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生活用品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生活样式再进行推广。省略掉某些细节而生产出来的商品,总会有一些内在的缺憾,让使用者觉得它总归是不够完美,为此心生憾。同时,省略生产过程的手法很容易被抄袭,这无疑也是一个缺点。
无印良品的理想,是它生产出来的商品一旦被消费者接触到,就能触发出一种新的生活意识,这种生活意识最终启发人们去追求更为完美的生活样式。

今后,会有相当一段时间,日本会关注邻国中国。这个呈现出一片繁荣与热闹景象的国家,很像是在我们隔壁街上平地而起的一栋巨大的购物中心。在某个意义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新的基准。日本曾经经历过经济繁荣的辉煌,现在却有些停滞不前,自然在面对这个新基准时,很难保持足够的镇静。但日本不能就因此跃跃欲试。日本必须要认清自己处于亚洲东部一个很特殊的位置,必须处于一种理性的状态,要像打坐那样平静,保持内观,不能看到中国的繁荣就轻举妄动。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累和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经济正在迅速起飞。
一个国家的高速成长时期很像是一个人的青春期。而日本,已经历过了青春年代。不论是经济或文化都会走入成熟期,处于成熟期的人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雅气质。不然的话,日本就会成为一个无趣的国家,因为不知道用哪种方式合理运用自己的资源而失去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这样的日本是肤浅的,是会被遗忘的。
也许对于日本而言,再创成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设计师们的任务在于控制信息的品质。因此,“信息之美”是这届世界平面设计师大会的主题。
“信息”和“美”都很难给予准确的定义。大会将这两个概念组合起来,其用意并不在于给他们下定义,而在于引发设计师们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思考,这样一来,这一主题就能给人以新鲜的印象。
仅仅是远远仰视,是不可能实现“信息之美”的。即便是珠穆朗玛峰,也有登山的路径。在这里,如果说“信息之美”也是一座高山,在我看来,至少有三条攀登路径:“清晰”、“独创”、“幽默”。

  1. 清晰
    “清晰”是信息的基本品质。如果信息的内容很重要,但形式很难被人理解,其品质也不能算好。设计师的工作要领之一就是要对信息进行整理,通过冷静的构建让信息明了易懂。
  2. 独创
    “独创”就是没人用过的崭新方法表现信息。清晰固然是必要的,但仅仅是清晰并无法保证信息被人接受。只有具有独创的表现形式,才能引发人们的兴趣,为之感动,进而接受信息本身。
    这并不是很难理解的问题。通常人们就认为设计师的工作意义就在于独创。
  3. 幽默
    幽默代表的是层次极高的理解。人们如果不理解内容,是笑不出来的。只有在理解内容之外,还能够从其他角度进行欣赏,人们才能笑出来。不光是把握内容,并且还能从其他角度对其进行欣赏,幽默才能够实现。请各位想象一下讽刺艺术吧。讽刺艺术是对某种事物或者人物的批评,人们发笑这一事实就是他们深刻理解了这种批评本身的证明。滑稽故事和讽刺漫画也是一样。
    那些能够理解信息的“幽默”品质的人,自然就是信息传达的高手。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中的设计》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