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有多正确

     

我们到底有多正确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近在读卡内基的《How to Win Friends》,书里提到一个有趣的例子,西奥多罗斯福说,假如他的判断有70%是正确的,他就是世界上最明智的人了。如果像罗斯福这样对世界和历史有极大影响的人都这样认为的话,那我们普通人到底正确率有多少呢?

      昨天开车出门,在小区门口,门禁没有识别车牌号自动抬杆。 保安看着面生,我以前没跟他打过招呼。他走到车边,臭头臭脑问我哪一栋的,我有些不耐烦,想顶他说我是住户,门禁有故障。 犹豫了一秒钟,还是一边告诉他门牌号,一边倒车,让摄像头缓缓神,再刷一次车牌。 因为我猜测是刚才车的速度比摄像头快了,摄像头恰好没有拍到车牌。 只一次车牌被识别了。 保安肯定在心里暗自想,还好这个住户没有刁难他刚才的态度,抱怨他不认识住户的车牌,还好摄像头及时识别了车牌号码。 我也在心里庆幸,还好刚才控制了情绪,没有马上抱怨系统有故障。 保安和业主的冲突事件偶有耳闻,严重的甚至发展为群殴和流血事件。事件的起因都是非常小的事情,互不相让,各执一词。

      最近还看到一则微博,一位网友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打过来的奇怪电话,接听了,但是对方不说话,如此反复好多次。 网友火了,最后透过电话线,冲着无声的对方,骂了几句,愤怒的挂了电话。 等网友几小时后,读到该号码在打电话前发送的短信,弄清楚事情原委后,一边感动,一边自责错怪了对方。 原来是一名饿了吗的聋哑快递员,希望用电话提醒客户查看短信,确认送餐无误。 假如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通常也会想当然,认为有人打错了号码,更差的话,或许是有人恶作剧。  这样的误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方面是过于自信,对自己的认知深信不疑。另一方面,则是轻漫对方。 试想,如果对方是我们的客户,或者主宰我们命运的人,比如我们的老板,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从多角度重新考察认知。

      有一种情况,关于对错的辩论是出于每个人站的角度,见仁见智。 比如说,教育问题。 以美国的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为例。 为了帮助阶层的流动,政府每年会抽签挑选一些贫民的孩子,从小到教育资源好的地段的学校,享受更好的师资资源,这些“中了奖”的孩子,其中有许多脱颖而出,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不同于贫民孩子的技能教育的博雅教育,从而脱离了社会底层,跳出了贫民窟,进入了更高的阶层。 这些孩子,先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垂青,然后自主奋斗,选择了比贫民孩子艰难的求学上升道路。 有人会说,干嘛活的那么累,都是工作、生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何况美国蓝领不比白领赚得少,人最重要是开心嘛! 有人会说,向上的通道虽然狭窄,披荆斩棘,非常辛苦,可是这个过程却非常有乐趣和成就感。 两个观点都没有错,因人而异,适合自己就好。

      还有些时候,对与错,黑与白,被玩弄于人的股掌之间,根据利益、情势而变,对错并不是一个论题,而只是一个筹码。 最典型的就是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 我对中东的历史和宗教冲突了解甚少,但是我本能的认为,耶路撒冷是哪一国的首都,岂能被另一个国家指定? 这个决定显然并不会引起耶路撒冷到底是不是以色列首都的对错辩论,因为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结盟与对抗的的显著表现,是政治和经济博弈的产物。

      所以,在面临别人质疑我们的对错的时候,不妨放低姿态,站在对方的角度,多角度的重新认知事物。 争执对错,至少意味着双方对某件事同样感兴趣。 承认对方的观点很有意思,认识到自己有一半的可能性并没有看到事情的真实情况,至少没有看到全貌。 这样,我们就能与这个世界温柔以对。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到底有多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