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工程师文化

以下引用两个最常见的解读:

被“误读”的工程师文化_第1张图片

“就用通俗的语言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有工程师文化的公司, 工程师在公司里地位很高, 很强势, 甚至比经理,销售等还强势. 很多项目产品, 并不是经理在驱动, 而是一群工程师在主导, 经理的作用, 往往就是财务支援, 人力支援, 进程记录督促等等, 典型的”后勤”和”服务”角色. 假如从工程师的角度来看, 如果他/她觉得自己在公司里很重要, 每日工作得很开心, 很充实, 认为在公司里做工程师很有前景, 那这家公司就可以说是有工程师文化的。”

——以上引用来自:整形记创始人 Ada李力

“项目的资源完全来自工程师的自愿:

PM游说工程师们,试图吸引工程师为他们的想法而工作

工程师自己决定去干哪个产品经理的活

工程师然后去给他们的头儿报告:"我本周要干这么5件事情"

工程师的头儿几乎可以说是放任手下各行其是,偶尔给点做事情优先级的忠告

工程师自己处理所有的事情,从js到db的所有逻辑。如果他们期望得到设计师(FB里只有非常少的专职设计师)的帮助,他们需要自己去搞定设计师来加入他们的项目;如果需要架构师同样也得自己来搞定。但通常来说,工程师自己干所有的活”

——以上引用来自博客:BT的花《facebook 的工程师文化》

看起来工程师是万能的!!!

为什么工程师文化在美帝如此盛行?看看大洋彼岸那几家最牛B的互联网公司大家可能就明白了。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google创始人Larry Page, Sergey Brin、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皆是是工程师背景出身,甚至新秀instgram创始人Kevin Systrom也被报道:在社交旅游网站Nextstop营销部门工作时,便开始每晚抽时间自学编程。

几乎美帝叼咋天的产品都是工程师创造出来的。而“工程师文化”就仅仅是“工程师和开发”驱动?

但是事情真的如此简单么?我们先列举几个小故事:

看过《社交网络》的童鞋一定记得马克在fb将要从哈佛扩张到斯坦福等大学时候兴致勃勃的说:哈佛外的学校早就希望进驻facebook(大概意思,非台词)。我们可以马后炮的看到两个点:1、饥渴营销(在哈佛进行种子用户积累期,选择合适时机进行开放逐步开放);2、选择正确的KOL(以.edu邮箱进行注册从哈佛到常青藤大学直至其它普通大学,利用了哈佛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这个故事涉及的并不是以“开发”思路驱动,而是“产品”中的推广思路。

还有一个桥段:马克兴冲冲的奔回宿舍说他要马上对fb增加一个字段,标记一个用户单身与否。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产品设计师对用户心理洞察的功能设计。此处也非“开发”思路驱动,而是“用户需求”驱动。

Kevin Systrom在创造ins时候为其设计了精美的滤镜并成为ins前期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ins的早期用户群多为摄影师,接着再到明星和其他用户。选择摄影师作为初期用户,通过在前期创造优质的内容和氛围吸引用户代表的是优秀的“运营思路”。

以马克为代表的facebook硅谷创业者身上彰显的“工程师”标签之外,均是优秀的产品经理,运营达人和推广高手。他们深谙“用户需求”,为其用户设计优秀的产品,并借助自身“懂”开发的优势快速迭代,辅以良好的运营推广,造就了成功的产品。

扯谈完毕,现在来说下我理解的“工程师文化”,即:

工程师文化=产品文化=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创造方式

每一个成功的互联网产品无一不是“需求”驱动的产物。而一个成功的产品“技术、产品、运营推广”缺一不可。强调工程师文化不是扭曲的比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谁为谁服务,谁管理谁。而是你所做的事情是否均从满足用户需求这个根本出发。而这种文化有以下特点:

1、开放自由的讨论文化,不纯粹以职能和职位驱动,以是否满足用户需求为判断标准;

2、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

3、快速迭代的执行力和用户响应能力”;

4、从满足需求的角度进行创新,而非盲目“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

5、团队不断追求自我提升;

6、正视各个职能角色的力量,并充分授权其发挥所长。

我身边也见过不少工程师出生的朋友创业,因为不懂运营推广而让产品胎死腹中。在各位工程师艳羡硅谷工程师新贵时候不妨想想:为什么硅谷工程师自己可以做出优秀的UI设计,懂营销,还自己做运营?

真正的工程师文化“以服务用户和产品为核心”,产品、运营、推广这个铁三角都应该围绕“满足产品需求”去组织。

知乎专栏:http://zhuanlan.zhihu.com/julystory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误读”的工程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