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56】:庸才锋芒毕露,高手和光同尘

道德经【56】:庸才锋芒毕露,高手和光同尘_第1张图片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一、原文(通行本)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二、译文

智者不会多说话,夸夸其谈的人不是真正的智者。

塞住欲念的孔窍,关闭欲念的门径,挫去他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于尘世之中,这就是深奥的“玄同”。

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了亲疏、利害、贵贱的范畴,因此被天下人尊重。

道德经【56】:庸才锋芒毕露,高手和光同尘_第2张图片

三、拓展思考

上一章讲道“知和曰常”,本章老子进一步阐述了“和”,并引出一个全新的概念“玄同”。

如何达到“玄同”的境界呢?老子给出了“六脉神剑”即:知者不言、把控欲念、挫去锋芒、解脱纷争、收敛光耀、混同尘世,走向“玄同”。

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这个成语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把它当做座右铭。这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也是一种处事态度。和其光有两个阶段。

01:从黑暗到光明。

上一章讲到,一个人婴儿时期具有最完善的“德”,这个时候他是光明的,由于后天受到社会的污染,“德”会逐渐减少,变得越来越暗,需要重新修“德”才能复归于明。

怎么修“德”呢?“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使自己的行为顺应于“道”,“道”的光芒便会重新照亮他。这个过程便是老子所讲的“用其光,复归其明”。只是这个过程没那么简单。

道德经【56】:庸才锋芒毕露,高手和光同尘_第3张图片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事万物负阴而向阳,阴阳相互交融相互斗争最终达到微妙的平衡。

一个人修身的过程中,“道”的光芒只能照亮他的向阳面,负阴面是照不到的,这就需要通过修身悟道去调和,使阴阳两面的光线达到平衡。

好比一个潜心修道的人,从外部世界了解到很多天道规律,但他并没有遵道而行,心中还存在很多阴暗的东西,如邪念、欲望等。“道”的光芒是照不到的这些东西的,必须抱朴守静、清心寡欲,长时间的修身行道才能使光线平衡。

光线平衡后,此人就没有阴阳面了,是通透的,因为阴面和阳面都被他调和成新的“和”的状态。这是“和其光”第一个阶段:从黑暗到光明。

“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了亲疏、利害、贵贱的范畴”。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一个人心中没有阴阳面,也就没有所谓的对立面;在他看来,万事万物是以“和”的状态存在的,即不阴不阳;不亲不疏;不利不害;不贵不贱;他看什么都是美好的,都是顺眼的……

02:从光明到柔和。

通过第一个阶段的修身,周身变得光明、通透,是可喜的。但是还要考虑外部因素,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每个人的德性不同,有的上德,有的下德,有的无德,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亮度是不同的。

根据二八定律来看,有八成的人属于下德,而你通过修身悟道已达到上德甚至玄同的境界,人群之中,你是最亮的一个,大部分人的光芒都被你掩盖掉了,众人会千方百计将你的光芒消失,因为刺的他们眼睛痛。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晚上开着远光灯行走在市区道路上,别的车辆总闪灯。究其原因,是由于太过光亮,别人看着不舒服。

道德经【56】:庸才锋芒毕露,高手和光同尘_第4张图片

真正的智者,懂得和光同尘,从不伤害任何人,哪怕自己有多光亮,也会变得柔和。


空山有道,一鸣惊神!我是空山一鸣。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56】:庸才锋芒毕露,高手和光同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