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知识”还是“司机的表演知识”?和低配的学习,说再见!

“普朗克知识”还是“司机的表演知识”?和低配的学习,说再见!_第1张图片
王石

2017年的跨年演讲,逻辑思维邀请了万科董事长王石担任演讲嘉宾。他的演讲围绕着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的理念,对成为终身学习者进行了自己的分享。

学习,是我们一生都在探索的问题。学习,是种能力,也让我们有别有其他生物。

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慢慢超越其他动物的进化速度。同样的时间维度,原始人类进化成智人,再到现在通过研发科技去改造外部世界,并在长期成功驯化了很多动植物,可以说学习改变着人类。

人类复杂的大脑帮助实现了对外部世界和环境的认知,由最直观的观察到逐渐了解、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到总结规律,建立逐步成熟的认知体系……学习、思考让进化成为可能。

学习有很多种,可以体现为横向的维度和纵向的深度。


“普朗克知识”和“司机的表演知识”

查理芒格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普朗克的司机。

“普朗克知识”还是“司机的表演知识”?和低配的学习,说再见!_第2张图片
查理.芒格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普朗克是在成名后经常受邀去各个学府演讲他的理论,他的司机每次跟着他,反复地听重复的内容。

一次,他的司机说:“普朗克教授,我们老这样也挺无聊的,不如这样吧,到慕尼黑让我来讲,你戴着我的司机帽子坐在前排,你说呢?”

普朗克同意了。

司机滔滔不绝对量子物理进行了一番演讲,演讲结束最后一位教授提了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

站在台上的司机说:“哇,我真没想到,我会在慕尼黑这么先进的城市遇到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想请我的司机来回答……”

故事中司机在突发情况表现得很机敏,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普朗克和司机代表的是不同层次的知识和认知:前者可称为“普朗克知识”,后者是“司机的表演知识”。区别在于前一种是真正融汇贯通的知识,而后者只是表演,只停留在背诵“台词”层面。

查理借这个故事想表达如何真正的学习:

- 增加学习的纵深,对知识进行深耕,而不是局限于了解和收集孤立的知识点。

- 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自己处在对知识掌握的哪个层面,并学会独立思考。


“学到知识”和“学到知识的感觉”

知识,只有建立在独立的点进行联系的基础上,才形成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并融入个人知识体系。而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会鉴别和批判性地看问题。这样的学习模式就避免了知识低配的输入和输出。

深耕知识相当于给学习加码,增加了学习的效率和势能,一定的时间内,知识增长的加速度越大,单位时间获得的速度值越可观。人类之于动物的演化速度,也是如此。

有篇文章《学到知识和学到知识的感觉》,谈到“学习知识的感觉”,并总结了知识创业时期如何进行知识变现:

“如果想要在知识创业时代做出好的商业,其实更多应该着重给消费者营造一种“我学到了知识的感觉”,这个其实和知识没有半点关系。真正知识的产生是很重资产的产业链,以前看过一个数据,一篇Nature/Science的论文背后的投入是16万美元(数据可能不准确,欢迎提供引证),而“学到知识的感觉”,其实是一种像焦虑一样,可以批量生产、快速分发、规模收割的虚拟商品经济形态。”

也就是说,现在各种以知识为载体,进行再包装的各种知识产品,其实跟生产线上的批量产品一样,出售到市场上就如实体商品或者服务,给消费者一种“用户体验”和“情感回报”。而刺激供需关系发生的引爆点即消费者对知识和成长的焦虑。

针对这样的症状,开发知识学习平台的商人自然也对此开出了相应的处方——“我学到知识的感觉”。将包装好的知识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交易双方得到了各自期待的回报和反馈,自然是双赢的局面。

然而,“学到知识”和“学到知识的感觉”,其实正是“普朗克知识”和“司机的表演知识”的体现。

所以说,对个人而言,长期处于“学到知识的感觉”这样的模式只相当于通过努力和投资,成功把我们自己变成复述别人思考成果的机器,更谈不上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培养输出“个人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市面上的学习平台就值得否认。在某一层面上来看,这些平台打通了知识获取的渠道,优化了不同水平层次人对知识的渴求。但这也只是作为一种知识普及和开拓,只是知识接入的入口而已。

真正的成长和知识升级是多维的、多渠道的,而且是倚赖“自主升级”实现的。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奶酪”

我们经常面临这样的选择:

有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坏消息,你先听哪个?

工作中,有个容易处理的事,还有个难的任务,你先开始解决哪个?

在不考虑是否紧急的情况下,很多朋友会选择先听好消息,开始容易的任务,当然也不乏有些人采取相反的措施。

而学习过程中,如果总是停在容易的区间,我们会很“安全”,舒适区里活动会给我们很大的安慰和自信,我们也以此加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

美国畅销书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在《谁动了我的奶酪》里面提出了走出我们已经适应的舒适区,主动去找到我们渴望得到的“奶酪”。应用到学习领域,寻找奶酪其实是探索知识掌握的途径。

   - 如何获得奶酪,在日常学习方面也可以进行迁移:

   - 要意识到留住奶酪是要付出努力。

   - 改变你的方向,就会发现新奶酪。

   - 奶酪有变质(贬值)的可能,学着抛弃旧的,改变心态去找新鲜的。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寻找,在路上,就有生存的保障。

所以实现普朗克知识的获得,走出学习的舒适区,试图改变自己,以及对自己原有认知进行颠覆和改变,才能更好认清自己。

经常对握在手里的奶酪进行估值和检测:它们是否正在或者已经变质(贬值)了?


“金字塔式”深耕学习

另外一种跳出低配学习怪圈的方式是进行深耕学习,来增加学习的维度和纵深。

金字塔原理最早由麦肯锡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Barbara Minto)发明,是对阐述和解决问题进行组织构建的方法论,也应用在写作和思维组织方面。金字塔原理有两方面要求:

   - 横向:每一次的思想和观点必须是同一标题下全面无重复的概括,也即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旨在保证支持议题的论据”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即全面了解问题的各个构成因素。

   - 纵向:每一组的观点论据必须保证与其支持的标题属于同一范畴,同时符合逻辑。


“普朗克知识”还是“司机的表演知识”?和低配的学习,说再见!_第3张图片
金字塔原理:来源网络

金字塔式的深耕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知识和学习的全面搜集和涉猎,对不同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保证更深入地学习和认知事物的多个方面。

最后的话,“普朗克知识”还是“司机的表演知识”?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模式,认清自己可能的方法局限,之后再敞开思维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奶酪”。

相信通过努力,我们都可以和低配的学习,说再见!

- END -

奶酪墙上的话,或许能激励你:

你越觉得奶酪重要,你就越想留住他。

如果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

朝着新的方向前进,你才会发现新的奶酪。

当你克服了恐惧,就会感到轻松和自在。

想象自己正在享受奶酪,这样可以帮助你找到新的奶酪。

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可以越早享用新的奶酪。

寻找总比没有更有保障。

抛弃旧的观念,观念改变行为。

及早注意细小的变化,适应大变化。

做好随时失去奶酪的准备,他们总会不断,拿走你的奶酪。

舍得花时间,做一份值得被分享的资源。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微信之父,张小龙


你可能感兴趣的:(“普朗克知识”还是“司机的表演知识”?和低配的学习,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