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和震惊——陶郅同学,我想念你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陶郅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2月7日晚在广州逝世,享年63岁。—— 一则华南理工大学的讣告,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惊。

陶郅是我的高中同学,我为失去一位挚友而感到惋惜和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怀念文章。


2018年12月8日晚,一整天没打开微信的我,突然发现我们同学群“大麓”相比平时信息增加不少,我想,又是什么新闻来了,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于是,我第一个打开了这个群。让我不敢相信的,竟然是让我感到无比震惊的一个消息,我的同学、最好的朋友,陶郅去世的消息。这太让我难以接受了。想着一年多前我们高中同学45周年聚会上,他那活跃的身影、开心的笑声、低调的言谈举止,还仍然在我的眼前晃动,怎么就这样走了呢?!我记得清清楚楚,在聚会现场,他忙里偷闲,给我这个不太称职的“摄影师”以指导,他跟我讲的最后一句话是,“年底前后,我要去你们那边新化。新化博物馆是我的一个项目。”我说,“好。我等着你。”竟然,这就是我们之间最后的交流。

同学们哀思如潮,迅速行动起来,准备编辑一本《追忆陶郅》的纪念册。我举双手赞成。我与陶郅相识有48年之久了,但真正在一起就是高中的两年和待业在家的头两年。几十年前的记忆,加上我的日记的辅佐,我就把印象最深的几件事写出来,以表达我对同学、朋友陶郅的深切怀念吧。

讣告和震惊——陶郅同学,我想念你_第1张图片
这是我们高四排毕业照。陶郅在最后一排右边第一个。我在第三排中间。

陶郅的“敏”

我是上个世纪的1971年,从我父亲下放的湘潭县农村中学转学回到长沙的。到长沙市九中报到后不久,我就发现一位同学的名字似曾相识。他就叫陶郅。而我有一位最要好的小学同班同学,他的名字叫陶琢。所以,感觉就像是两兄弟。果不然,一次课后,我与陶郅“见面了”,一问,他还真的是陶琢的弟弟。真是无巧不成书啊。就这样,我这个初到九中四排的“外乡人”终于有了第一个认识的“朋友”。陶郅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他的“敏”。不论是学习上,还是见识上,应当是超过我们同龄人的。也就是他相对于我们要老练不少。我们两后来先后成为了排干部,在工作上相互配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说是很默契的。那时候,实事求是地讲,正规的教学其实有点“逗把”,什么劳动、大批判、学习班一个接着一个。还有个经常性的任务,就是班级黑板报。教室里一块,教师办公室外墙上一块。在我印象中,我和他出的次数蛮多的。一次,大概是有关批判歪风邪气的一期吧,陶郅讲要设计一个刊头。那时,参考书籍很少,即便有,陶郅也感觉不满意。怎么办?这时候已经是放学了。不赶紧完成,回到家里还不天黑啊。他突然对我说,你来做模特。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什么“模特”?完全不懂。他又说,你就握个拳头摆在那里,我照着画。这下,我才有点明白了。这可是我第一次当模特。也是第一次从陶郅嘴里知道了什么是模特。还别说,他照着我的拳头画得很认真,终于将他自己满意的刊头设计并画了出来。而我的模特生涯就此开始,多次给陶郅、黎丹、宪魁、肖伟当模特,画人像素描。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讣告和震惊——陶郅同学,我想念你_第2张图片

与陶郅同学在长沙“三馆一厅”。他在向我介绍相关情况。“三馆一厅”是指包括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图书馆、长沙市规划展示馆、长沙市音乐厅及周边配套设施在内的长沙滨江文化园建筑群。是陶郅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陶郅的“韧”

高中毕业后,我们都待业在家里了。我那时很茫然,很无助。今天下决心好好复习功课,明天下决心学吹笛子。但最后都半途而废。陶郅也许是我们同学中比较早参加工作的。我的日记中记着,他是1973年4月2号上班的,单位是长沙市民族乐器厂,他专门做小提琴。他上班前的一天晚上到了我家里,可我出去看电影去了,没能碰面。直到两个月后,我应邀到他的厂里去看他,这才看见他坐在一张工作台前,腰上系着围裙,正在做小提琴的琴身。因为正在上班,我不便打扰,便在一边静静地坐着,看着陶郅。他那专注的神情感染了我。我也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参加工作就好了。这年的8月11日,宪魁同学告诉我一件意外的事,说在一次工作的时候,陶郅的左手被刨板机给伤了,除了大拇指,其他四个指头全给刨伤。得知消息的当天晚上,我就赶到了他的家里去看他。按说,他的伤不轻,应该好好休息。可没几天,伤口不那么痛了,他又开始画起画来。左手伤了,明显地不方便,但他就是不愿意停下来。我被感染,于是常常去他家里,帮他做一些画画前的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削削铅笔、裁裁画纸、准备写生用的物品。有段时间没去他家了,有一天过去,发现了不一样。陶郅竟然开始拉小提琴练习了,一起学习的还有国栋同学。大热天的,汗流浃背,他也没停下来。最让人印象深的,他竟然在左手肘关节下放了一个小盆子,用来接淌下来的汗水。当时给我的触动很大。

讣告和震惊——陶郅同学,我想念你_第3张图片
这就是当年的我们。陶郅(后排右边第一人)

陶郅的“诚”

陶郅是个特别热心的人,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很实诚。在排里,但凡有同学需要帮助,他都很乐意。他是排干部,自然有“工作”本来的要求,但他并不看做负担。比如家访。其实,那时候,我们都还是“小孩子”,懵懂的年级,好多事情并不大懂。有一次,到一位女同学家去家访,应该是江秋雯吧,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同学。我和陶郅一起去的,没想到,还没讲几句,她竟然哭起来了。我是蒙了,束手无策。陶郅反倒比较镇静,一边安慰,一边做工作。说实话,我是狼狈地出来的。还有一次,我和陶郅去同是排干部的游陆萍家去家访,走到她的家门口,我们两都犹豫了。因为有前面家访的经历,所以我们不敢贸然敲门。就这样,我们两就一直在同学家门口徘徊。最后,还是陶郅下决心,说是既然来了,又是工作,那就一定要完成任务。何况是帮助同学。于是,我们鼓起勇气去敲门了。实际上,那天我们并没有遇到游陆萍。但陶郅的那份责任心和对人的真诚,还是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75年6月4日,我终于结束两年的待业,准备前往冷水江市省资江氮肥厂工作。临行前,陶郅、周彦、宪魁来送我。分别之时,同学都给我留言,全部都是诗。陶郅给我的诗是这样写的:《送友人》“同窗共读两春秋\悲欢离合任去留\只愿两地尘不染\鹏程万里莫回头”。周彦写的是《话别》“送君千里不如酒\‘青梅’如汁友情稠\此行不知何时聚\更秉银盏话当初”。宪魁写的是“祖国处处唤英雄\有志该当奔前程\尔汝依依难舍意\原乃共济同舟人”。说实话,当时确实不想离开长沙,不想离开要好的同学。但是,待业两年,实在是不想再这么耗下去了。所以,同学来送我,确实那份依依不舍很长时间都在心里打转转。这么些年,我时不时地也翻看这几首诗,想着和大家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2009年9月13日,接到宪魁同学的电话,让我赶紧到长沙来,因为陶郅回来了,而且马上要走。说是好多年没看见我了。于是,我马不停蹄地赶往长沙。晚上7点来钟,我终于在“冰火楼”见到了14位多年未见的同学,其中,陶郅同学让我不敢认了。那次回来后写了系列文章《长沙同学会》,我在《相聚冰火楼》中这样描述: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很熟悉的人,陶致。我一边说“我简直就不敢认你了”,一边伸开双臂,和他拥抱在一起。齐肩的长发,下颚留着一小撮胡须,有些疲倦的眼睛和依旧那么有感染力的笑声,这就是他,我最要好的同学,陶致。那次相聚很高兴。聚会结束后,有同学问我,谭目亚,你今晚住哪里。我说,既然到了长沙,见到了同学们,我还怕大家把我丢在马路上不管吗?陶郅一把拉住我,说,目亚和宪魁今晚都到我那里去。就这样,我们三个好同学在一起聊天到很晚很晚。

讣告和震惊——陶郅同学,我想念你_第4张图片
这是我们45年后的相聚。岁月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陶郅的“睿”

陶郅对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大学选择了建筑,他在建筑领域里的又取得了不俗成就,证明了他的选择多么具有远见卓识。还在我们基本都在待业的时候,有一次在烈士公园,我们六位同学,陶郅、黎丹、周彦、肖伟、宪魁和我,因为有着基本相同的兴趣爱好,就商量着成立一个什么文学社。这在当年的1974年还是比较大胆的。当时我们几个对社名刊名是有分歧的。最后是陶郅说,我们现在六个人,加上鲁迅,因为我们都喜欢鲁迅及其文章,就取名叫“七星社”,刊物名从“七星”引申过来就叫“北斗”。还别说,我们这份刊物真的就在1975年7月正式“出版”了。《发刊词》后两篇,一篇《鲁迅生平》,另一篇《鲁迅诗词散译》,就是出自陶郅的手笔。特别是《鲁迅诗词散译》,陶郅选择了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这首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陶郅对这篇诗歌用充满敬意和诗意的语言进行了解读。最后一句是这样的:祖国啊,我愿意把我的热血,我的生命,我的一切献给你,都献给你呀!在陶郅同学遽然离世的今天,重读这段《散译》,不正好是陶郅同学为祖国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讣告和震惊——陶郅同学,我想念你_第5张图片

2009年9月,我和同学相聚在长沙冰火楼。这就是当年“七星社”的成员,从左至右:李宪魁、肖伟、黎丹、谭目亚、陶郅。还有一位周彦,当时没有回来。


惊悉噩耗之时,写了一首藏头词,《菩萨蛮 痛悼致友》:

菩萨蛮  痛悼致友

天生才气高楼筑。
妒贤夺命阎罗蓄。
英睿擅雄浑。
才华惊摄魂。

致专诚最上。
友穆弟兄尚。
走报去天堂。
好人惜痛殇。

就以此来悼念我的同学、好友陶郅吧。愿他在天堂没有病痛,没有烦恼。一路走好,陶郅同学,我想念你。我的好友,我的挚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讣告和震惊——陶郅同学,我想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