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开篇报告

写论文都有开题报告,我这篇,就算是开读《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的开篇报告。

《沉默的大多数》里收录了王小波的五十多篇杂文,第一篇就叫《沉默的大多数》,以之作为该文集的名字。最近喜欢上读杂文,每篇文章一个主题,或大或小,贵在思考的角度新颖,文笔或犀利或诙谐或轻松,相对于散文的煽情和议论文的单调要有意思的多。

《沉默的大多数》这篇杂文有可能是《沉默的大多数》这本杂文集中最好的一篇,否则为什么用这篇的题目命名?

相对于那个文化动乱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真的好太多。那个时代的人开口都是一样的论调,否则就会被打成“反革命”,关牛棚、被批斗。所以要开口就得保持与外界一样的论调,就好像大合唱里必须与身边的嗓子保持一致的音调。要么就选择沉默。有不同的意见就藏在心里,是一种既不妥协也要保护自己的态度。

我们的时代好的多,我们不会因为跟朋友喝酒吐几句槽就被举报、打成“反革命”、关牛棚、挨批斗。当然有一定社会名望的人还是要谨言慎行,比如身为注明节目主持人,在席间觥筹交错中就得防范身边有没有小人录像。不过总体来说,我们的时代好的多。屌丝可以私下吐槽。

但是凡事无绝对。便是屌丝也不能总是直言。在公共媒体上发表触及深层次问题的言论就不说了。便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时候不得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我们做投资的,就是要找到需要融资的项目,评估项目的投资价值,把有投资价值的项目报到投委会去,称为“上会”,投委会的大佬们通过了,项目就可以投了。我的领导总是会推荐一些奇奇怪怪的项目过来。当然他只是推过来,具体的投资分析还是由我们来做,至少形式上是这个意思。实质上呢,是要我们发现项目的亮点,深挖亮点,挖掘到能说服别人的亮点。这些“一定存在的亮点”,领导是不会讲出来的,一定要我们自己发掘,按领导的话说是“锻炼我们的思维”。

于是我们搜索枯肠,使出浑身解数、万般武艺,最终我们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因为我们的薪水掌握在领导手中。我们当然知道领导是什么倾向,但也实在无法欺骗自己的智商和职业经验。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想必很多。

即便不是这种极端的案例,想想例会中那些沉默的面孔。领导在会上当然是滔滔不绝,纵论政经形势、行业趋势、企业态势、员工劣势。是因为领导高屋建瓴、博览群书、眼光独到、思想卓越吗?难道其他人都是吃干饭的,不读书、没文化、没见识、没看法?但是在领导面前,我们只能是“沉默的大多数”,否则就是被摧毁的“极少数”。

有时候沉默这最后的权利也会被剥夺。我们曾经有个老板,开年会不是去豪华宴会厅嗨皮,而是做工作汇报。而且汇报完第二天就会发奖金。奖金是根据老板的好恶,所以你说你的工作汇报跟老板的好恶有无关系?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老板,我劝你早做打算,因为我相信,你丢失的恐怕远远不止“沉默”的权利。

好的文章真的是能激发灵感。一篇《沉默的大多数》就能激发诸多思考。常留好书在枕边,胜过香腮乌瀑。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默的大多数》开篇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