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曹姐姐“三十而立”书

        曹姐姐,前办公室同事,一起共事两年有半。近日,曹姐姐参加一读书活动,须每日完成千字写作量,晨起,发我微信,言说今日想写一篇关于“三十而立”的文章,让我提些参考意见,特作此回书。

        南开大学古代文学考博试题中,反复会考到的一个题目是:谈谈对“诗无达诂”的看法。“诗无达诂”,原作“《诗》无达诂”,最早见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达”,明白、晓畅之意;“诂”,以今言释古语。它原是汉代的经生儒者,根据春秋时代“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情况,而提出的阅读与应用古《诗》(即《诗经》)的一个方法或原则。简单地说,也就是面对同一首诗,不同时代的不同人,或者同一时代的不同人,往往由于所持的立场不同,或者所据资料的不同,而提出不同的观点,说出不同的看法。

          其实,并不仅仅只是“诗无达诂”,对于古代文学上的一切作品,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一个段落、一篇作品、一部著作,往往因为读者的理解不同,而得出不同的解说。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中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三十而立”的解读,我觉得也是如此的。       “三十而立”,有解释说是成家立业,有解释说是取得了一种自立,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栏目之《诸子百家三十六讲》中提出他的观点,他认为:三十而立的立,立的是一个志向,一个理想,一个一辈子为之努力奋斗的发展方向。我个人觉得,这个观点挺有道理的。

        古人常常把“人生三不朽”作为自己最高的理想追求,但真正能达到此境界的,只有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曾国藩,仅此两个半人而已。此三人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都为后世起到了很好的垂范作用,其中曾国藩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屠杀大量民众而被指为污点,故称为半个“三不朽”。以孔子为例,孔子一生的成就,主要在于开展教育,聚众收徒,保护中国文化典籍,推行儒家仁爱思想。孔子周游六国推行自己学说时,曾困厄于陈、蔡之间,被路人目为“丧家犬”,但他依然不改初心,不变衷心,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奋斗一生。

        北大古代文学考博试题中,曾考过这样一个题目:谈谈《五柳先生传》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先生为自己写的一篇很短的自传文,百余字而已,但却对整个中国文化、历代文人志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中有两句最为重要的文字: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够保持一种安贫乐道、淡泊宁静的心态,而之所以能如此,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心中有道,也就是心中有自己所立的那个理想信念,无论周遭环境如何,都不会迷失自我,保持清醒的头脑。

        屈原在《渔父》中也有两句名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之所以如此,也是基于屈原自身对楚国的热爱之情,基于屈原自身对楚国人民的热爱,基于屈原自身的“美政”理想。

        其实,细数一下,古往今来,这样为理想信念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之人,灿若群星,诸如司马迁、文天祥、夏完淳、林则徐、谭嗣同等等,都是如此的,你可以具体百度一下这些人的成长轨迹。

        在某次辅导员座谈会上,你说自己要成为一名“一辈子的辅导员”又有何妨?说的全场为你动容,为你鼓掌,我想,这也是你的一个理想志向,那时你也就三十左右。

        能想到的,就这些而已,仅供参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答曹姐姐“三十而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