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狙公赋芧”看人性

 

从“狙公赋芧”看人性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狙公赋芋》故事中原来狙公是每天给猴子们八个橡子,早晚各四个。现在早上变成了三个,猴子们一早就发现少了,等于一开始就经受了挫折,然后会一天都不愉快,晚上虽然还是四个,但是一天已经结束了,小的提升弥补不了巨大的失落感。而早上四个,猴子们感觉和以前一样多,心情比较愉快而且乐于接受,虽然晚上少了一个,但小的不足不会造成太大的挫折感,所以猴子们很高兴。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核心是本能决定论。在本能的驱使下,原我发展出自我和超我。由于抑制作用,意识又被分为意识和潜意识。然后围绕潜意识发展出各种观点,对人性的探讨归结为人的本能决定将来,注重人性的先天性,含有一定的悲情色彩。总体来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主要包括:决定论人性观,消极悲观的人性观,因果论人性观,潜意识论的人性观和生物学论的人性观。决定论人性观。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由过去的事件决定的,而非现实目标所能制约。人们几乎不能控制他们当前的行为,因为他们的许多行为是根植于他们观察不到的潜意识追求之中。他们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6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尽管人们通常认为他们主宰着自己的生活,但自由只是一个假象,弗洛伊德认为,事实上,人们对于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各种力量是无法控制的。

      消极悲观的人性观。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来到的世界,是出于基本矛盾状态的世界,生与死的力量从相反的方向同时作用于人们,人的行为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人的机体,在于蕴藏与机体之中的本能,因为人不能改变自己的生物性的存在,所以人是自己本能的奴隶。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所以猴子们的选择其实也是符合人性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狙公赋芧”看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