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学生票——

哔!学生票——

早在十几年前,还是拥有一张“月票卡”就可以在同学们面前炫耀上一个礼拜的日子。而今天,在这个大家都在逐步脱离实体卡的年代,移动支付已经走进越来越多的城市。以后,月票卡,IC卡,还会有吗?

还记得小的时候,我总是羡慕别人的月票卡。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多好看的卡贴和卡套,同学们大多用那种长方形深咖啡色的皮套将月票卡装在里面,然后和钥匙一起挂在脖子上。那种卡套有一面是透明的,可以看见里面的照片和姓名。上学坐车时,只要从胸前拿起装着月票的卡套,在司机师傅面前晃一下,说一句“月票”,就可以正式成为这辆公交车上的乘客了。那时候,我是父亲接送上下学的,总是羡慕别的小朋友有月票卡。在我看来,拥有一张自己的月票卡,是一件相当洋气的事情,可以自己独自坐车上学,更是变成“小大人”重要的标志。

我是一直到初中才拥有自己月票卡的。那时候的月票卡已经是磁条卡了,薄薄的一张卡片,正面是紫色、玫红和白色渐变的底色,左侧绘着南京的市花——梅花,五片白色的花瓣从花心舒展开来,嫩白的雄蕊和雌蕊各自四散开去。卡片右边写着金色的“金陵通”三个字,仔细看去,还有几分熠熠生辉的效果。相比正面,卡的反面就比较简约了,左边是几何圆环的交错,右边写着“金陵通卡,方便到家”。和正面金色的“金陵通”遥相呼应,这里的“金陵通”也做成了金色。

这应该是最早版本的南京市公交IC卡。那时候我用的是学生卡,和成人卡不同,学生卡还有一张粉色的纸质副卡,上面贴着照片,写着学校、姓名、年龄等信息。还记得每次新学年,大家都要到学校开证明,然后去公交公司领一张新的副卡。大约是高中毕业之后吧,我的学生卡生涯就结束了。上车刷卡,再也不会听到清脆短促的“学生票”提示了……在刚刚结束“学生票”生涯的时候,每每坐车还时常被惆怅的情绪笼罩,用不了学生卡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初用学生卡的那些日子,我开始一个人上学,开始独自在城市里穿行。那种快乐在当时只是融化在一次次默默的欣喜中,现在想来像极了一位中学生坐公交车探索城市的漫游记。平日上课只坐两站还较为平淡,周六日因为要出去上课可以去很多新的地方,这足以让我兴奋不已。对我来说,是一条条公交线路帮我建构了对城市的认知。因为44路,我熟悉了太平南路,知道了郑和公园;因为100路,我得以对中山南路的每一段都烂熟于心;因为26路,我认识了云南北路,知道了青云巷。如果说更小一点的时候,我对城市的认知是“点”状的,那么自己坐了公交车之后,对城市的认知已经有了“线”的概念,而“面”的概念,让南京市地图了然于胸是在自己用脚步丈量城市,将一条条“线”勾连起来之后。

不过后来,大概在2005年,南京有了第一条地铁线。我家就在地铁一号线沿线,相比公交车,地铁真的快很多,但是因为我家处于两个地铁站中间这种尴尬的位置,所以去近的地方,我还是会选择公交车。在我看来,再没有比下楼就有公交车可坐这种事情更方便的了。

但是,也就在十年间,私家车开始变多,地铁线越铺越广,滴滴打车也出现了,但是公交车越开越堵、越开越慢……渐渐地,我不喜欢坐公交车了。相比于堵在一个个路口,看着秒针在表盘上飞奔车轮却岿然不动,我更愿意走一段路,去坐地铁。地铁的准时和快速让人心安,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可以计算并掌握自己的时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有安全感了。

也就是那个时候,南京公交IC卡已经进入二代、三代。初代的卡好像已经没有销售了,新一代的卡也叫金陵通,只是正反两面都有“智汇”字样和logo,大概是和智汇公司合作了吧,也叫“智汇卡”。不像初代卡只有一种颜色,新一代的卡有粉色、蓝色等好几种颜色。同样都有梅花图案,只是和初代卡相比,新卡少了几分精致,梅花稍显模糊。那时候,异型卡也出现了。“异型卡”,顾名思义就是不受形状限制的卡,这种卡一般只有普通IC卡三分之一大小,上面图案常常是受人欢迎的卡通形象,如海贼王、加菲猫、哆啦A梦、阿狸等,这种卡因其灵巧可爱的外形很受年轻人的喜爱。

就当我还沉浸在南京地铁3号线、4号线相继开通的喜悦中时,上海已经传来地铁可以扫码支付的消息,而我在一次羊城旅行中也体验了一把公交车微信支付的便捷。2018年1月20日,上海地铁已全面接入支付宝。就在上月,南京公交车也已陆续在400 多条公交线路、7000 多辆公交车上安装扫码机器……

嗯,南京地铁还不能扫码,公交扫码也没有换乘优惠,我还是会用公交IC卡不是?

可是,以后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哔!学生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