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I 阴影里的唐太宗
上一章 I 第一卷 雄姿英发少年郎【一】龙种自与常人殊
撰文 I 容蓝
【二】小荷初露尖尖角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这是一个李世民露脸的年头,但这一年,却是隋炀帝杨广头痛的一年。
隋炀帝杨广这个人,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极差,好色、淫逸、淫母、弑父、幽弟、逆天、虐民等等这些词语基本上就是贴在他身上的标签。
杨广在位十四年,这个炀字,是唐朝这帮人给他的,按照《溢法》说: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场,逆天虐民曰炀。
所以,千百年来,在世人眼中,隋炀帝已经成为商纣般的暴君人物。
但我们从历史的夹缝中启眼细看,我们发觉这个人其实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而且我们从正史中,基本上看不到有明确的记载隋炀帝好色、淫逸、淫母、弑父这些罪名,我想,这些所谓的罪名,估计都是那些落拓文人和野史作者的杜撰罢了,想想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李世民先生,他的事迹如果要归纳起来,肯定也不会比杨广先生逊色。
杨广一生,在文帝时,指挥兵马,完成天下统一;登基后钟爱萧皇后,感情专一;勤于政事,三征高丽、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可以说真是功在千秋。
杨广的失败,从史学家的分析,都倾向于认为,隋朝天下的得来过于容易,没有经过烈火的锻造,对当时北周已经比较落后的政治体制没有进一步的改革,导致皇帝不太关注民生疾苦,唐太宗也说隋文帝这个人只关心仓库而不关心百姓。
这是一个朝廷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一旦成型,就会落地生根,想要改变是非常困难的。杨广就是在这样一个价值观下接过了隋朝的接力棒。
杨广确实有好大喜功的性格,再加上这样的一个价值观,就会让他迷失方向,就会让他体会不到君舟民水的深层哲理,就会让他为了功绩征伐天下,劳民伤财。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唐朝给他一个炀字,在我看来,这跟两个跑业务的人向买家推荐自己的产品一样,一定会有意无意的贬低别人的产品,才能显得自己的产品优胜。更何况,杨广真的是有一些不可原谅的问题,他的这些问题,就成了李渊同志收拾民心的工具。
一心想要雄武天下的杨广,终于迎来了令他焦头烂额的大业十一年。
这一年的大隋朝,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杨家的天下已如西山的落日,昨日的黄花:
二月,河北的王须拔、魏刀儿起义;
八月,杨广北巡被突厥始毕可汗策谋截击;
十月,东海李子通反;
十一月,安徽朱粲起义;
正是八月份杨广被始毕可汗的这次截胡,让我们的主人公李世民从乡下少年走向了隋朝的前台,在世人面前初露光芒。
这一年的四月,杨广以卫尉少卿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并授予他选拔罢免文武官员的权利。李渊携带家眷来到河东。这一年,李世民十六岁,李建成二十六岁,李元吉十二岁。
这时候,兄弟三人还是兄友弟恭,他们在李渊的抚慰大使府里习文练武,不曾想过未来道路上的哪些鲜血和残忍,我想他们想得更多的可能是如何承袭祖荫,在大隋谋个高官厚禄。
但是对于李世民来说,我认为他比建成、元吉想得更多,因为他所处的位置不同,他想要的结果也不同。唐国公的爵位,在父亲百年之后,将会由自己的大哥建成继承,自己连想想都太遥远,而且自己的大哥也是能文能武,温厚有风度,在家中地位稳固。弟弟元吉年纪尚小,而且从来就不得父亲喜爱,能混过一生就是结果。
对于内心澎湃的李世民来说,想要出人头地,就只能自己去拼搏,去寻找机会,去制造机会。在我看来,李世民在登上帝位之前,都在这之中循环。为了他的梦想,从未停歇过。这就是为什么他那么积极的怂恿自己的父亲造反的缘故。
允文允武、伺机待起的李世民终于等来了他想要的出头机会。
大业十一年八月,杨广同志在狼烟遍地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北巡。我想他的本意应该是为了防止突厥趁火打劫或者为再征高丽视察,在国内调兵遣将平叛的时候,希望北巡弹压示威。
但是事与愿违,屋漏偏逢连夜雨。杨广刚到边塞,突厥始毕可汗就率领数十万起骑兵前来袭击他,雁门一带四十一座城池,一下子就陷了三十九座。
这突然的天降横祸令杨广措手不及,龟缩在雁门进不得退不了。雁门城中军民约有十五万人左右,但粮食供应只够二十天。此时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情况万分危急。
此时此刻,杨广同志是崩溃的,突厥兵勇猛攻城,箭如飞蝗,纷纷落在他的面前。杨广是又惊又怕,抱着小儿子杨昊大哭,眼睛都哭肿了。他清楚的知道,此役不慎,自己将会就此葬送。慌乱中他采纳了臣下坚城挫锐之计,命令军队一面坚守城池,一面等候救援。
危急关头往往总是能够激发人类的智慧。杨广命令将勤王的诏书系在木头上投入汾水顺流南下,就此打通了消息的封锁。
各地接到皇帝勤王的诏书,纷纷募兵救援,作为杨广表兄的李渊,对在危急关头的老表,自然是要伸手救一把的。
就此,他派十六岁的李世民应募入伍,就职于屯卫将军云定兴的麾下。至此,李世民开始了他的征程,《旧唐书.太宗本纪》:
炀帝于雁门为突厥所围,太宗应募救援,隶屯卫将军云定兴营。
初入江湖,李世民颇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在部队即将开拔的当晚,面对数十万突厥骑兵围城,李世民向云定兴提出了他的策略和分析:
将行, 谓定兴曰:“必赍旗鼓以设疑兵。且始毕可汗举国之师,敢围天子,必以国家仓卒无援。我张军容,令数十里幡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云集,望尘而遁 矣。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
李世民是幸运的,云定兴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就此作了部署,《旧唐书.太宗本纪》:
定兴从焉。师次崞县,突厥候骑 驰告始毕曰:王师大至。由是解围而遁。
但我认为云定兴对李世民的策略的采纳,并一不定是他觉得这个策略有多么高明。因为云定兴这个人本来就是个节操不够的家伙,一直靠媚上的功夫混迹官场。
云定兴卖李世民这个面子,一方面他觉得唐公李渊他是得罪不起的,所以给李渊儿子的面子就是给李渊的面子;另一面,面对突厥大军,他知道凭自己这点力量硬要霸王硬上弓,根本是螳臂挡车,还不够给始毕可汗塞牙缝的。既然李二郎有这样的办法,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先试试呗。
想不到的是一套拳路打下来,这事儿居然成了。更让云定兴想不到的是,他这么一个节操碎了一地的人,正是这次与李世民的交集,在后来乱世纷争过程中的见风使舵,大唐建立后,居然捞了个右武卫大将军,还封了个归德公。
李世民的这一次露脸,没有跃马疆场、纵横驰骋的刺激,也没有捉对厮杀、斩将夺旗的惊险。云定兴的部署使得始毕可汗真的以为杨广救兵大至,在九月初就引兵北还。
这种说法是新、旧《唐书》的记载,但鉴于李世民这哥们儿偷看史书的劣迹,对于此次把解雁门之围归功于李世民奇计的功劳,因为是李世民的首秀,我特意多翻了几页史书,发现还真是有点儿问题。
事实上,当时杨广的儿子齐王杨暕是跟随杨广一起北巡的,作为后军驻守在崞县,而云兴定正是隶属于杨暕的。云定兴一军的实力能够自保就不错了,根本就没参与雁门救援,所以就更谈不上李世民用计退敌了。
始毕可汗的撤退,重要原因还是由于杨广派人向义成公主求救,义成公主肯定会帮自己的堂哥一把啊,就写信给始毕可汗,说突厥北方告急。突厥内部本来此时就是你搞我,我搞你,互相搞来搞去的没底线境况,始毕可汗怕丢了自己的老窝,再加上此时东都及其它郡县的援兵到达了忻口,始毕可汗在内外权衡之下,在九月十五日从雁门退兵。
李世民的初次亮相从军,事实上是没有什么功劳的。但从这次战争中,他展现了他灵活机智,权谋善变的一面。这是一种气质,一种军人的气质;是一种临大事谋定而后动的镇静,正是这样的气质和镇静,未来的李世民,才会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