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内蒙古(五)草原风情

2010年的游玩小笔记

印象内蒙古(五)草原风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下马酒

到达巴彦胡硕游客接待中心后,四个穿着蒙古袍的工作人员接待了我们,一个是脸色绯红的女孩,穿着玫红色蒙古袍。另外三个都是黝黑壮实的蒙古汉子,穿着不同颜色蒙古袍。

女孩向我们献上了雪白的哈达。身着鲜蓝蒙古袍的汉子拉起了马头琴;身着鲜绿蒙古袍的汉子唱起了敬酒歌;身着鲜黄蒙古袍的汉子边倒“下马酒”边说“桑巴诺”(蒙语:你好)。

喝“下马酒”是蒙古人欢迎远方来客的庄重礼仪。为了表示对主人的尊重,我们入乡随俗。

按照蒙古人的礼节,喝酒时无名指和拇指捏在一起向上弹一下,敬天;向下弹一下,敬地;向前弹一下,回敬主人。

我抿了一口下马酒,有点甜,有点苦,还有点辣。


印象内蒙古(五)草原风情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敖包

我们去看敖包,在蒙古语里,“敖包”就是石头堆成的山。蒙古人把老天叫做长生天,他们认为敖包是离长生天最近的地方。

牧民一般会在农历的五月和八月向长生天祈福:双手合十在敖包前许愿,带着虔诚的心沿敖包顺时针走三圈,据说就会心想事成。我们也照着做了,不知道会不会灵验。

敖包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约会定情的地方。民歌《敖包相会》的灵感就来源于此。它描绘了中秋节的晚上一轮满月下,阿哥阿妹说悄悄话唱情歌的动人场景: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阿哥你耐心地等待哟喂

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喽喂

敖包很漂亮,上面缠绕了许多五彩的飘带,其中象征天空的蓝色和象征云彩的白色装饰得最多。

敖包前面还立了一块刻着“灵光”字样的石碑。

敖包周围围绕着十多根刻着狼、老鹰等动物的图腾柱,金灿灿的,仿佛融进了太阳的光辉。这一切或许就是淳朴的牧民对神灵最崇高的敬畏。


印象内蒙古(五)草原风情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草原风光、马群

大草原的蓝天让人迷醉,最出色的的PS高手也做不出那种晶莹剔透的效果。蓝天下是一长溜洁白的蒙古包。在这里,灵魂褪去了各式各样的面具。

巴彦胡硕草原真是绿啊,绿得非常霸气,只有”弯弓射大雕、马刀夺天下”的成吉思汗才配得上它。

这里的草原属于典型草原,青草在地下矿物质水的滋润中长得非常茂盛。

民间有句俗话,说牛羊马“吃的是营养品,喝得是矿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指的就是青草汁水多、质量好、无污染,牛羊马吃了不仅膘肥体壮,而且一身是宝。

大草原分为若干片草场,每片草场少则5000亩,多则10000亩,由当地的牧民承包,使用权归他们,所有权归国家。

承包的好处在于防止过度放牧,可以有效地保护草原。牧民逐水草而居,今年在这片草场放牧,明年在那片草场放牧,这种“轮流放牧”的方式客观上让草场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草原上有很多马群。这里的马一点也不温驯,性子又野又烈,像个一点就着的炮仗,倒有几分蒙古人的血气方刚,跑起来那感觉真叫“风驰电掣”,把蓝天白云都远远地甩在身后。

可是骑马比较危险,尤其是从来没接触过马的南方人。虽然心里痒痒的,还是不敢轻易尝试。

这里有个说法叫“肥羊倌瘦马倌”。羊倌马倌就是牧羊人和牧马人。

过去因为放牧的羊群很多,即使牧羊人偶尔吃掉一只也不会让主人发现,摊上这样的肥差,当然要叫“肥羊倌”了。

牧马则是个耗时耗体力的活计,而且马群是较为昂贵的财产,主人比较重视,牧马人不敢轻易杀马果腹。久而久之,长时间的劳累饥饿把牧马人变得精瘦精瘦的,所以被人叫作“瘦马倌”。


印象内蒙古(五)草原风情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鄂温克族

地陪导游是个身材健硕的鄂温克族姑娘——朝日森格格,汉族名字叫宝佳。

鄂温克族是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海拉尔所有的店名只刻汉文字和蒙古文字。

鄂温克族的文化依靠语言口口相传,经过漫长的岁月,大部分已经消磨殆尽。剩下的一小部分也因为受到汉文化和蒙古文化的影响、同化,正在一点点的变异,甚至就此消失。

那些美丽的民间故事、民间音乐、民间手艺、民间建筑以及民间习俗就这样被草原的风吹散,再也找不回来。

目前,鄂温克族的语言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愿它的文化可以受到有效的保护。

你可能感兴趣的:(印象内蒙古(五)草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