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笔记

四种和预期相关的动机缺乏问题:

1.能力有限很难跟上进度,长期的低预期,接受失败

2.在失败情境下,不恰当的失败归因和对自我能力错误认识,易习得性无助

3.太在意自尊而执着于绩效性目标

4.试图逃避责任而达不到预期成就

还有觉得上学没意义或价值,而不愿付出努力

失败综合征征状(未尽其所能而遭受本可以避免的失败):缺乏动力,不懂装懂,消极被动,不愿参与课堂活动,不主动寻求帮助,轻易放弃

对低年级学生:他们表现出的失败综合征源于心理不成熟(抗挫力弱、逃避、压抑,或是过度依赖成人来应对压力),有些是从老师或家长那获得预期失败(避免传达低预期很重要,避免方法详见P152页),或是潜力有限,学习内容太难(通常当成绩单低分时传达)

对高年级学生:是以失败经历为主的社会机制下形成

失败综合征学生帮扶:认知再训练

1. 归因再训练:将失败归因于知识不足、付出努力不够以及策略欠妥,由此得以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主要针对习得性无助学生 ,需要学会有效应对挫折和失败)。成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可控范围内经受失败,教室向学生展示"进取榜样"以及榜样在遭遇错误时的建设性应对方式(比如,表达坚持不懈的信心,对失败的归因,尝试不同解决方法,努力+策略=成功)

2.效能训练方案: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付出合理努力就有能力实现目标(主要针对习惯失败并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的后进生)

3.策略训练:认知指导技巧(面向所有学生),对受挫学生尤为重要。关键在于告知要做什么,如何做,什么时候做及为什么,并且通过有声思维使隐形问题解决思维过程显性化。

辅助性帮助VS执行性帮助

低成就学生(付出最大努力仍然会失败)帮扶策略:

1.设计个性化课堂活动或作业

2.安排任务做详细具体步骤

3.亲自提供帮助和辅导

4.学习动机激励(鼓励为主,纵向比较)

若有成功,归因于自身努力和坚持、策略的正确选择和使用,可塑能力方面进步。若失败也着重这三方面引导,并给予有效反馈并在情感上告知老师不会放弃他们,会帮助他们达成目标。

掌握性学习:具体明确学习目标(切实可行的目标)、预先设定好知识技能的掌握标准,常用评分标准。核心在于教学、测试、再教学和再测试的循环过程。

低成就学生可以通过掌握性学习获益。

(关于反馈的例子 P147页的两个例子,仔细对比两个老师的反馈方式,效果完全不一样)

习得性无助:各种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都可能陷入,无助感可能只存在某些特定成就情境下。在遇到挫折时,做出"灾难性反应",导致问题应对能力急剧下降。

顽固性高能力不进取学生的帮扶策略:针对家长、学生和老师三方策略。可采取对抗性策略或定立契约、设置奖励制度等。

对抗性策略VS支持性策略?

学生表征:关注外围征状(自尊、社会关系),而非核心征状(低成就动机和试图最小化预期和承担责任)

小结:学生动机的预期方面,并不主要取决于客观上学生取得了何等程度的成就,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如何看待自己的表现。他们是否把这种成就视为成功,以及将表现归于可控还是不可控因素。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章笔记)